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永和:旅游公路“新鮮出爐” 伴您暢游大美乾坤

2020-10-16 09:31:08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旅游公路“新鮮出爐” 伴您暢游大美乾坤

旅游公路上的璀璨明珠、立體沙盤——“0公里”標志文化驛站

行走旅游公路,縱覽壯美河山

無處不在的“蛇曲”元素

黃河文化體驗館——文化驛站的最大亮點

  在永和的黃河岸邊有這樣一條公路,她宛如母親河畔一條綽約多姿的絲帶,串聯起了黃河沿岸散落的明珠,給山城永和帶來了發展動能和蛻變契機。

  9月23日,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啟用儀式同時舉行。從這一刻起,盤桓于永和縣全境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正式投入運營。

  這是一條最美風景路

  永和縣按照山西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的總體思路,以堅持文旅興縣、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縣”為目標,高規格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充分挖掘黃河之魂在山西、龍行乾坤在永和的黃河風情、峽谷風光、紅色及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不斷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縣委、縣政府謀劃確定了“十大文旅工程”,重點實施黃河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乾坤灣景區、北方梯田農耕景區、樓山景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力抓好沿黃旅游公路、通道綠化、東征紀念館展陳布展等基礎設施工程,統籌推進購物、餐飲、娛樂等設施完善,逐步構建起“快進慢游深體驗”的旅游路網。

  今年永和縣委、縣政府通過加強與宏源集團的合作,全力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圍繞現代旅游特點,投資7.9億元,實施沿黃旅游公路工程建設及通道綠化;投資2000萬元,著力打造“黃河1號公路0km”主題公園;投資2300余萬元,實施“永和梯田”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培育新的旅游熱點;投資2.28億元,啟動乾坤灣景區國際生活小鎮項目;投資1200萬元,建設黃河國家級步道公園;投資1.85億元,啟動乾坤灣景區地質博物館室內工程及室外景觀提升、基礎配套工程;投資6100萬元,建設乾坤灣景區集散服務區項目,全力打造黃河旅游板塊“永和樣板”。同時,還在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和服務提升上提升標準,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走在這條路上,你看的是風景,品的是人生,悟的是哲理。

  這是一條網紅打卡路

  國慶、中秋期間,由國家衛健委扶貧辦指導,國家體育總局社體指導中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永和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徒步乾坤灣 健康扶貧行”健行者公益扶貧暨2020中國戶外徒步城市積分排名賽(永和站)活動在永和乾坤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舉行。近千名來自京、滬、蘇、川、渝等7省市的“健行者”蜂擁而至報名參賽。活動聚焦永和金秋特色,比賽起點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途經陰德河古村落、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奇奇里黃河風情村等網紅景點,參賽選手在徒步健身的同時也收獲了一次非凡的旅游體驗。

  打卡地NO.1文化驛站展魅力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占地12畝,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約2000萬元。項目體現道法自然的理念,堅持現代設計與周邊傳統文化相融合,以黃河乾坤灣為原型提煉出“蛇曲”藝術形態,將黃河沖刷峭壁巖層形成的曲折之勢作為造型元素,整體呈現出大型“立體沙盤”的空間感。項目以0km標志景觀石為中心,黃河文化體驗園、黃河之子主題雕塑、棗林灣、黃河步道、觀景臺、數字攝影互動平臺、停車場、房車營地營位等各功能區塊自然流暢串聯其中,使游客盡享黃河文化之魅力!

  打卡地NO.2大美乾坤悟哲理

  永和乾坤灣是黃河流域上一道奇特的風景,位于秦晉大峽谷中,壺口瀑布上游。即使沒去過的人,僅憑望文生義,亦可知其形巧奪天工,其意蘊含深厚。她有數個觀賞景點,魅力俱佳,各有千秋。在永和縣境內的那一段黃河,既雄奇又柔美,既飄逸又和諧,使人流連忘返,感悟頗深。

  透過伏羲亭,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于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古村落,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她令人遐想,發人深思。

  這方奇彎,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里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連、水山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山一水、一陽一陰情趣無限,奧妙無窮。就連歡快跳躍的浪花也對這一壯麗奇景吶喊喝彩。

  打卡地NO.3元代文廟千年韻

  創建于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文廟,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斗栱六鋪作重栱出單抄,殿內柱網布局采用減柱和移柱造。梁架徹上露明造,均為圓木稍加砍制而成,是研究晉西南古建筑區域文化的有效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

  打卡地NO.4永和古渡知風情

  據《元和郡縣志》:永和關位于永和縣城西35公里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陜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里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墻、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后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境內危巖奇石,妙趣天成,長達數千米的鳳雅長廊千次百態,造型各異。

