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策“引力” 激發人才“活力”
——蒲縣“堯師故里·才聚蒲邑”人才政策推介會側記
推介會現場
蒲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洋,山西農業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原廣華為“蒲縣招才引智工作站”揭牌
山西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趙水民致辭
蒲縣副縣長范維勝介紹了蒲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蒲縣優秀人才代表程曉廷作發言
涉農企業現場招聘
深化縣校合作,廣納優秀人才。12月24日,蒲縣“堯師故里·才聚蒲邑”人才政策推介會在山西農業大學舉行。山西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趙水民,山西農業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原廣華,蒲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洋,副縣長范維勝以及廣大師生參加推介會。
推介會上,縣委、縣政府發出《致山西農業大學同學的一封信》,縣校領導為“蒲縣招才引智工作站”揭牌。楊洋宣讀蒲縣人才政策,范維勝介紹了蒲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蒲縣生態產品研發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程曉廷作為山西農大畢業生代表發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蒲縣副科級以上干部中有41人畢業于山西農大,占6.25%,其中鄉鎮書記、鄉鎮長3人,占鄉鎮黨政“一把手”的18.75%。此次推介會是蒲縣近年來規格最高的緊缺急需人才招聘會,招聘對象為2022年應屆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截至12月29日,已報名50人。
人才是強縣之基、轉型之要、活力之源。近年來,特別是全市“省校合作”啟動以來,蒲縣以“堯師故里·才聚蒲邑”人才品牌為抓手,圍繞引進高端人才、儲備青年人才、深化縣校合作、實施揭榜掛帥、激勵干事創業、規范平臺管理、實現技術共享、健全服務體系、解決后顧之憂、強化政治吸納等方面,研究出臺《蒲縣廣聚人才的十條措施》,以平臺吸引人才、以項目集聚人才、以產業培育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放大政策集聚優勢,提升引才聚才效應,為蒲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政策加碼 提升引才聚才吸引力
擴大政策覆蓋范圍,提高補貼標準。注重高端引領。完善“一事一議”引才辦法,對全職引進的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省級領軍人才、市級領軍人才,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向成功引進的中國工程院李德發院士團隊撥付科研經費100萬元,向30名企業高層次人才發放生活津貼386萬元。
深化縣校合作。與高校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大學生創業就業、高校科研平臺延伸等各類人才基地,對建成的基地最高給予50萬元的獎勵,對來蒲開展課題研究的專家學者,按照專家層次給予每天500元-20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對實習實訓的大學生給予每月1500元生活補貼。6月以來,先后同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9所省內外高校共建基地14個,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工作站補貼10萬元,向中國礦業大學縣校合作服務站補貼3萬元,為來蒲開展調研、實習的100余名師生落實生活補貼、購買人身保險合計10萬余元。
實行“揭榜掛帥”。圍繞產業轉型、鄉村振興、民生提質、農業現代化等工作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推行“揭榜掛帥”,以結果為導向激勵人才解決問題,對成功揭榜、解決問題、通過驗收的人才累計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獎勵補助,并認定為“蒲子英才”;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工巧匠”“民間藝人”“土專家”“田秀才”“好村醫”等各類實用人才,實行“縣評縣獎”,專門頒發證書。今年以來,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蒲縣農業發展研究、降雨災害對蒲縣農戶生產生活的影響與災后恢復需求研究等課題,先后有5名優秀人才成功揭榜,納入“蒲子英才卡”服務體系,中國農業大學穆月英教授團隊撰寫的《以“優特”農業產業牽引山區脫貧縣鄉村振興——以山西省臨汾市蒲縣為例》調研報告,得到山西省副省長賀天才專門批示。山西農業大學牛自勉教授在蒲縣建立果業實驗站,在生態果園建設、水肥一體化、果樹開枝修剪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建成1000余畝的被子垣生態果園。今年7月份開展縣校合作以來,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動物醫學院、農學院、食品學院、園藝學院、農經學院6個學院的專家教授先后到蒲縣開展產業布局規劃、種質資源普查、動物疫病防控、“雙減雙搶”等活動,為蒲縣把脈護航,助推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創新路徑 突出引才聚才實效性
創設引才綠色通道,儲備優秀人才。建立人才輸送綠色通道。通過發放一封書記縣長署名信、一個“追夢蒲子”宣傳片、一張“金政十條”宣傳卡的方式,積極向高校師生宣傳蒲縣、推介蒲縣;同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師范大學搭建校縣人才輸送直通車,對有意愿到蒲縣事業單位工作的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畢業生,采取考核、考察的方式進行聘用,2020年至今,先后開展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教師、醫生、社區工作者、大學生到村工作等6次人才招引活動,引進人才253名。以生態產品研發技術服務中心為例,現有山西農大畢業生13人,占在職人員的68.4%,這些年他們立足蒲縣實際,開展技術攻關、產業培育、產品研發,先后取得科技成果30多項,完成縣級以上項目、課題攻關16個,發表論文、著作20篇,獲取發明專利11個,榮獲縣級以上獎項27個,帶動培養當地“土專家”“田秀才”100多人。其中,同為農大畢業的盧志俊、何江師徒二人,培育的“蒲香紅”蘋果獲得全國金獎;董阿梅潛心脫毒馬鈴薯繁育技術研究,牽頭打造出晉南地區最大的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
