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菽千重浪 喜看好“豐景”
——蒲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紀實
豐收節啟動儀式現場
南瓜暢銷
現代化豬舍
科學養羊
黃牛滿圈
設施農業鱗次櫛比
蘋果紅了
高粱穗子綴滿了
“機”動時刻
玉露香梨熟了
谷穗黃了
秋日的蒲伊大地,阡陌間遍地金黃,枝頭上碩果累累,圈舍里牛羊成群,處處是喜人的豐收場景。
在山中鄉山中村家家戶戶的小院里,剛收獲的核桃將院子堆放得滿滿當當;在蒲城鎮曹家莊村的千畝旱地蔬菜基地,產出的南瓜裝滿了一車又一車;在克城鎮克城村的地頭,一顆顆如臉盆大小的圓白菜長勢正盛;在古縣鄉的道路兩側,連片的高粱、玉米顆粒飽滿,收獲在即;在薛關鎮薛關村的昕水河畔,200余座大棚整齊排列,西紅柿、辣椒等蔬菜源源不斷地拉運出來……
今年以來,蒲縣創新工作機制,堅持“穩”字當頭、“提”字發力、“保”字交卷,壓實糧食生產責任,提升服務基層能力,為全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積蓄賦能。上半年,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9元,同比增長7.2%,一產增加值完成1.2億元;1至8月份,一產固投完成1713萬元,占全年任務的73%,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5.51億元,同比增長48.01%。
謀篇布局,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秋風拂過古縣鄉平坦的垣面,上萬畝高粱、谷子隨風起伏,現場蔚為壯觀。
西坪垣上的1500畝原生態土豆、克城鎮的800畝莜麥和蕎麥等雜糧基地、蒲城鎮曹家莊村的千畝露天蔬菜基地、茂洲牧場的晉南肉牛養殖基地、山中鄉的生豬養殖場……蒲縣按照“壯大畜牧業、提質種植業、優化特產業、做精設施業、培育加工業”思路,在“種養加儲銷”五個環節上做功課、下功夫,全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逐步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步穩蹄疾。
今年以來,蒲縣聚焦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明晰發展思路,編制了《蒲縣“兩帶五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即打造百里昕水河、百里羅克路兩個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以中垛村為中心的三產融合示范區,以薛關鎮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古縣鄉為中心的村社合一示范區,以山中鄉為中心的鄉村善治示范區,以后山地區為中心的以工帶農示范區。
走進茂洲牧場,高大的現代化牛舍干凈整潔,新運回的飼草堆積如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兩百余頭膘肥體壯的黃牛正在悠閑地啃食草料。目前,茂洲牧場已經打造出集晉南牛保種、飼養、育肥、屠宰、分割、加工、包裝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產線,并開設了山西茂洲生鮮超市,通過企業直銷的模式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
今年,縣產業發展中心新建了一座能儲存1800噸農副產品的儲存庫及1條果品分揀線,配套了分揀、制冷、氣調設備及室外配套設施等。同時,蒲縣盤活利用好現有44座冷庫40300立方米的儲存能力,讓全縣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藥材等特色展品提高了附加值,提升了“特優”儲能保障。
蒲縣以“深化縣校合作,推動鄉村振興強活力”為思路,與中國農業大學實施戰略合作,強化頂層設計;與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動物科學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學院等6個學院簽約,開展了農業技術托管。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宮智勇說:“如今,茂洲牧場有了畜牧產學研示范基地,被子垣生態果園有了果樹產學研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園有了馬鈴薯學研示范基地。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家、省市縣包聯專家團隊的專家共40余人持續深入全縣的田間地頭、設施大棚、養殖基地,對農田管理、水肥條件、病蟲防治、養殖技術、農藥安全使用等進行科學指導,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此外,蒲縣還重點做好產業資金、發展項目、技術人才、相關資源、產品市場及“清化收”等“六篇文章”,致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縣整合資金1.37億元,組建65個產業聯盟,覆蓋全縣66個行政村;全縣“清化收”工作完成村22個,累計摸排合同2304份,整改完成1578份,合同規范率達到81%,挽回損失494萬元,化解村級債務2602萬元。