  打卡地NO.5秀美樓山領風騷

  樓山是永和縣境內最秀麗的一座山,山勢由低而高,呈層巒疊嶂之狀,恰似層層樓臺,故而名曰樓山。樓山四周翠柏茂密,灌木繁多,雜草齊腰,從山頭到山腰,一座座道家觀院排列齊整,錯落有序,形成一個龐大的廟群。據考證觀院完整時,有五六十間建筑物,其中有古式樓閣的石窯洞,石木結構的古典式殿堂建筑,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樓山的四季都是美麗的。春天看樓山,柏林碧綠,野花開放,蜂蝶飛舞,清秀撲鼻;到了夏季,草木蔥蔥,涼風習習,酷暑炎熱,一掃而光;秋季去樓山,野果飄香,紅葉滿山,草深牛肥,別有情趣;嚴冬時節,或柏翠草黃,或雪白樹綠,野兔山雞,穿行期間,狐貍山中,時隱時現,所以,去過樓山的人,無論何時,都有不虛此行之感。

  金秋時節,漫步樓山聽風、觀景、賞月。會讓游客感覺時空的穿越,感受到悠閑的味道。

  打卡地NO.6紅色記憶鼓士氣

  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澤東主席、彭德懷總司令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進行了著名的渡河東征,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位于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距縣城80余華里,占地7700平方米。紀念館以“紅軍東征 歷史使命”“眾志成城 雄獅東渡”“南征北討 永和決策”“回師西渡 功載史冊”和“紅色熱土 精神傳承”為主題分五個展廳,用大量的實物圖片、塑刻作品等真實地再現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東征歷史畫卷,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征紅軍的豐功偉績。

  打卡地NO.7脫貧脫單奇奇里

  對于貧困群眾而言,脫貧致富不單單依靠幫扶,自身的努力同樣也很重要,永和縣奇奇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馮文忠,得益于黨的好政策,靠著自身的努力,不僅擺脫了貧困,還順利脫了單,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打卡地NO.8生態保護創奇跡

  盛夏時節,永和縣乾坤灣青山疊翠,黃河蜿蜒。這里曾是被專家稱為“不能綠化、不敢綠化”的禁區,如今卻找不到一絲石質山的影子。作為山西沿黃和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縣,永和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縣”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壘石坑客土回填、PVC管道輸土造林等技術,先后在永和關、乾坤灣等重要區域實施石質山地荒山綠化工程10200畝,改變了黃河流域沿線植被稀少極度脆弱的生態環境。

  打卡地NO.9永和梯田白云間

  站在觀景臺上,在白云繚繞間,一道道梯田,猶如一層層涌起的波濤,排山倒海,宛如一幅用汗水硯墨、用智慧揮毫的壯美長卷。永和梯田層層疊疊,郁郁蒼蒼,它帶著乾坤灣的神韻,鋪展在萬頃黃土高坡,伸向飄著白云的山野,不禁讓人發出,多美的黃土地,多美的永和梯田。

  打卡地NO.10變了模樣鴨子河

  走閣底,過東卓,一鼻子哭到鴨子河。鴨子河,受恓惶,涼水鍋里泡蒸饃……如今的鴨子河,徹底變了樣。村里人變得自信積極,正邁向富裕好生活。

  在這條路上,你走的是健康,跑的是心境,飛的是理想。

  這是一條小康致富路

  2017年10月12日,山西黃河一號公路——沿黃扶貧旅游公路在永和縣率先開工。該公路將連通永和沿黃河4個鄉鎮,解決44個行政村181個自然村3.2萬群眾的出行問題。特別是把乾坤灣的7個大灣以及永和關、奇奇里等文化旅游村全部連接起來,為景區整體開發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圍繞該公路的建設,永和還規劃了通用機場、掛壁酒店等項目。沿黃扶貧旅游公路與霍永高速公路、328、248省道等共同構成公路交通主脈絡,形成了全縣旅游公路的大循環,使永和縣連貫晉陜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目前,永和縣與蒲縣宏源投資有限公司按照《沿黃旅游保護性開發框架協議》,計劃再注入18億元資金,進一步打造乾坤灣景區,為永和旅游興縣戰略注入新的活力。

  當地把景區開發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引導支持周邊群眾建設“農家樂”20余個,開展了剪紙、布鞋等特色手工藝品制作,同時帶動了紅棗、核桃、蘋果、小雜糧等農特產品的加工銷售,“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旅游對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初步顯現出來。

