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新航程
——洪洞縣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紀實
4月4日,第三十一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尋根祭祖大典舉行
山西文創聯盟成立儀式
洪洞智慧旅游平臺 記者 李雄 攝
“山河春意”活動現場
2021年山西省旅游標準化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
志愿服務“零距離”
洪洞縣圖書館活動豐富多彩
一棵寄托著天下華人鄉愁的大槐樹,一曲經久不衰的《玉堂春》,一座名揚世界的飛虹琉璃塔,讓“華人老家”洪洞大放異彩;
一項全域旅游五年發展規劃,一批新認定的紅色文化遺址,一個信息資源數據共享的智慧旅游平臺,讓洪洞文旅產業未來可期。
近年來,洪洞縣依托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瞄準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戰略定位,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旅服務體系,深化文旅融合,全面提升文化強縣軟實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優化公共服務
文化惠好民生
11月7日,立冬節氣,寒意漸濃。洪洞縣圖書館流動圖書車滿載著農業技術、疾病防治、健康保健、生活百科讀物等方面的數百冊圖書,開進了洪洞縣萬安鎮韓家莊村,村民們不畏嚴寒,紛紛來到“全民閱讀走進鄉村”志愿服務活動現場,盡情挑選閱讀自己喜愛的圖書,在家門口盡享“文化大餐”。
其實,像這樣的“全民閱讀”進鄉村、進校園、進景區文化惠民活動,洪洞縣圖書館會經常性地開展,深受讀者好評。
近年來,洪洞縣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提升文化強縣軟實力,通過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全民閱讀推廣系列活動,打好文化惠民“組合拳”,為廣大市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們改變過去傳統的‘等讀者上門’的服務方式,‘走出去、送上門’,延伸了圖書館服務范圍,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服務質量。”洪洞縣圖書館館長蘆任杰說,我們還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閱讀推廣活動,為讀者提供線上服務,滿足讀者對“閱”的多種個性化需求,全面提升閱讀體驗。
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服務公眾“零距離”,洪洞縣建成建設達標、管理規范、作用明顯的45個圖書館分館,與縣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極大地擴大了圖書館服務覆蓋面。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集中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目前,洪洞縣已形成以縣圖書館、文化館為總館,16個鎮分館、29個村級分館為基層服務點的格局,服務范圍輻射全縣鄉村、社區。
近年來,洪洞縣文化館堅持“種文化”,常年組織開展文化輔導培訓,免費為群眾提供非遺展示、鋼琴培訓等15門類的文化服務,年受益群眾達萬余人。同時,堅持“送文化”,組織開展了文藝表演、非遺展演、傳統戲曲進景區、進校園、進警營系列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前不久,我們館順利通過了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再次被命名為一級文化館。”洪洞縣文化館館長李鵬介紹,“今后,我們將以此次評級為契機,大力開展文化下鄉及線上公益培訓、知識講座等活動,讓文化惠民‘浸潤’每個角落。”
今年以來,該縣依托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美術館以及各鄉鎮總分館,開展公益培訓150余期,覆蓋基層文化骨干3萬余人次。全年開設廣場舞、葫蘆絲、鋼琴、二胡、瑜伽等公益培訓,惠及上千人次。
保護利用文物
傳承歷史記憶
11月27日,裝修一新、布展講究的洪洞縣博物館熱鬧非凡。來自洪洞縣東街小學二(3)班的小學生在班主任呂華偉的帶領下,正在認真參觀“洪趙古韻”洪洞縣歷史文物展,經由講解員生動講解,詳細了解了家鄉歷史文物,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博物館展出了從史前時期、商周、秦漢、隋唐以降各個時期洪洞的遺跡、遺物,種類繁多,是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展出的《趙城金藏》復刻本是這里的鎮館之寶,彌足珍貴。”洪洞縣博物館館長張小星介紹,我們要通過館校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作用,不斷增強青少年“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意識。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記憶,也是民族基因的載體。近年來,洪洞縣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扎實推動文物普查、保護與利用,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洪洞縣是文物大縣,有不可移動文物107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8處。
為加大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力度,今年,洪洞縣開展紅色文化遺址調查認定工作,出臺《洪洞縣紅色文化遺址調查認定工作方案》,用3個多月時間完成了紅色遺址、革命文物舊址實地調查、文本編寫、上報工作,初步形成完備的紅色文化遺址資料庫。
“目前,全縣成功申請認定1處省級紅色文化遺址、3處市級紅色文化遺址、 45處縣級紅色文化遺址”。洪洞縣文物局文物股股長郭紅波說。
切實做好文物修繕。該縣積極爭取資金,對一批瀕危的縣級、未定級文物古建筑進行搶險修繕;推進實施商山廟、凈石宮、玉皇廟、泰云寺、碧霞圣母宮等國、省保單位壁畫保護工程;實施官雀戰役陳賡指揮部舊址等保護修繕項目。
強化文物安全工作。該縣落實《洪洞縣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工作方案》要求,統籌推進洪洞文物保護利用,提升文物依法保護水平,拓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方式,積極推動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全縣目標責任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持續開展不可移動文物日常檢查巡查,加強文保單位的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協同公安等部門打擊盜掘、盜竊、破壞文物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拓展文物保護方式。該縣深入推進“文明守望工程”,鼓勵城鄉居(村)民通過日常養護、看護巡查等方式參與保護文物,形成了文物保護員、當地群眾與文物部門一起保護文物的合力。完成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家垣東梁元武樓、苗村祖師廟的文物認領認養工作。對全縣27處烈士紀念設施和兩處革命文物舊址加強了管理。
加強文物保護宣傳。該縣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文物保護法宣傳,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設立咨詢臺、走上街頭向群眾開展宣傳。在下鄉文物巡查中,向文保員和周邊群眾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文物保護知識,增強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法律意識。他們還通過舉辦“好基地講好故事”暨紅色故事講解大賽,傳承紅色精神、紅色基因,頌揚時代精神。