夯實基礎,農業項目比肩接踵
22.3萬畝——這是今年蒲縣糧食生產的目標任務。
在年初的農村工作會議上,縣政府與各鄉鎮簽訂糧食安全耕地保護責任狀,對糧食生產任務進行分解。今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3.2萬畝,其中玉米面積17.7萬畝、馬鈴薯1.67萬畝、大豆0.28萬畝、谷子0.76萬畝、高粱2.33萬畝、雜糧0.44萬畝。
宮智勇介紹說:“縣里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涉及16799戶,補貼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8812畝。這項政策性補貼的落實,促進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為全縣的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夯實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上,蒲縣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結合一產固定資產投資,謀劃了畜牧產業轉型升級、中藥材標準化生產、有機旱作農業、農業生產托管、高標準農田建設、畜牧養殖擴建、設施農業大棚等農業農村重點項目20個,總投資達到2.058億元。
走進黑龍關鎮中垛村的地頭,只見連片的黃土地從路邊延伸到山腳,一道道田壟整齊排列,農機耕作的痕跡清晰明顯,土壤呈現出追肥后的灰褐色。
“這里就是我們的高標準農田,目前已建成2700余畝,占全村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村里的小塊地變成大塊地,讓河灘地成為肥沃土壤,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垛村“第一書記”馬冬冬介紹,“我們用500元一畝的價格從農戶流轉回土地后,經過攤平、覆土、追肥,形成了土壤肥沃、利于機耕的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提升了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
這些高標準農田將被打造成馬鈴薯示范種植基地。馬冬冬說:“我們將依托蒲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引進先進的組培技術,建設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的馬鈴薯種植示范區。在這塊土地上放眼望去,由近及遠將鋪滿成片的土豆,緩緩抬升的坡地將滿是金黃的谷子。”
據了解,蒲縣今年確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2萬畝,總投資3000萬元,目前初步設計已經編制完成并通過市級批復,今年計劃完成5000畝建設。
在古縣鄉文城村的果園里,滿園的蘋果樹枝繁葉茂、果掛枝頭,堅固的鋼管深深扎進土層,頂端牽引著一層細密的防雹網,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忙碌地安裝氣象監測設施和水肥一體化設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喬保平說:“我們采用‘果園流轉+托管+精細化管理服務’模式,由第三方進行托管管理,不論是施肥、修剪、清園,還是拉枝、植保、授粉、疏果全部由第三方公司完成。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推進‘智慧果園’項目,建成后,能夠用手機遠程操作防雹網的收放,在手機上看果園畫面、監測風力及環境溫度,實現提前預警。”
“智慧果園”將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果園結合,打造一個集智慧農業引領、示范推廣、科普研學為一體的智慧農業種植示范基地,能夠帶動示范農戶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除了“智慧果園”項目,文城村還建成了一座恒溫果庫和先期120頭規模的養牛場。喬保平說:“預計到明年,養殖場將收入40萬元,果園收入40萬元,恒溫果庫收入10余萬元,集體經濟總計能達到90余萬元。曾經集體經濟幾近于‘零’的文城村,將迎來滿滿的收獲。”
山中鄉白家莊村實施了“百畝果園百頭牛”項目,確定了集體收入五年破百萬元的目標。站在地壟處望去,栽植3個多月的果樹茁壯成長,在上百畝疏松平坦的土地上,橫成排、縱成列,整整齊齊向遠處延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安紅平說:“到牛舍投用后,牛糞和村里養豬場產生的豬糞將作為肥料提供給果園,村里還將種植千畝滲灌玉米,其秸稈可以加工成飼料送到養牛場,實現種養循環。”
葉盛源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建了克城鎮后溝村農業綜合體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將新建能繁殖母牛大棚、草料庫、化糞池,購買母牛150頭,累計流轉土地130畝,平整荒地、礦區場地189畝,種植克城大白菜、反季節豆角、牧草等。年利潤可達到110萬元左右,預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46.8萬元。
