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健康我護航
——大寧縣醫療集團常態化疫情防控側記
近日,筆者來到大寧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門診大廳設有體溫檢測處和健康碼、行程碼掃碼臺,預檢分診工作人員依然堅守崗位,每一位進入醫院的人員都要測體溫、掃健康碼和行程碼,無異常才能入院。在預檢分診采集點,一名住院患者正在接受咽拭子采集,上午檢測11人。“按照上級部門要求,該院高度重視常態化疫情防控,帶領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聯防聯動,發揮哨點醫院作用,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全身心投入到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按照上級要求,發熱患者、住院和陪護人員均屬于”應檢盡檢“范圍,免費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截至目前,完成縣域內“應檢盡檢”人群核酸檢測1034份,“愿檢盡檢”人群核酸檢測329份,加快了疾病診斷速度、縮短了確診時間,交出了一份讓百姓滿意的答卷。”大寧縣人民醫院院長雷瑞芳說。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金標準”,根據上級疫情防控要求,縣醫院要盡快建成臨床基因擴增(PCR)實驗室,作為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的重要民生工程,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得到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縣醫院開始籌建PCR實驗室,選地形、房屋改建、實驗室布局、儀器設備購買等多項籌建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疫情形勢使每一名醫護人員都不敢掉以輕心。在籌建期,檢驗科主任房艷蘭父親不幸病故,處理完后事,她一天都沒有休息,便返回工作崗位,把喪親之痛深深埋進心里,全身心投入實驗室工作。
李振榮是北醫三院檢驗科副主任檢驗師,現掛任大寧縣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PCR實驗室籌建開始,他一馬當先,帶領檢驗科人員著手準備,全程親力親為,傾注了他全部心血。施工階段,他在實驗室場地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嚴格監管實驗室的建設,細枝末節都不放過。實驗室基本建設好進入試運行期,他和技術人員一起做實驗、比對數據。
蘇春燕是北醫三院護理部主任護師,現掛任縣醫院護理部主任。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管理以來,在護理質量安全工作中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她和護理部主任崔曉玲,身體力行,多次深入病房、科室開展調研,制定《大寧縣醫療集團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實施方案》,為體溫檢測處、預檢分診處、發熱門診、普通病房等建立規范的工作流程,及時將陪護卡、健康碼、行程碼分發給各個科室;在候診區設置“間隔就座”和“一米線”間隔標識,切實做好來院人員的分流;組織培訓咽拭子標本采集人員36名,為迅速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奠定了基礎。為順利完成實驗室驗收,他們經常加班加點制定生物實驗室應急預案、實驗室自查評估報告、生物安全備案報告。
6月16日,市衛健委組織專家對PCR實驗室建設給予評審,專家組采取聽取匯報、查閱資料、現場審核提問等方式,從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的科室布局、硬件設施、人員配置、實驗室管理、質量控制、儀器設備校準維護、試劑準確性判斷、生物安全防范等多個環節進行了現場審查,經過細致考評和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大寧縣人民醫院PCR實驗室符合臨床PCR檢測要求,具備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順利通過驗收。
PCR實驗室投入使用后,縣醫院可實現采樣、檢測一體化服務,6月18日醫療集團啟動全員核酸檢測普篩工作,范圍涵蓋住院患者、陪護人員、本院職工、進修人員、支援專家、鄉鎮衛生院人員、鄉村醫生等,雷瑞芳帶領職能部門現場辦公,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合理化方案,設立預檢分診、發熱門診等兩處集中采集點,制定標本送檢流程、各類人員檢測流程,盡最大努力擴大檢測能力。檢驗科人員爭分奪秒,日夜奮戰,不僅任務重,風險大,也要承受身體的不適,按照要求,為了防止空氣流通造成其他區域被污染,標本制備區的氣壓要低于常壓,對檢驗人員身體提出更多考驗,穿著防護服本就容易憋悶,在負壓的狀態下,身體更容易缺氧,他們克服困難,每隔幾個小時才能出來透透氣,然后接著工作,每天按時完成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標本,檢測后4個小時左右就能出結果,有效地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用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無私無畏履行著白衣天使的職責。(景華蓉 尉秀萍)