建立人才激勵綠色通道。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晉升職稱,對機關事業單位中取得正高級、副高級職稱1年及以上未兌現待遇的專業技術人才,分別給予20000元、10000元一次性補貼。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先后評選名師、名醫、名匠66名,對“三名”人才實行屆期制和動態化管理,每三年組織一次評選,每年組織一次考核,向考核合格的發放每月500元人才津貼。對有意愿到企業任職、領辦農村合作社或在農村開展創業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其人事關系和待遇保留3年。今年,結合村“兩委”換屆,26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動領命、到村任職,努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建立人才使用綠色通道。充分發揮人才智囊和參謀作用,邀請有關人才參與經濟政策、重要規劃、重大科研項目的咨詢、研討和論證工作,組織優秀人才對縣委、縣政府工作建言獻策,先后征集意見建議86條。圍繞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組織全縣人才開展了一次定向捐贈、一次志愿服務、一次科普宣傳、一次人文關懷、一次人才關愛“五個一”活動,各類優秀人才捐款捐物5萬余元,創作文藝作品30余個,受益群眾300余人。圍繞企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工作,組織開展了“人才百村百企行”“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等活動,成立10個智力服務團,定期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學校等開展智力服務基層活動,培訓1000余人次、義診300余人次、解決困難600多個。
搭建平臺 創優引才聚才生態鏈
樹立平臺發展思維,優化創業環境。規范平臺日常管理。積極開展人才工作平臺規范化創建活動,對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建設的名師、名醫、名家、名匠工作室,縣委人才辦同業務主管部門全程參與平臺申報創建、運轉管理、作用發揮、獎勵補助等工作,年底圍繞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政策宣傳、社會服務等工作對平臺開展專項考核,目前,在縣高級中學、中醫醫院、產業集聚區的“名師”“名醫”“名匠”三個人才工作室通過驗收,工作室開展各類活動30余次,覆蓋100余名人才。
打造人才孵化基地。通過政府搭臺、校企聯姻的形式,組織各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同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平臺延伸等基地,以龍頭企業帶動行業發展,以領軍人才促進本土人才成長。今年以來,依托高校專家學者、“三晉英才”、市委聯系的專家及各行業優秀人才,深入開展“名師帶高徒”人才培帶活動,名師帶徒、傳承技能,培育儲備各類本土人才100余人,“頭雁領航、雛雁齊飛”的人才“雁陣效應”基本形成。
健全人才服務平臺。積極打造由人社、教科、衛體、文旅、稅務等部門和醫院、學校等單位共同參與的人才服務聯盟,設立9個人才服務窗口,明確12名人才服務專員,為人才安家落戶、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家屬就業、交通出行、文旅休閑等提供了便利。同時,整合人社、科技、科協等部門人才服務相關職能,圍繞人才的申報、評選、服務及人才成果展示、事跡宣傳、演示培訓等工作,人才綜合服務窗口和人才綜合展示中心建設已納入縣級黨群服務中心設計規劃。依托影院、飲吧、桌游廳設立3個“人才驛站”,為人才聚會聯誼、休閑娛樂提供了平臺。
優化服務 彰顯引才聚才人性化
聚焦細節優化服務,優創留才環境。生活服務突出系統配套。出資1500余萬元,建成30套高級人才公寓,配備沙發、電視、冰箱等生活設施,確保外來人才實現“拎包入住”,目前辦理入住24套;向無住房的市級以上領軍人才、高職稱人才、高學歷人才每月發放500-1000元不等租房補助,成婚后,一次性發放20000元安家費;圍繞創新創業、行政審批、醫療保健、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9大類18項優惠政策,向108名優秀人才發放“蒲子英才卡”;組織48名縣委聯系的專家、蒲子名匠等優秀人才進行健康體檢,協調解決2名外來人才子女入學問題。
政治吸納突出“一人一策”。建立縣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定期開展問候、問情、問需、問策“四問”工作,春節、中秋兩節期間,慰問高層次人才36人;提高人才政治待遇,先后提拔3名農村實用人才和12名專業技術人才走上科級領導崗位,將5名專業技術人才工資待遇納入財政列支,發展87名優秀人才入黨,推薦128名優秀人才成為縣“兩代表一委員”人選,讓優秀人才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保障。
工作保障突出務實高效。同步推進人員、經費、機制三大保障,建立“縣委政府指導、行業部門統籌、用人單位為主體”的人才工作聯動機制,將與人才工作關系密切的25個職能部門劃分為中心層、主導層、聯動層三個層級,分別配備不少于3名、2名、1名人才工作專員,專項列支人才工作經費300萬元,重點用于各級人才工作開展;對縣校合作“雙百工程”等重點人才工作,實行一周一調度、一月一評比、一季一總結,以項目化、清單化、專班化手段推進人才重大工程順利實施。
奮進的蒲縣不僅有成就事業的“廣闊舞臺”,更有心之所向的“詩和遠方”。蒲縣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引進10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落地100個以上縣校合作項目,相信蒲縣這片人才成長發展的沃土會更加繁榮昌盛。
(張鵬 李祥)
圖片:馮挺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