蒲縣還將玉露香梨產業提質列為今年的重點農業項目,對建成的7777畝標準化玉露香梨果園開展深化苗木定植、花果期管理、水肥管理、整枝修剪、預防災害等管理。同時出臺了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和廢舊農膜回收實施方案,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法和步驟,力爭到年底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切實做好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工作,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服務基層,產業帶動村富民強
無論是玉米、谷子、高粱等糧食,還是蘋果、玉露香梨、核桃等果蔬,都有了自己“專屬”的技術模式——蒲縣圍繞服務基層的核心,篩選發布了農業生產五大類共計30個主導作物品種和12項主推技術模式,采取分片包干、進村入戶、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指導農戶備春耕。
截至8月底,蒲縣向全縣的農民朋友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000冊,電話視頻指導300余戶,圍繞春耕管理、田間防病、科學合理用藥、施肥、果樹修剪技術等內容開展培訓講座10余次,現場指導農戶500余戶,培訓2000余人次。
蒲縣開展了農業龍頭企業認證,新申報認定蒲縣璟丞牧業申報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蒲縣四方益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蒲縣雙福扶貧養牛有限公司、蒲縣賢瑞環保生物燃料有限公司、蒲縣森隆食品有限公司申報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定量檢測165批次,啟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立案7起,罰款1.25萬元。
今年端午期間,蒲縣組織開展了“蒲香韻 端午情”直播帶游帶貨活動,進一步宣傳推介蒲縣旅游資源,擴寬農副產品外銷渠道,增強農文旅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特優”營銷開新局。端午直播帶貨線上銷售60.45萬元、1924單,線下銷售44680.53萬元、15070單。
蒲縣農業產業的持續推進,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在中垛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村民王保彥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村里,他說:“不光流轉土地有了收益,還能在土地上打工,收益比之前強很多。”63歲的村民劉建平將自家的9.2畝土地全部流轉,每年能領到4600元。
薛關村產出的西紅柿和黃瓜,不僅能滿足縣城需求,還銷往隰縣、大寧縣和呂梁市石樓縣。今年,村里投資200萬元對51座大棚進行改造、修繕,隨后提供給村民承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反翠說:“村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過上了好日子,村里掌握大棚種植技術的農戶比比皆是,這51座大棚不僅能給集體帶來效益,還能為農戶帶來不菲的收入。”
文城村的村民劉保生有3塊果園共12畝,已經全部流轉給村集體,每年能拿到1.6萬余元,在果園打工還能收入1萬余元。他說:“以前自己種,技術不行,收成一般。果園流轉后,同樣的一片園子,每年至少多收入1萬多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蒲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愈發穩健。秋分時節,廣袤的蒲伊大地展現出一幅五谷豐登、倉廩豐實的圖景。
9月23日,蒲縣舉辦了“慶豐收 迎盛會 享臨汾 悅生活”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動儀式暨壯大提質村級集體經濟成果展,敲響了氣勢雄渾的百人鑼鼓,舞起了精彩紛呈的民歌舞蹈,全縣8個鄉鎮展示了種類繁多的農特優產品。
現場,豐收的喜悅持續涌動,農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寫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期待。歌伴舞《蒲縣,心靈休憩的家園》、歌舞《我的祖國》、歌曲《國風》、民歌舞蹈《看秧歌》、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依次上演,唱出了農民朋友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農業生產的壯美畫卷在蒲伊大地上徐徐展開,蒲縣正以豐收的景象、豐收的業績,為全縣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農村宜居宜業作出新貢獻。
記者 柴云祥
圖片:蒲縣縣委宣傳部 柴云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