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個突出” 聚焦“五個強化”
鄉寧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鄉寧縣精心部署、嚴格要求,高標準組織、高效率推進,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突出走深走實,狠抓組織保障。該縣堅持把抓好黨史學習教育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并指導各級黨組織成立了相應組織機構,建立了“書記抓、抓書記”的責任體系。迅速召開全縣黨史學習教育安排部署會議,對黨史學習教育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全縣各級黨組織中掀起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對標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結合實際,出臺了《中共鄉寧縣委關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方案》《全縣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安排》等12個指導性文件,讓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明確干什么、知道怎么干。制定了《中共鄉寧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內設機構及其主要工作職責》,成立了縣委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臨時黨支部,建立了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半年一匯總、全年一總結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實行周例會制度,對存在的問題實施“一周一銷號”清單式管理,為全縣黨史學習教育順利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有力保障。
突出帶動推動,狠抓措施落實。該縣注重發揮“頭雁”效應,加強督促指導,以上率下、多措并舉,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縱深開展。一是縣級干部帶動。縣委中心組成員先學一步、學深一層,率先開展集中學習、專題研討,集中收聽收看宣講團宣講報告會,帶動全縣上下持續掀起學黨史、知黨史、用黨史的熱潮。二是巡回指導推動。縣委成立了9個巡回指導組,抽調9名常委部門和成員單位副職擔任組長,扎實開展巡回指導工作。三是組織輪訓聯動。制定《黨史學習教育培訓方案》,以縣委黨校為陣地,以全縣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為主體,舉辦讀書班,深入學習黨史。四是開展宣講發動。出臺了《鄉寧縣黨史學習教育縣委宣講團宣講工作方案》,擇優遴選了11名理論骨干,組建縣委宣講團,在全縣各鄉鎮、各單位開展集中宣講。
突出真學真信,狠抓學習教育。該縣按照“深學、深悟、深刻”的“三深”要求,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認真研讀規定書目,跟進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提高理論素養、政治素養、精神境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發了《關于征訂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資料的通知》和補充通知,全力征訂學習資料。制定印發了《縣級領導干部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安排》和《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清單》,明確了“路線圖”、畫出了“時間表”、制定了“任務書”,實行掛圖作戰,確保有力有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縣委中心組堅持每月“兩學一研”,為基層黨組織帶好頭、作表率;全縣各級黨組織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理論中心組學習等形式,集中開展學習。邀請專家教授,為全縣廣大黨員干部作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輔導。統籌利用“學習強國”“三晉先鋒”“好干部在線”等線上學習平臺,創新開設縣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平臺,梳理發布黨史學習教育內容。
突出氛圍營造,狠抓宣傳教育。該縣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引導,營造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山鄉寧靜”APP、“鄉寧發布”微信公眾號、“鄉寧融媒”抖音等全媒體矩陣平臺作用,開設黨史學習教育專欄,拍攝制作了《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建黨100周年以來全縣農業、科技、教育、工業、城市建設發展等系列專題片;各鄉鎮充分發揮“鄉村大喇叭”作用,每天在固定時段大版塊、多頻次播放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結合全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情況編撰簡報,深入挖掘典型、總結經驗,讓全縣各級黨組織及時掌握工作動態,互學、互比、互進。