  在這條路上,你游的是大美乾坤,購的是綠色產品,娛的是豐收果實。

  這是一條鄉村振興路

  永和縣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相傳這里是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伏羲在黃河岸邊的乾坤灣觀天象、察地貌,發明了太極陰陽圖。遠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據專家考證,縣境內芝河兩岸有舊石器遺址,有羅倉、下退干等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銅器、唐代的石佛頭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規格很高的文物被國家、省博物館珍藏,樓山龍王廟、縣城文廟大成殿為元代建筑,全國罕見。

  永和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途經永和,在趙家溝、前龍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戰斗了13個日日夜夜。永和因此成為紅軍東征時期建立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是毛澤東主席在臨汾市境內唯一戰斗生活過的地方。解放戰爭時期,永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先后四次組織支前運輸隊、擔架隊支援解放大西北。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永和接納和幫助了20多個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難關。

  永和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全年比較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內基本沒有工礦企業,注重大氣、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凈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域小氣候使這里盛產紅棗、核桃、蘋果、絨山羊、小雜糧、酸棗、野生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尤其是永和紅棗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無蟲、無公害、無污染而久負盛名,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有機紅棗產品認證,是全國無蟲紅棗第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

  永和縣雖然位置偏僻,但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和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既是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為此,永和注重打響自己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東征精神、黃河精神,把中國革命歷史當作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激勵貧困人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敢于戰勝貧困的自信,凝聚干事創業力量、激發群眾活力,通過帶動當地群眾參與發展文化旅游,讓當地村民吃上“旅游飯”,發起“旅游財”,激發當地群眾自我發展的自信心。

  依托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永和縣堅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為主的鄉村旅游,著力打造環境優美、宜居舒適的“美麗鄉村”。結合旅游興縣拓展綠色生態效益。現已成立造林合作社36家,生態防護林發展到34萬畝,項目區內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噸,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7.8%,流域內水土流失狀況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687戶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工程建設,戶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左右,32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被選聘為護林員,戶均年收入達8000多元。在大山深處構筑的綠色生態防護屏障,已成為全縣旅游興縣最寶貴的資源。

  這條路,必將成為永和走向全面小康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張步軍


山中藏瑰寶

  斗轉星移,歲月深深。

  一座黃河岸畔的小城,相伴一座古樸留香的老廟,在浩浩歷史的浸染中,屹立在此已近千載。

  小時候,從它身邊走過,仰視著那神秘威嚴的大殿,高高翹起的飛檐,屋脊上站立著的神獸和用大青磚筑起的嚴絲合縫的墻壁,懵懂中,不知這里是何用項?問大人,得到的答案是,文廟。小城固其小,到處都可玩,但那里卻從未涉足,凡廟皆讓人敬畏。

  讀中學時,學校就位于它的旁側,上下學,總要從其身后經過,可幾年下來,熟悉的依然是它的背影和輪廓,卻難得探得它的真容,總覺是個遺憾。

  記不得是哪一次,終于憋不住了,相跟了一位同伴,非要從正門進去,看看里面的情形。戰戰兢兢,又欲罷不能。

  終于看到了!看到了!而心中的神秘也打破了。只見那大成殿的門是敞開的,里面卻摞著一麻袋一麻袋的糧食,堆積如山。并見,院子里依然有數名工人,扛著重重的麻袋,來來回回,忙忙碌碌。看到這個場面,讓我的心頓時凉了半截,心說,原來這只是個糧庫,有何了得?從小到大,對它的神秘、敬畏減了大半。或曰,蕩然無存。

  直到有一天,在它的身旁,立起一塊方方正正的石碑,勒石為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人眼前豁然一亮。

  提到文廟,據說全國就有兩千多座,最為著名的有: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號稱全國“四大文廟”,更有衢州文廟、資中文廟、德慶文廟、正定文廟等諸多文廟比肩,顯然在文廟的“大家族”里,永和文廟不見經傳,籍籍無名。從文廟的三種分類中,它自然屬于最為普及的學廟范疇,也難稱其多么“高貴”,那它如何能載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一位古建筑專家給我指點了迷津:“凡是定為‘國保’的單位,從價值優先的評判原則看,它在中華文明中一定具有標志性和全國性意義”。聽到這樣的表述,更讓我等一直生活在它周圍的人,恍然大悟,不得不用驚奇和敬重的目光再次凝視它。

