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云峰帶領觀摩第二組在大寧縣隆泰現代農林雙創示范園區觀摩。 記者 魏華 攝
5月15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云峰帶領市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建設觀摩第二組,深入大寧縣就產業集聚區規劃編制、機構設立、機制運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內容進行現場觀摩。市領導陳綱、張翔,市直部門、各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一同觀摩。
大寧縣一次性防護手套產業扶貧項目是2017年引進的重點扶貧產業項目和經濟轉型發展項目。該項目由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手套供應商、河北省外貿出口十強企業石家莊鴻銳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7.1億元,一期投資4億元,建設PVC一次性防護手套生產線24條,于2017年4月11日簽約,5月18日開工,11月28日投產,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出口創匯,2019年產值1.8億元,出口創匯2780萬美元。二期投資3.1億元,建設雙模丁腈手套生產線8條,縣政府投資建設的標準化廠房已交付使用,目前正在進行生產線安裝調試,公司將于7月1日投入兩條生產線,將達到日產180萬只,成品率98%,銷售額4725萬元,實現創匯675萬美元的目標,二期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將增加45億元,年出口創匯可達5000萬美元。項目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部建成后,可提供2300個就業崗位,目前已吸納600余人就業,人均月收入3100元左右;一期二期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將達到85億元。
大寧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項目立足于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花卉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生產經營主體、建設一個物流交易市場、新建一座產學研中心、開發一條休閑觀光走廊,實現年生產盆花3000萬盆以上,年銷售收入3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
近年來,大寧縣委出臺了《大寧縣創建省級花卉產業園區實施意見》,籌措資金1.3億元,由山西農業大學專業團隊制定《大寧縣花卉產業集群發展總體規劃》,同時,依托山西大寧隆泰雙創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以商招商,2020年4月至5月通過外出招商,共與14家花卉企業進行了協商洽談,目前已有河北、廣州、長治等3家企業基本確定了投資意向,將于近日洽談具體投資事宜。2019年建設的隆泰花卉1.23萬平方米連棟溫室已完工并投產,今年新建的32萬平方米連棟溫室正在建設中,目前土建已完成。
李云峰帶領觀摩團一行邊走邊看、邊聽邊問,詳細了解了大寧縣在產業集聚區建設方面的相關情況匯報及項目建設、運行情況。他強調,大寧縣要認真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千方百計抓好項目建設,真正做到對照目標任務抓項目、區域聯動抓項目、主動對接抓項目、強化招商抓項目。要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全縣的戰略工程、頭號工程、引領工程,加快推進集聚發展,下大力氣集聚資源、集成要素、集中推進,全力打造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李明珠)
巾幗不讓須眉 致富不忘鄉親
——記眾翔農牧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小琴
從務工農民到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女漢子”,今年34歲的大寧縣曲峨鎮杜木村的李小琴,憑借自己的勤勞,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發展果樹的創業致富路。多年來,她還帶領村里的鄉親們栽植“玉露香”梨樹和“陽光玫瑰”葡萄,將家鄉的綠色產業和農民增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用心、用情追逐人生夢想。同時,她組織成立眾翔農牧業合作社,發展主導產業,在周邊村的群眾中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李小琴出身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貧困,她只上了高中就輟學在家幫助大人干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苦難的經歷卻鍛煉出她吃苦耐勞的性格和堅忍頑強的意志,為以后的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2008年,李小琴和同村的王海龍步入了婚姻殿堂,從此就和這個貧窮的小山村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到隰縣辦事,聽說當地的“玉露香”梨被北京奧運會指定為供應水果,便萌生了栽植“玉露香”梨樹的想法。由于剛結婚,家底薄,缺資金,再加上老一輩人把僅有的幾十畝土地作為種糧糊口的“命根子”,都認為“栽樹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吃飯才是頭等大事,沒有一個人支持,便不了了之。于是,她和丈夫前往太原打工,每月拿著4000多元的工資。“工作清閑,經濟寬裕,生活穩定”,李小琴用12字形容太原的打工經歷,一臉滿足和幸福的笑容。
2013年,隰縣玉露香梨在第十一屆中華名梨·全國梨王擂臺賽中獲“中國梨王”稱號。同年,李小琴在隰縣參觀了“玉露香”梨園,通過與他們交談了解到發展梨樹有良好市場發展前景,便義無反顧辭去了在太原的工作。在隰縣購回樹苗,找來旋耕機深翻土地,開始挖坑栽樹。