突出亮點特色,狠抓質量成效。該縣將“學史力行”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引導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圍繞縣委“一六二”總體思路,做到既嚴格規范又守正創新,不斷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涵、放大黨史教育成效。一是規定動作嚴格規范。對照黨史學習教育方案要求,嚴格標準時限,對標具體要求,突出嚴格規范,確保黨史學習教育不偏、不虛、不走過場,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二是自選動作務實多樣。關王廟鄉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專題測試活動;團縣委組織開展了網上主題團課、隊課、隊日等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基層、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光華鎮機關黨支部開展了“學黨史、頌黨恩、緬先烈”紀念董光華烈士主題黨日活動,使黨員干部在精神上接受洗禮。三是服務群眾成效明顯。縣委政法委舉辦了“我為群眾辦實事”法制宣傳講座及運用紅色資源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實踐活動;縣委黨校采取“1+6”備課模式,組織優秀師資力量深入基層開展宣講;西交口鄉機關黨支部與元頭村黨支部聯合開展了“學黨史強黨性,植綠樹做榜樣”主題黨日活動;西坡鎮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邀請專業農藝師為廣大椒農進行了培訓。
下一步,鄉寧縣將在“五個強化”上重點發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高質量開展。一是組織領導再強化。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壓實責任,明確目標,細化任務,抓緊抓實抓細各項工作,不斷把黨史學習教育引向深入。二是措施落實再強化。統籌協調各級黨組織,進一步細化工作安排、明確學習要求、嚴把時間節點,不斷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三是督導檢查再強化。繼續發揮全縣9個巡回指導組的作用,持續深入基層一線,查漏洞、補短板,督促措施落實,有效解決問題。四是氛圍營造再強化。持續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形式,及時闡釋權威信息,宣傳黨史知識,營造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良好氛圍。五是資源挖掘再強化。深挖雙鶴鄉吉特委、二一三旅、烈士灣等革命遺跡,以實物實證還原歷史事實,打造本土紅色教育基地。
(記者 劉一平)
4月23日,昌寧鎮龍鼻村黨支部書記白金峰在流動課堂上為黨員、村民講黨史,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
記者 攝
縣委政法委
舉辦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
日前,縣委政法委組織舉辦全縣政法隊伍“學黨史、守初心、擔使命”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邀請市委黨校副教授蘭雅莉進行授課。
蘭雅莉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學好黨史五個方面為與會干警講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讓大家對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為全面抓好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提供了指導。
與會干警紛紛表示,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學在深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實際行動,為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團縣委
創新活動載體 提升學習實效
連日來,團縣委在各基層團組織和團員青年、少先隊員中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團縣委充分發揮組織體系優勢和動員能力,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積極參加“青年大學習·一起學黨史”網上主題團課;組織全縣少先隊員參加“紅領巾愛學習”網上主題隊課、“文明手牽手”主題宣傳、“文明先鋒行”主題隊日活動;組織全縣少先隊輔導員開展黨史專題學習會;動員各級團組織和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廣泛開展疫情防控、學雷鋒等活動;聯合縣婦聯開展“學黨史、頌黨恩、倡文明”活動,分享黨史故事與典故;開展“我為青年做件事”主題實踐活動,組織返鄉大學生、青年能手,為身邊青年辦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縣委黨校
送教下鄉 送學上門
日前,縣委黨校組織教師深入尉莊鄉,開展“送教下鄉、送學上門”活動,為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宣講黨史。
在尉莊鄉政府機關,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吉琳緊扣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從不同角度梳理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把最鮮活、最生動的黨史知識講述給廣大干部群眾。同時,李吉琳還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為尉莊鄉機關黨員干部宣講了鄉寧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隨后,教師們還深入尉莊鄉莊原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農村黨員和群眾宣講黨史,使大家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禮。
管頭鎮: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管頭鎮采取十項舉措,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這十項舉措分別是:集中鎮村黨員干部,觀看黨史相關視頻;制作130余塊精美黨史展板,懸掛于街道兩旁;在各個電子屏滾動播放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標語;制作黨史學習教育小視頻,定期在各村“兩委”干部工作群、黨員群中推送;在各街道、路口、村口懸掛黨史學習教育標語;組建宣講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宣講黨史;在醒目位置張貼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彩頁;開辟黨史學習教育固定專欄,定期更新學習內容;組建黨史經典朗讀團隊,每天上午九點輪流在鄉村大喇叭上讀黨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送學上門”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黨員講黨史。