擦亮旅游品牌
樹好文明形象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廣泛傳唱的民謠,唱紅了洪洞,唱火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
12月3日,記者來到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一座巨型“移民浮雕圖”格外引人注目。
“這座青銅浮雕長23.68米、高4.48米,通過移民之始、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三個部分,史詩般再現了洪洞大移民的歷史情景。”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辦公室副主任師希敏介紹,這里是全國最大的民間祭祖圣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根祖圣地”“天下故鄉、華人老家”。景區以其無窮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游客關注的目光。
今年以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堅持以活動促發展,以服務提質效,先后承辦了四項大型省級活動,即“免費送戲進景區”暨“唱游三晉”原創音樂推廣活動啟動儀式、全省文創工作研討會暨第三屆山西省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啟動儀式、山西省旅游標準化能力提升培訓班、山西省廣場舞大賽。這些活動既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又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還有力推進了旅游標準化建設。
“我們景區今年成功入選了黃河主題國家級‘黃河尋根問祖之旅’旅游線路,前不久又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師希敏自豪地說,景區始終將文明旅游建設與“全國文明單位”“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全國青年文明號”等多項品牌的創建相結合,并將其融入公民道德、誠實守信等文明實踐活動,每月評選“微笑大使”和“服務標兵”,每季度開展“善行義舉好人榜”選樹活動,全面提升景區整體文明服務質量和文明旅游形象。
近年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特別注重文明旅游宣傳,通過開展各式文明旅游宣傳和志愿服務活動,讓“文明”深度融入景區的日常,形成了“節慶活動+文明宣傳+志愿服務”三合一的推廣宣傳模式。每次景區籌備節慶活動時,都會根據節慶特點確定相應主題,并進行特色化設計,讓文明宣傳、志愿服務富有傳統文化內涵,增加活動的互動性、娛樂性和參與性,提高游客的接受度。
“景區的活動豐富多彩,服務也很周到!”來自介休市的游客李女士高興地說,“我每年都不止一次要來大槐樹尋根祭祖,但每次來的感受都不一樣。”
目前,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已成為洪洞旅游的一張王牌和名片,吸引著無數華人回“老家”尋根祭祖。
深化文旅融合
推動全域旅游
深冬時節,洪洞縣興唐文化旅游景區別有一番景致。置身大山環抱的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從棧道觀景臺上極目遠眺,群山連綿起伏,石壺峽若隱若現,山谷間流水潺潺,斑駁的陽光灑在棧道上,仿佛一切都包裹在靜謐祥和的氣氛中。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興唐寺,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此修建大型寺院——興唐寺而得名。興唐寺村四周森林環布,氣候涼爽舒適,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風光旖旎,生態良好。
今年以來,興唐寺鄉依托山水優美、文化燦爛、生態優美的資源優勢,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興唐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為平臺,強力實施“旅游+文化”發展戰略,全力建設森林康養小鎮,著力打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林業生態公園,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我們與太岳國有林管理局協商溝通,通過整合霍山森林生態資源,積極招商引資,引進山西霍業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對景區進行建設。”興唐寺鄉黨委書記李晉豪介紹,項目總投資2.2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500萬元,建成了2035米的景區棧道、2個休息平臺和2個觀景平臺。河道護坡修繕正在進行,水庫進行收尾工程,森林防火通道、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正在施工當中。
興唐寺鄉高歌猛進的鄉村旅游產業,只是該縣發展全域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洪洞縣依托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制定出臺了全縣“十四五”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按照“創新驅動、文旅融合、資源轉化,業態植入”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一核一帶四區”鄉村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知名度高、吸引力強的精品旅游村鎮和特色產業園區。
“根據規劃,今年我們重點實施了上寨村、萬安村、韓家莊村等3個傳統古村落,趙城鎮永樂村、興唐寺鄉興唐寺村、甘亭鎮南羊獬村等4個‘省級旅游示范村’的鞏固提升工作,扎實推進萬安棗坪燉雞、雷霆石鍋莊等5家‘黃河人家’,為全域旅游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洪洞縣文旅局文化股長晉北軍介紹。
為深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洪洞縣扎實開展“回家·悅生活”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從多維度提升文旅企業優化標準、服務、軟硬件設施,筑牢文旅品牌美譽度;推進大槐樹景區二期項目建設和廣勝寺項目建設,縱深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制定了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和歷史文物游線路,探索 “游根祖洪洞 讀老家歷史”的研學“突圍”路徑;與山西文旅山旅集團簽署了《洪洞旅游綜合體項目合作協議》,推動文旅產業加快融入全省文旅板塊戰略,為洪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該縣還積極落實《洪洞縣旅游獎勵辦法》,全面推動旅游業發展。
“我們與省文旅集團深度合作,建設了集全域旅游運營監測、旅游數據應用和智慧旅游App功能于一體的洪洞智慧旅游平臺,完成了由傳統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轉化。”洪洞縣文旅局旅游營銷股股長王建忠介紹,我們要真正運用好這一平臺,不斷完善健全智慧旅游服務體系,真正發揮其提升旅游服務、創新旅游產品、發展旅游業態的核心推動力,推動文旅事業高質量跨越發展。
文化是內涵,旅游是形體,只有融合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著眼于“旅游+”,洪洞正朝著文化、旅游“1+1>2”的效果融合產業升級,奮力向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
華夏根祖圣地,華人老家洪洞,未來可期!