2014年,玉露香梨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果樹發展主導品種,李小琴的眾翔農牧業合作社也成立了,其中,吸收的5戶社員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家一致決定跟著李小琴栽植梨樹,風險共擔,抱團致富。
萬事開頭難,要發展梨樹,資金成了“攔路虎”。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干部及時宣傳國家對精準扶貧戶創業的小額免息貸款政策,并給鎮政府進行匯報,得到了領導們的大力支持。于是,李小琴成功以合作社的名義貸款15萬元,再加上自己多年打工的積蓄,解決了資金問題。
2014年,李小琴一共栽植了15畝“玉露香”梨樹,2015年她又栽植了10畝“陽光玫瑰”葡萄,2019年,又引進栽植了5畝新的葡萄品種“藍寶石”。目前,她家共有20畝玉露香梨,8畝葡萄,其他5戶社員在她的帶動和幫助下,也不同程度的發展梨樹和葡萄5畝,逐步形成了以葡萄和梨樹為主的綠色水果產業規模。進入秋后銷售季節,通過大寧縣電商平臺和微店,她種植的梨和葡萄味道鮮美、包裝精美、質量可靠,遠銷太原和北京。李小琴介紹,在大寧36元/公斤的“陽光玫瑰”葡萄,在外地可以賣到批發價每公斤60元左右,2019年總收入達到了24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梨樹和葡萄的管理階段,李小琴每年都要雇傭附近的村民拉枝、剪枝,促進了他們就近打工增收。“以前種植糧食作物比較省事,收入也低,現在村里閑散的婦女都要從4月份務工到中秋節,婦女頂起了‘半邊天’,不用整天圍著鍋臺轉了,經濟收入提高了,在家里也有了話語權。”如今,合作社的成員都擺脫了貧困,有的裝修房子、有的購買農業機械,日子越過越好。去年,附近的赤奴村村民在李小琴家果園參觀學習后,也栽植了100畝“陽光玫瑰”葡萄,產業發展初具雛形。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對于從在大城市里工作“逆襲”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轉變,李小琴說:“也糾結過,懷疑自己能不能吃了苦,能不能承受這些從未有過的心理壓力。”而這幾年的種植經歷也驗證了她當初的顧慮。在過去的6年里,李小琴也曾面臨資金、技術、自然災害等方面的重重困難,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
首先是在技術上的問題,從2014年開始,每年她都要前往玉露香梨的產地隰縣和“陽光玫瑰”葡萄的種植地侯馬向相關的技術人員請教學習,或者把專家請過來教授如何剪枝、拉枝等,她學會之后再教給合作社成員。
相比玉露香梨,葡萄更嬌弱,受天氣影響大,管理難度很高。在2019年夏天,她和雇傭的村民一起給葡萄套袋,上午套完,下午到地里一看,葡萄全部被高溫炙烤打蔫,心急如焚的她前往侯馬請教,才知道套袋之后還需要用報紙遮住陽光,及時采取了補救措施。這一年,僅雇人打藥、套袋等費用就花費了23000元左右。
自然災害也是種植果樹道路上的一道坎。提起2017年的凍害,李小琴記憶猶新。那一年4月7日,1000多株葡萄全部凍壞,損失了10多萬元,2018年再次遇到倒春寒,三分之二的葡萄凍壞。那時候丈夫不在家,“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在采訪前的幾天,氣溫低至-2℃,把李小琴嚇得晚上都睡不踏實。“我連夜將家里不用的衣服被罩拿出去蓋住,但依然凍壞了十分之一。”
下雨對葡萄的生長也有很大影響。據李小琴介紹,被雨打濕的葡萄容易得霜霉病,處理不及時還會蔓延,導致果實裂口、葉子腐爛。為此,她今年打算為15畝的葡萄搭建電動防雨棚,預計花費6萬元。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一個農家女成長為巾幗致富帶頭人,李小琴有創業的艱辛,也有成功的喜悅。提起自己的35畝梨園和葡萄園,臉上滿滿的都是自豪感和成就感。目前她報名參加了本科函授班,刻苦學習果樹管理知識。“今年,大寧縣在各鄉鎮推廣栽植玉露香梨,這是好的機遇,我將在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吸收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抓住有利時機,帶領周邊老百姓走上富裕路。”李小琴說。(侯耀強 王麗)
花卉種植富農家
5月15日,大寧縣隆泰集團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里職工正在勞作。該園區通過流轉土地、務工就業、資產收益等形式,帶動2000余戶貧困人口增收,被認定為省級扶貧企業。目前,園區已經建成5萬平方米的物聯網智能化溫室,主要生產鳳梨、紅掌等高端品種,產品銷往西安、鄭州、沈陽、北京、廣東等大型花卉市場,被省花卉協會命名為省級花卉示范基地。
記者 趙俊堂 攝
內蒙古考察團到大寧縣考察學習
內蒙古準格爾旗考察團于5月17日到大寧縣就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購買式造林等進行考察學習。
考察團一行先后來到昕水鎮當支村2019年購買式造林工程現場、曲峨鎮白村2017年購買式造林工程現場、年產40億一次性防護手套產業扶貧項目區、道教村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黨員教育實踐基地、三多鄉樓底村有機示范園,大寧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地,深入了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購買式造林等工作開展情況。
考察團一行對大寧縣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表示,要以此次考察交流為契機,認真借鑒成功經驗和做法,取長補短,推動當地工作再上新臺階。(王紫全)
太德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揭牌
5月12日,太德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揭牌,標志著大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又結碩果。