關王廟鄉:專題測試以考促學
近日,關王廟鄉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專題測試活動,對黨員干部黨史知識進行檢驗。
此次測試活動分為上午、下午兩場,每場經過筆試之后,通過“一問到底”“答題快車”等形式,向參加測試的黨員干部隨機提問黨史知識,達到了以考促學、以知促行的目的。
專題測試后,大家紛紛表示,今后要更加深入學習百年黨史,砥礪初心使命,真正學出堅定信仰、學出政治忠誠、學出黨性修養、學出過硬本領,全面開創“錦繡關山”新局面,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解民憂 惠民生 暖民心
——西坡鎮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以前的鎮區廣場不夠開闊、有些陳舊,不能很好地滿足老百姓茶余飯后休閑散步、健身娛樂的需要。這幾天,我看見挖掘機、推土機緊張作業,一問,原來是鎮上要改造街道和廣場呢。大家都期待今年的‘七一’群眾文化活動能在嶄新的廣場上舉辦呢!”近日,西坡鎮西坡村居民王大媽高興地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西坡鎮聚焦群眾關注關心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確定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村級重點項目41件,涉及基礎設施、產業壯大等多方面。
在有機精品花椒示范基地胡家嶺村,為減輕倒春寒對花椒產業和椒農收入的影響,該鎮先后邀請韓城和縣農業農村局專業農藝師為廣大椒農進行“防災、減災、避災”技術培訓;在于家河村,該鎮組織全村黨員開展了“共植產業樹 開啟致富路”主題黨日活動,免費為村民發放優質花椒苗木,進行補栽補植;聚焦解決好飲水最后一公里問題,該鎮即將動工實施臧嶺村委地坪至蘆溝自然村水利提質改造工程……
“咱們農村人的生活,這些年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電、路、網樣樣都好了!”鎮區中心一家商鋪經營戶說,“這不,鎮上投資60余萬元的燃氣入戶工程也開工了,這是利鎮利民的大好事呀!”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正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和最終目的。目前,全鎮上下干勁十足,建設美好家園的士氣空前高漲。“我們將繼續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聚焦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了解民生需求,高標準高質量實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村級重點項目,真正把黨史學習教育的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實效,切實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西坡鎮黨委書記師進擲地有聲地說。
記者 劉一平
連日來,鄉寧縣搶抓施工黃金期,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各項目建設現場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圖為該縣紫砂陶小鎮工坊項目施工現場。
記者 攝
鄉寧縣昌寧鎮龍鼻村以黨建為引領,堅持德孝治村、產業強村、文旅興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山村蝶變 幸福花開
村民在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里管護果樹
車行北垣,群山皆在腳下。極目遠眺,無垠的垣上點綴著四五個村落。北垣是鄉寧縣昌寧鎮西北部山上少有的廣闊平地,龍鼻村坐落其間。暮春時節,記者來到這里,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喜人變化。
漫步在龍鼻村,所到之處,花木葳蕤,一座座整潔庭院排列在寬闊的道路兩旁,從中不時傳來陣陣歡笑……
“矛盾村”變“和諧村”
干群思想有了大轉變
龍鼻村下轄龍鼻、柳閣原、內陽、淹子、喬院5個自然村,共有647戶1864人、5500余畝耕地,是一個典型的呂梁山純農業村。這個村曾經是鄉寧有名的“上訪村”“矛盾村”,連續多年被定為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當地村民為此編了個順口溜:“一窮二白三懶惰,破罐破摔破磚房,不忙發展忙告狀,人心渙散力不強。”
看著村里產業不濟、群眾懶散、集體無力的現狀,2014年,長期在外經商的白金峰,毅然決定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回村報答鄉梓。他先是成功競選村委會主任,隨后又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一個黨員一面旗。只有時常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大家才會認可你、擁護你,才能真正凝聚起發展的力量。”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白金峰抓班子、帶隊伍,強黨建、聚人心,強化隊伍作風建設,持續提高全村黨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并開展了“四必學”“四必談”“四必問”等活動,確保支部學習不間斷、黨員作風大轉變、聯系群眾全覆蓋。同時,組織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到村民家里走訪談心,給大家打氣鼓勁,解決實際困難,及時化解基層矛盾。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漸漸地,龍鼻村由亂轉治、由疲轉興,干群關系近了,各種矛盾少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加凸顯,村民投身鄉村治理的行動更加自覺。渙散的人心重新聚攏起來,小山村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懶漢村”變“勤快村”
農業產業有了大發展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過去,龍鼻村產業單一,群眾掙錢門路少,不少人躺在家里靠天吃飯,除了農忙再也提不起干勁。鄰村村民笑稱:“龍鼻村真是個懶漢村!”