“掃黃打非”進基層文藝演出促和諧
為進一步加大“掃黃打非”工作宣傳力度,提高基層干部群眾思想認識,確保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7月23日下午,由大寧縣“掃黃打非”領導組辦公室舉辦的“掃黃打非”進基層文藝演出在曲峨鎮道教村舉行。
演出以弘揚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為主旨,緊扣“掃黃打非”工作主題,用歌曲、舞蹈、快板、三句半等多種藝術形式,從正、反兩方面突出低俗文化及侵權盜版等社會危害性,給現場觀眾呈現了一臺主題鮮明、觀賞性強、充滿正能量的專題綜合性演出。
活動中,縣“掃黃打非”領導組辦公室工作人員還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加深群眾對“掃黃打非”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提高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王剛 雷杰)
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
今年8月8日是第12個國家全民健身日,8月7日上午,大寧縣開展主題為“推動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的全民健身日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以全民健身日為契機,通過舉辦太極拳展演活動,激發全民參與健身的熱情,推動全民樹立自覺健身、便利健身、科學健身、文明健身的意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有序推動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凝聚體育抗疫的強大正能量。
通過舉辦這次活動,既發展和宣傳了太極拳,也豐富了群眾的日常生活,極大地促進了全縣體育事業的發展,讓全民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雷杰)
8月12日,隰吉高速大寧段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隰吉高速是山西省高速網規劃“3縱11橫11環”中第3環線路的重要路段,同時也是國家高速的組成部分。該項目經過隰縣、大寧縣、吉縣,全長105.818公里。項目建成后,大寧縣將告別沒有高速路的歷史,交通更加便捷。
馮杰偉 攝
六旬老人走失51小時 藍天救援隊尋找獲救
近日,大寧縣昕水鎮坡角村村民馮鎖寧的家人來到藍天救援隊隊部,將一面“無私奉獻、為民解憂”的錦旗送到了隊長張英林手中并連聲道謝:“多虧藍天救援隊冒著酷暑幫忙尋找走失的親人,我們一輩子都忘不了大家的救命之恩!”
6月28日,家住坡角村64歲的馮鎖寧12點半左右坐在家旁邊的馬路沿上乘涼,家人告訴他,馬上就能吃飯了,趕緊往回走。可是,飯都端在炕頭上了,左等右等卻不見馮鎖寧回來,于是,家人趕緊出門找了一會兒,還是看不到馮鎖寧,立即叫來左鄰右舍一起尋找,并和大寧藍天救援隊取得聯系。
藍天救援隊接到電話后,立即制定尋人方案,通過微信朋友圈做好尋人啟事大量征集線索。6月29日,隊員們和村民們一起在村子周圍馮鎖寧常去的地方和他家的承包地、村民的玉米地和周邊溝渠進行了地毯式搜索,當天天氣炎熱,隊員們和村民一個個跑得汗流浹背,累得筋疲力盡,但誰也不叫苦喊累,始終不放棄一線希望,一直奔波到晚上8點多仍無音訊。6月30上午,他們又把村子周圍搜索了一遍,終于在一條廢棄的小路上發現了馮鎖寧,此時他已走失51個小時,藍天隊員們和家人輪流把馮鎖寧背上公路,開車送到縣醫院做了全面檢查后并無大礙,他們心里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侯耀強)
桃樹托起農民增收夢
大寧縣桃樹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易管理,見效快,已成為太德鄉堡村支柱產業。近年來,該村發展桃樹1000余畝,畝產達2000公斤,今年每公斤賣到4元,每畝可收入8000元左右。圖為該村村民馮國明正在摘桃子。
張棟宏 攝
播種太陽的人
——記大寧縣城關小學校長張如山
張如山,1974年出生在大寧縣徐家垛鄉圪臺頭村。1991年,張如山如愿考取了隰縣師范學校,然而370元錢的課本費、校服費卻讓他們全家犯愁。關鍵時刻,鄰居們你10元、他20元地伸出援助之手。張如山眼含熱淚,拿著父老鄉親為他湊足的錢和那一顆顆熱騰騰的愛心走進學校,暗暗下定決心:學成后一定回來好好為家鄉服務。
3年后,張如山隰縣師范畢業,他選擇了黃河岸邊一個最偏遠的小山村索堤村去當小學教師。索堤小學有140名學生,7位老師,條件非常艱苦。從到校的那一天起,張如山不僅當全科老師,代幾個班的課,還生火、做飯,兼干修理工、勤雜員等多項工作,成了學校的“全把式”。