去年以來,大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工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志愿服務為抓手、以資源整合為重點,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構建了1個縣級實踐中心,6個鄉級實踐所,60個村級實踐站的三級文明實踐體系,明確了“五個一”的建設標準,打造了“1+6+16”的志愿服務網絡,積極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揭牌儀式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將文明實踐所打造成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綜合平臺,牢牢占領農村意識形態陣地。充分發揮向上對接、向下傳導作用,切實發揮好理論宣講、學習教育、文化惠民、志愿服務等重要功能,讓群眾有認同、愿參與、真受益,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強大合力。志愿者代表在發言中說,各級志愿者將緊扣“七彩大寧”創建目標和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圍繞群眾所需所盼,進一步創新志愿服務方式,真正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努力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先鋒隊和主力軍。(記者 鄭紅衛)
筑牢環境治理堤壩 共建綠色生態家園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大寧分局嚴格按照省市統一部署,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聚焦“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按照“科技引領、無縫覆蓋、注重防控、強化預警”的思路,建立群防群治網絡和快速反應機制, 切實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使全縣人民群眾盡享生態紅利。
該局嚴格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管控,持續開展鍋爐整治改造。向市生態環境局爭取鍋爐改造資金107萬元,對山西寧揚能源有限公司、山西鴻晉塑膠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德昇建設有限公司等5個企業的10臺鍋爐進行了改造。大寧縣眾合熱力供應管理有限公司26臺鍋爐預計9月底前完成改造。同時,開展了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工作。非道路移動機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已通過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平臺登記70余輛。
他們充分發揮執法監督和自動在線監控作用,不斷完善河長制等水環境監管治理機制,扎實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對葛口村5個排污口進行排查整治工作,污水均已納入收集管網,建設葛口村沿河管網,外漏管道做保溫處理,共鋪設管網2800米,昕水河下游段排污口整治工程項目已進入勘測階段,預計7月底污水納入收集管網,實現了水環境日常監管全覆蓋。
在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工作中,該局嚴格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強化工業污染源監管,嚴肅查處污染物隨意傾倒、填埋,受污染土壤隨意處置以及其他破壞土壤環境的行為,使全縣農村監測點土壤監測結果均能達標、土壤環境質量良好,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綠色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侯耀強)
黃河仙子的傳說
黃河仙子祠
大寧,溝壑縱橫,山巒逶迤,梁峁層疊,垣坡連綿。南北高山對峙,中部昕水橫貫,東高西凸,形如盆地,有“三川十塬溝四千”之佳話。
大寧縣城西37.5公里,有黃河自北向南流入,控扼回環,井然有序,橫繞若襟帶之佩。黃河東岸陡峭山崖上一個碩大的天然石龕中,建有黃河流域唯一的黃河仙子祠,祠不大,卻精致。祠內有黃河仙子及其侄女的塑像,并有元碑一通。此碑立于元代,據《大寧縣志》記載:元大德之年,歲次丁酉之夏,郝季隆奉高唐王命出使西秦,路過大寧縣馬頭關司舍住一宿。關吏孫貴講述黃河仙子(當地人稱曹娘娘或曹仙媼)神話故事,郝季隆遂撰寫碑文,立碑于石龕中。祠外有清時建造的插廊,周側為百仞懸崖峭壁,壁上經年久風化自然形成高高低低長長短短曲折多姿的點、線、面,觀之若一巨幅浮雕長卷巖畫,狀似天然畫屏。上方山頂有一巨石,臨崖巍然聳立,方人稱之為飛來石或望鄉石,石縫間有翠柏叢生。祠南北奇峰聳立,山泉溪流迂回其間。南有赑屃望海,北有嶙峋石峰若駝、若鷹。更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從崖前滾滾流過,河面寬闊,波濤洶涌,氣勢非凡。有時天空烏云驟起,狂風大作馳騁河谷,驚濤駭浪拍擊兩岸,猶如黃龍騰飛碧空,怒馬拼斗之勢。若此之時,登臨黃河仙子祠畔,抬頭望天,輕云舒卷,極目遠眺,萬般深峻氣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的話越過崇山峻嶺從遙遠的云端傳來。時間,空間,大自然,真讓人感慨萬千,胸中仿佛翻動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覺得無限充實,也覺得無限幸福。心中的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
黃河仙子祠敬供黃河之主黃河仙子。黃河仙子的傳說故事曲折離奇,傳說她兩次下凡,經歷和體驗了人間苦難,回歸神壇后,懲惡揚善,為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使黃河流域一片清靜安寧,物阜民豐,孕育了華夏文明。黃河仙子的傳說故事曲折生動、優美動人,是大寧縣唯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河仙子祠位于馬頭關黃河大峽谷,周圍還有天心處、狼神山、石云寨、仙來石、朝天洞、清心泉等自然景觀及其傳說。蒼山如海,黃河流長,傳說神奇,風景獨特。
特別是2007年馬頭關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后,大寧、延長兩縣圍繞黃河文化資源做文章,都將黃河仙子文化當作旅游重點提上議事日程,以黃河仙子為中心的馬頭關黃河大峽谷,將成為晉陜文化旅游勝地。(李玉山)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