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甩掉“懶漢村”這頂帽子?龍鼻村“兩委”一班人外出考察后,結合當地實際,成立了集種植、養殖、觀光旅游等為一體的鄉寧縣眾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農戶”模式運行,先后復墾、平整集體閑置土地600余畝,建成了玉露香梨連片示范區、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中藥材基地、有機蔬菜雜糧示范基地等,并鼓勵村民用土地和資金入股,變資源為資產、變資金為股金、變農民為股民,逐漸形成了全村村民共同受益的產業新業態。
集體產業多了,大家干勁足了。村民馮揚勝說:“去年,我靠種植葡萄收入了8萬余元,這可比以前種玉米、小麥掙得多。村里提供技術支持,還管銷路,只要勤學多問肯吃苦,沒啥難的!”
在龍鼻村100畝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記者看到,滿地盛開的油菜花簇擁著一行行矮化密植果樹,放眼望去猶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正在管護果樹的幾位村民告訴記者,矮化密植果樹具有掛果早、產量高、品質好、便于管理等特點。基地還采用了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旱澇保收,套作的油菜也增加了畝產收益。
跟隨著采摘游客的腳步,記者來到龍鼻村新建的4座人工智能蔬果溫室大棚。這些大棚里種著草莓、西紅柿、黃瓜等,采用現代化技術管理,可隨時調整蔬果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棚內放置了蜂箱,利用蜜蜂進行授粉,避免了小果、畸形果的產生。管理大棚的村民白玉平說,這些大棚面向游客開放,效益不錯,還帶動了村里200余名婦女務工增收。
目前,龍鼻村已建成1300余畝葡萄園、735畝玉露香梨連片示范區、300畝有機蔬菜雜糧示范基地、150畝中藥材基地、100畝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基地、40畝觀光采摘園、10畝人工智能蔬果溫室大棚,種植蘋果、梨、葡萄、藥用酸棗、柴胡、黃芪、皂角等多種水果和中藥材,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白金峰告訴記者:“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久久為功。接下來,我們還要推廣種植矮化蘋果樹、推進玉露香梨連片示范區栽植管護、協調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繼續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臟亂村”變“示范村”
基層治理有了大提升
“做夢也想不到,老了老了,日子卻好起來了。現在我們村的老人可真是享福——日間照料中心一天管兩頓飯,還有專人照顧,讓子女沒了后顧之憂。黨的政策真是好啊!”在龍鼻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72歲的村民王忠勝發出這樣的感慨。
近年來,龍鼻村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把德孝文化貫穿始終,加強基層治理,著力打造村風清、民風淳、家風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圖書室、理發室、淋浴室,讓老人們過上了舒心的晚年生活;每年向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1000元資助金,激勵他們發奮學習;每年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家庭”“美麗庭院”評比等活動,樹立優秀典型,凝聚榜樣力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孝圖、弟子規等,全村上下形成了以德孝文化為主旋律的道德新風尚。
曾經的龍鼻村,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衛生差,村里遍布旱廁、豬圈,看相不好、氣味難聞。村民家里的垃圾,隨手就甩到路邊,亂糟糟不成樣子。為了彌補發展欠賬、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近幾年,村“兩委”制定了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投資修建6公里村組道路、2個農村休閑文化廣場、1200米文化墻,硬化綠化3000余平方米街巷,安裝85盞太陽能路燈;建立了保潔隊伍,配備了村內垃圾桶并購置了垃圾清運車……漸漸地,龍鼻村環境變美了、更加宜居了,村民也舍不得隨便亂扔垃圾了,愛護村容村貌成為大家的共識。
去年,龍鼻村被確定為鄉寧縣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起了黨建文化廣場、薰衣草種植園、農耕文化展示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徜徉在龍鼻村規劃整齊、寬敞明亮的騎行步道上,兩側的院落外墻顏色統一,文化雕塑錯落有致。微風吹過,一陣陣花香襲來,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村變樣了!產業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美,大家素質也越來越高。”村民王會枝說,“現在,我們都把自己融入全村這個大家庭中。只要所有人都擰成一股繩,龍鼻村就會越來越好!”
記者 劉一平 文/圖
稿件除署名外均由鄉寧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