那一年,張如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憑著苦干實干,他所帶班級考試成績在全鄉排名第一。1995年他擔任了索堤小學校長。
1996年,張如山被委派到割麥小學擔任校長。他踏實苦干,勤勤懇懇,使全校各年級教學成績不斷提升。
1998年,縣教科局委派他到葛口小學擔任校長。葛口學校規模較大,問題也多,張如山一干就是11年。張如山身先士卒,靠制度管人,靠德行服人。有一年開學兩天了,李三同學還沒來上學,張如山便去他家。原來李三父母常年有病,家里連買一袋面的錢都沒有,李三也就去不了學校。張如山當即拿出30元錢遞到這位束手無策的家長手里,讓他拿10元給孩子交學費,20元買一袋面。這位家長第二天便把孩子送到學校。
2009年,張如山擔任太德小學校長。當時太德小學學生流失嚴重,全校只有25名學生。張如山想,辦學就要有學生,當務之急是要抓學生外流。于是,他踏遍太德塬的溝溝梁梁,走進全鄉的村村戶戶,尋找學生的去向和原因,還走進學生去向的學校訪問,跑了整整一年,終于找到了答案。他和老師們研究決定建一所寄宿制學校,讓流失學生重返校園,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的家。
2011年,張如山大膽提出了“敢為人先、頑強拼搏、開放辦學、封閉管理”的辦學思路,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在縣教科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一手抓教學,一手抓建設,信心滿滿,追求卓越。張如山跑縣里、奔省里,找部門、找社團、找校友、找社會熱心人士,四處借力,八方求助,為學校的發展集資籌款。與此同時,他還走村串戶,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甚至作出承諾,勸說鄉親們把孩子帶回太德小學讀書。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精神感動了領導,感動了社會愛心人士。一年后,一座集餐廳、住宿、活動為一體的標準化學校建成了。外流學生紛紛返校讀書,這既解除了當地家長們的勞心勞力,又為他們送子女外出求學每年節約資金700余萬元,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為貧困山區開創了一條嶄新的、可行的辦學道路。踏遍青山人未老,張如山成為受人矚目的農村小學的好校長。
2017年9月,大寧實施校長競聘,張如山被選聘為大寧縣城關小學校長。進城了,條件好了,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以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管理,很快使學校上一個新臺階,贏得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在張如山的倡導下,城關小學以“教好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百姓”為辦學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力打造特色品牌,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每到“六一”或其他節日,校園就會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氛,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班級經典誦讀不僅傳遞著書香情、師生情、愛國情,更傳遞著生命的律動和更深層次的價值。雛鷹合唱團、少年鼓號隊、交響樂團、少兒武術隊、跆拳道、播音主持、珠心算、舞蹈隊等36個社團一一登場,演繹著一場場視聽盛宴,體驗之美、合作之美、藝術之美溢滿整個校園……
在這美麗如畫的校園里,張如山帶領著老師們辛勤工作,如園丁,如燭光,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孩子們像向陽花一樣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如棟梁般地在茁壯成長。張如山把太陽種進了孩子們心里,孩子們越來越陽光,越來越向上。學校也更有了吸引力,短短三年時間,他又為城關小學挽回外出求學學子400余名,每年為家長送子外出求學節約資金1000余萬元。
張如山經常深入課堂聽課,深入教師辦公室和老師們一起研究改革教學方法,組織師生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還和國家、省市名校“手牽手、同步走”,組織老師到名校聽課、培訓,聘請名校名師來校傳經、帶徒。同時,他對校園環境進行整治,種植鮮艷花卉,開設文化園地,教學樓道內處處是醒目的文化墻,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教育文化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心中自然就種進了一顆金燦燦的太陽。
張如山遵循和追逐著自己美麗的愿望,辛勤地為孩子們傳送光明和溫暖,照亮了孩子們起飛的航程,也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他2014年被評為臨汾市名校長,2015年被山西省教育廳評為優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被臨汾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百名名校長培養對象,2018年第三屆全國“好老師、好校長、好學校”網絡推選活動中被評為“十佳好校長”。