記者 田青松 李雄
洪洞縣博物館
館校結合讓文物“活”起來
洪洞縣東街小學二(3)班學生參觀歷史文物展
“那個青銅面具真威武!”“古代人佩戴的玉器真好看!”“這里真是太好玩了!”……連日來,來自洪洞縣東街小學、西街小學、古槐小學的近千名學生參觀“洪趙古韻”歷史文物展時,紛紛發出這樣的贊嘆。今年以來,洪洞縣博物館采取館校結合方式,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全力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充分發揮博物館資源優勢和社會教育功能,洪洞縣博物館與全縣中小學校建立聯系,通過館校結合,組織開展研學實踐以及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等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縣博物館還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義務講解、志愿服務等崗位,為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博物館文物展廳面積1200余平方米,展出了從史前時期、商周、秦漢、隋唐以降各個時期洪洞的遺跡、遺物,包括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陶器等300余件。”洪洞縣博物館館長張小星說,今后,我們將用好用活館藏資源,創新展示方式,進一步喚醒沉睡的文物,講好洪洞故事,傳承歷史文化,真正讓館藏歷史文物“活”起來,全方位推動全縣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成立于1984年的洪洞縣博物館,是一座全民公益性的事業機構。今年,洪洞縣政府把縣博物館搬遷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實事。通過全縣各相關部門的努力,今年4月博物館搬遷至縣文化中心廣場的新館,并完成了“洪趙古韻”洪洞縣歷史文物展布展,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記者 李雄)
洪洞縣興唐寺鄉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興唐文化旅游景區新修棧道
今年以來,洪洞縣興唐寺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圍繞興唐文化旅游景區提檔升級,大力實施洪洞2035“幸福老家、康養興唐”工程,建設森林康養小鎮,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興唐寺鄉位于中鎮霍山腳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境內的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清水秀,負氧離子高,被稱為“天然氧吧”。為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興唐寺鄉經與太岳國有林管理局溝通協商,引進山西霍業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對興唐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目前,總投資2.2億元的興唐文化旅游景區,自5月份開工建設以來,已完成投資5500萬元。該景區一期工程將重點建設唐牛廣場、石壺峽景區和安子坪林宿區景觀帶,預計2022年暑期投入運營。屆時,景區可為村民提供800余個就業崗位,有效增加周邊鄉村的集體收入。
為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助推旅游產業,興唐寺鄉在全縣率先投資建設了美麗鄉村數字平臺,通過監控平臺連接的120多個監控探頭實現鄉鎮交通要道、重點區域全覆蓋,為消除林區火災隱患、保護好綠水青山發揮了重要作用。
洪洞2035“幸福老家、康養興唐”工程,就是依托興唐寺2035米以上的高海拔,瞄準2035年遠景目標,對天然農副產品進行整合,推進實施景區游覽、康養和農副特產項目,全力打造“洪洞2035”品牌。
“為實施好這一工程,培育壯大鄉村旅游產業,我們制定了鄉村振興2021——2035年總體規劃,重點建設以興唐文化旅游景區為核心、10個特色產業村共同發展的康養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興唐寺鄉黨委書記李晉豪介紹,我們按照“政府主導、公司化運營、群眾參與”新農旅三位一體運行機制,積極引導10個行政村圍繞森林康養產業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發展果蔬采摘、農副產品、中藥材加工及民宿等產業,實現讓游客“住院子、下館子、找樂子、提袋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吃上“文旅飯”、奔向致富路。(記者 李雄)
圖片除署名外由李安安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