  翻閱康熙四十年的永和縣志,得知位于縣城東門巷的永和文廟始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7年),宋大觀年初修,元至正間又建于此,準確的時間應該在公元1264—1294年。永和雖西漢置縣,但遠離鬧市,關于文廟的祭祀,有先人遺文這樣描述:“永和背山面壑,在崎嶇萬谷之中,釋菜薦芹,重春秋二丁之祭。里聞弦誦,代有科名,宿儒橫鼓篋之經,野處續輟耕之錄。人敦禮讓,俗尚樸誠,皆由圣道熏陶,遂致鄉民安謐。”可見儒學教化之風由來已久。

  文廟大成先師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斗栱六鋪作重栱出單抄,殿內柱網布局,采用縱向減柱和橫向移柱的建造手法,梁架徹上露明造,大殿內所用樑、柱、椽、桿等建筑木材均為自然彎材,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稍加砍制便用,保持了真真正正的“原生態”。站在殿內,環顧四周、上下,讓人不由地聯想到此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學校,那一根根木料,更像一個個身材高低、胖瘦不一、容貌各異的學生,在先生的調教下,各歸其位,各得所需,各有其用,讓你體悟到的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理念。比起在別處看到的大殿中,橫平豎直、規整劃一、精細打磨的木料用材,它無不透著拙樸、粗獷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顫,正所謂“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再看大殿頂部,那檐柱柱頭輔作、金柱柱頭輔作、前檐補間輔作、轉角輔作等四種斗栱的運用,勾心斗角的連接,真是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美感十足。還有那大梁,立柱上留存的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的彩繪,構圖獨特,格局大氣,晉西南地方風格凸顯。難怪專家這樣評價:“永和文廟布局雖不完整,但仍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造型美觀,結構大方,是研究晉西南古建筑區域文化的有效實例,在山西和國內同時期、同類題材作品中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早期建筑難得的范本。”

  專家一句“永和文廟布局雖不完整”,道出的可是這座文廟的滄桑過往及歷經的磨難。遠的不說,就在近百年來,它經受過的天災人禍,戰火涂炭,就有幾次,能得以幸存,實屬不易。

  據傳,1938年4月,侵華日軍占領永和縣城。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城內居民房屋、商鋪店面、銀號大多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灰燼。眼看著熊熊大火就要逼近磚木結構的文廟大殿,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時,天空突然陰云翻滾,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傾瀉而下,火焰狂妄,大雨迅猛;火舌一個勁往大殿沖,大雨一個勁往火上澆,水與火的殊死較量,演繹的是侵略與反侵略、邪惡與正義的比拼,終于,傾盆大雨還是澆滅了威脅文廟的猛火。日本兵見狀,嚇得目瞪口呆,魂飛魄散,唯恐避之不及,倉皇撤離。民間有言,千年文廟得以幸存,實乃“天佑”傳奇。

  之后多年,永和文廟亦命運多舛,欲毀廟拆殿者有之,想霸占此地者亦有之,但都迫于“圣賢”威嚴,民眾保護,使文廟均無大礙。

  再后來,由于建設需要,文廟周圍的東西廡、庭院都被拆除,而文廟大成殿卻因墻高廳寬殿深,用作儲備物資的倉庫倒是合適,于是做了糧庫,沿用多年,如同保護,才免遭拆毀之痛,也算幸事。

  欣逢盛世,永和文廟得到保護性修繕、復原。今日,再看永和文廟,古樸中包容著堅韌,威儀中浸潤著和美,簡潔中蘊藏著深邃。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畫像及七十二弟子的牌位肅穆而莊敬,特別是畫像正上方那幅康熙二十五年、御筆提匾的“萬世師表”揭于中楹,表達著對圣人的崇敬之情。

  這些年,每到至圣先賢孔子的誕辰日,永和文廟前都會舉辦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盛大活動,感念他為中華民族奉獻了“仁、禮、孝、悌”的生活哲學和文化基因。特別是年滿18周歲的學生們,十分注重這天在文廟為自己舉辦的“成人禮”,那莊嚴的儀式,已成為新的啟程點,護佑他們走好漫漫人生路……(馬毅杰

  圖片由永和新聞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曲周县| 东港市| 新民市| 乡城县| 托里县| 精河县| 临沧市| 会同县| 宜阳县| 永福县| 佳木斯市| 商水县| 苏尼特右旗| 纳雍县| 和龙市| 凤阳县| 威远县| 喀喇沁旗| 喜德县| 嘉义市| 北安市| 宁德市| 广元市| 镇康县| 淳化县| 兴安盟| 海盐县| 定南县| 射阳县| 德安县| 河东区| 大同市| 若羌县| 绵竹市| 江西省| 南溪县| 朝阳县| 独山县| 新兴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