面對榮譽,張如山說:“我只是和老師們一起腳踏實地地走了一段平凡的路,認真地做了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和我的老師們攜手并進,攻堅克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把學校的每一件小事做實、做細、做精、做強,向教師在幸福工作中成長、學生在快樂學習中進步、學校在和諧發展中超越這一新的奮斗目標再出發。”
風景這邊獨好。張如山,一個有著真摯情懷、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好校長,他在為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他在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盡職盡責,他是一個為孩子們播種太陽的人。(李詩)
黃河仙子傳奇(一)
李玉山
作者簡介
李玉山,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黃河仙子傳說傳承人。專著有《情滿太行》《黃河仙子傳奇》《日月凝眸》等10部,主編、編審省內外他人文學作品十余部。多次獲國家和省市級文學作品獎,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曾獲臨汾市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第一章 天降洪荒 世逢劫難
話說盤古氏開天辟地,有了世界。可是,也不知又是多少萬萬年的中間,地球一直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大自然造成的劫難。一直到了近生代初期,地球上才有了適宜于人類和生物生長與生活的氣候。有了森林,有了江河,有了各類動物、植物,當然也就有了人類。
可是,那時地球這個人類和萬物賴以生存的載體并不讓人類安生,它依然經歷著一場又一場巨大的毀滅和劫難。這不,眼前又是一場幾近毀滅的大災難:
天空像倒扣著一口巨大無比的鐵鍋,烏黑的云層厚厚地密扎扎地堆積得像一塊無垠的冰冷鐵塊,一條條扭曲的挾裹著閃光的銀蛇用尖長的利爪在撕裂著云層,轟轟隆隆的炸雷真如擂響了天鼓,此起彼伏,一聲高過一聲。傾盆般的大雨如注,嘩嘩地直倒個不停。洪水四起,蛟龍騰躍,滔滔巨浪吞沒山巔,泱泱洪流漫上天際,大有洪水漫天之勢。
為什么這場大雨一直下個不停呢?這也有個傳說:
只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以后,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大自然已經為人類創造出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人類世界已經逐漸繁榮。那時人們沒有紛爭,天又風調雨順,地上的莊稼長得繁茂,生產的糧食吃也吃不完。傳說,那時上蒼也十分垂憐剛剛發展起來的人類,玉皇大帝害怕冬天莊稼收過以后,大雪蓋地,人們沒有糧食吃,還降旨讓冰神將雪直接下成白面,以供人們食用。
可是,糧食多了,人們卻不知道愛惜,隨意用糧食喂豬、喂狗、喂牲口,甚至拿糧食去做家具,有的家里沒有頂門棍,就拿面粉捏上一個,還有的竟然用面做成大餅形狀為孩子當尿布屎布。土地爺看見人們把糧食糟踐得實在不像話,氣得胡子直翹,他找到灶君爺,要他管管這事,可灶君爺也十分為難,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事他這一家之主是應該管管,可要管又管不了。兩人合議了一番,便一起上了天宮,把這個情況匯報給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聽十分生氣:“上蒼垂念,本是好意,怎能如此糟踐天物?”于是,隨即便發下一道圣旨,要人間大旱三年,顆粒不收,看他們還敢不敢再糟蹋糧食。
三年過后,人間糧食大缺,從此,人們也就愛惜起糧食。玉皇大帝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龍王快給人間降雨。可這龍王嗜酒,這天正喝得酩酊大醉,他接旨以后,仍然酒醉不醒,仰天躺在龍床上呼呼大睡,結果就把下雨的事給耽擱了。他這一耽擱不打緊,人間可就受不了啦,一連三年天天都是紅彤彤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旱得遍地寸草不生,斷了河流枯了井,地里干裂得張開一道道長長的大口子。人們沒有一點兒糧食吃,開始殺家里的牲畜吃,后來連牲畜也吃完了,就到野地里捕抓小動物來充饑。最后,連河溝里的蛤蟆、土縫里的螞蟻也都給吃光了,就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灶君爺看到人間的這種悲慘景象,他這一家之主十分著急,于是又急忙上得天宮,先是一五一十地匯報了一番,然后便求告玉皇大帝趕緊降雨,為人間解除這場大災難。玉皇大帝一聽這么嚴重的問題,立時雷霆大發:
“三年前,朕就降旨給人間降雨,怎么能遭這么大的旱災呢?”隨即讓侍立座前的太白金星去查明原因,然后按律嚴加懲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