她是孩子們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她讓咿呀學語的孩子們初步認知了這個世界;她讓一張張無邪的臉龐更加天真、快樂;她熱愛幼教事業,并將自己的十八載青春投入其中。她叫王紅梅,是汾西縣直機關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
每天走進幼兒園,王紅梅便被一雙雙稚嫩的小手簇擁著,在一聲聲“老師好”的聲音中開始她新一天的工作。“我很享受這種聲音,如果一天沒聽到,就感覺少了些什么”王紅梅說。走進她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縣級模范教師、“山西省第四屆新課程標準與教學改革”征文一等獎、《中國當代教育科研與實踐》約稿編輯一等獎......這些榮譽光環的背后,沉淀著她的一份默默奉獻的愛。
2009年,王紅梅參加了省里教科研教師培訓,她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認真整理成筆記,回校后與同事共同學習、共同實踐,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上好每一節教學活動,她都會耐心細致地做各種教具,仔細研究每一個細節,爭取做到“教學相長”“寓教于樂、寓教于藝”,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次《毛毛蟲變蝴蝶》音樂欣賞活動后,她在工作筆記里這樣寫道:活動開始部分和中間部分很好,幼兒借助立體圖,很直觀地看到毛毛蟲的生長過程,接著用肢體動作感受了毛毛蟲變蝴蝶的生長變化。結束部分幼兒用絲巾制作毛毛蟲時,由于使用皮筋不熟練,致使在這一環節占用了很多時間,到幼兒體驗變蝴蝶的嬉戲快樂時,很倉促,玩的不夠盡興。由此,王紅梅深刻體會到: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已有經驗,作好課前準備,尋找改進和調整的策略,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教學技能、優化課堂的效果。
18年來,王紅梅一直恪守著一個原則——第一個來到教室里,等待孩子們的到來。每天第一件事情,她總是看孩子們的衣服是否整齊、紐扣是否對口、鞋帶扎的是否結實。離園時,總是要把孩子們一個個送到家長身邊。有時,家長未能按時接孩子,她便利用這段時間為孩子鞏 固當天所學知識,或是為孩子講故事,以消除孩子的焦慮感。班上有位小朋友朵朵,因為父母離異,年幼的她變得膽小、內向,每天上學很少說話,班內的各項活動也都怯于參加。為此,王紅梅創造各種機會來接近她、關愛她。孩子頭發亂了就給她梳,小臉臟了就給她洗,游戲活動時就拉著她的手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讓她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看到朵朵的笑容一天天多起來,王紅梅感到無比欣慰。
18年里,王紅梅一直保持著對幼教工作的“新鮮感”;18年里,她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求得進步;18年里,她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孩子們身上。王紅梅只有一個愿望:希望自己的努力和無私的愛,能夠讓這些純真無邪的孩子們更加快樂地成長。(記者 張康)
【責任編輯: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