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之鄉”的二次革命
吉縣“三新現代果園”建設吹響果業高質量發展新號角
國內蘋果產業知名專家魏欽平教授在示范園進行技術指導
鋪設地布
輕耕除草
社會實踐
矮化密植基地一隅
吉縣吉昌鎮上東村蘋果高新科技示范園
臨汾新聞網訊 盛夏時節,“蘋果之鄉”吉縣一派生機盎然:蔥蘢綠色掩映中的一處處果園里,一個個被牛皮紙袋包裹的幼果掛滿枝頭。在上東村蘋果高新科技園,蘋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于去年全面鋪開,果園苗木長勢良好,一片欣欣向榮;在壺口鎮東城垣面上,水泥柱與鋼絲繩框定的“方陣”里,一株株新近栽植的蘋果幼樹挺拔矗立,場面蔚為壯觀……
今年以來,吉縣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堅持圍繞蘋果這一主導產業,全面推進“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等工作,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位一體的“三新現代果園”理念建設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著力打造農業產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吹響了吉縣果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沖鋒號。在他們著力打造的千畝蘋果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果業二次革命”。
新品種繁育
賦能果業高質量發展
吉縣,位于呂梁山南端、黃河中游東岸,地處北緯35度-36度,境內晝夜溫差大、海拔適中、光照充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之成為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
上世紀80年代,吉縣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稟賦,開始了“興果富民之路”的探索。經過近40年的發展,全縣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年產蘋果22萬噸,年產值達10億元,在叫響“金獎蘋果”品牌的同時,帶動了營銷、加工、包裝、餐飲、物流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形成“八萬農民謀一果,七十二行興一業”的良好局面,蘋果產業也成為該縣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吉縣蘋果產業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尤其是“樹老、人老、管理模式老”的現實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面對不進則退的激烈市場競爭,“吉縣蘋果”路在何方?對此,吉縣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綜合分析研判后提出,引入專家團隊進行名優新品種的繁育,并以“三新現代果園”理念建設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引領帶動推進吉縣蘋果種植由傳統(喬砧)種植方式向現代矮砧集約高效模式轉變,逐步促進品種、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循序漸進完成老果園更新和升級迭代。
“推動蘋果產業全產業鏈提質升級,讓吉縣真正成為全國優質蘋果(標準)生產地,是今年吉縣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重要戰略目標。”吉縣縣委書記趙松強表示,“蘋果全產業鏈建設,現代化的苗木繁育基地是‘源頭活水’。我們在下大力氣改造升級傳統果園的同時,充分發揮好吉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專家團隊的‘智庫’作用,推進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和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提升蘋果種植品質,研發培育國內頂級、國際領先的蘋果特優品種,讓吉縣蘋果真正成為優質、高端的代名詞。”
2022年8月,國內蘋果產業頭部專家魏欽平教授受聘擔任吉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首席顧問。當年年末,魏欽平領銜的專家團隊就在壺口鎮社堤村開展了新品種繁育工作。
今年2月,記者在社堤村溫室大棚采訪時,見到了專家團隊成員之一、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果樹系教授張繼祥。當時他正仔細查看利用砧木“根插”新技術繁育的矮化苗木的長勢,數以萬計的新苗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競相吐綠。
“我們采用獨有高溫脫毒和生長液等技術,依托吉縣現代示范園區正在建設的良種苗木基地,首批繁育了新品種苗木30萬株。”張繼祥介紹,抗重茬促花芽分化和矮化自根砧新品種,可以減少病毒性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縮短老果園更新換代周期,“砧木苗長大后進行新品種嫁接,新建園可以達到當年成花、兩年結果、四年豐產,栽植密度為普通果樹的三到四倍,可以在最短時間里讓果農受益。”
蘋果新品種的繁育,有效解決了吉縣廣大果農購買苗木成本高、病蟲害多、果樹種植標準難統一的問題,為全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苗木基礎。
時隔數月,30萬株新品種苗木已栽植,如今在專家團隊的精心呵護下長勢喜人。
據了解,吉縣在加快推進蘋果全產業鏈發展項目落地過程中,除了以“三新現代果園”建設理念進行新品種繁育外,還引進10萬株脫毒矮化砧木苗,嫁接了早熟、中熟、晚熟五個蘋果新品種,以此打造千畝蘋果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
新技術推廣
助力蘋果產業提質增效
蘋果新品種的繁育,讓科技成果真正走進了吉縣的田間地頭。
“新苗運用‘二脫一抗’新技術,首先根系是脫毒的,后期在砧木苗嫁接上接穗也是脫毒的,稱它為‘雙脫毒’;‘一抗’則是指抗病力強,成活率高。”張繼祥介紹,這一技術的運用有望改變吉縣長期以來一直依賴外購良種苗木的現狀。
“真是想不到,真的成活了!”作為“根插”新技術全過程應用的見證人,壺口鎮東城果樹站站長強貴家對此心服口服。擁有“平陽工匠”等多項榮譽的他,從事果樹技術學習和培訓30余年,曾對專家團隊的新技術將信將疑,“我們都是第一次見到蘋果砧木‘根插’,以前這樣繁殖的砧木都會霉變干枯。”眼前的一幕讓強貴家感慨萬千,“有了國內一流專家手把手傾囊相授,我們對蘋果產業的提質升級更有信心了!”
與強貴家同樣期待果樹提質升級的,還有雷家莊村的諸多村民。雷家莊村1998年開始種植蘋果,大多果樹已進入樹齡老化期,加上品種單一、品質下降,收入持續走低,部分果農失去了信心,轉而外出務工。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葛萬喜坦言:“眼看村民收入下降,青壯年紛紛外出,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沒有好的產業,掙不下錢,留不住人。留下的人,又干不好、干不了。現在示范園區項目給我們帶來了轉折和契機。”
得知果樹更新換代的信息后,該村50多戶村民積極響應,短期內就有200余畝的老果園拔老換優。與此同時,吉縣吉昌鎮和文城鄉干群也聞訊而動,在上東村和古賢村各規劃出100余畝土地,連片打造蘋果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
農業新技術在廣袤田野擁有著廣闊的發揮空間。在吉縣蘋果產業發展史上,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項目“落地生根”,具有分水嶺式的意義。
如今,在吉縣柏東村、東城村、社堤村等地,總占地近千畝的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已初步建成。吉縣蘋果現代高效示范園負責人楊建鵬總結出示范園的三大優勢:便于專家團隊對已匹配本地環境的優質品種,進行適應性觀察和進一步馴化,從而繁育出適宜在本地推廣的優質新品種;可以憑此打造標準園區的建設樣板;通過專家團隊“傳幫帶”,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專業技術人才團隊和管理人才團隊。
“通過示范園項目輻射帶動,可以達到種植規模化、技術輕簡化、管理標準化、病蟲草防控生態化和機械化,并且逐步實現蘋果種植現代化、果品優質特色化、果園收益高效化、果農利益最大化。在我看來,這是吉縣蘋果產業發展的‘二次革命’。”吉縣蘋果產業協會會長楊朝輝認為。
新模式應用
全產業鏈聯農帶農興農
推動蘋果產業全產業鏈提質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國內頂級、國際領先專家團隊的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支撐遠遠不夠,與之銜接匹配的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也必須要與時俱進煥新升級,不然就會“新瓶裝舊酒”,還是老一套。
鑒于此,一向敢為人先的吉縣人為“三新現代果園”示范園植入全新運行機制,在原有特色產業深厚基礎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中央、省、市對農業農村工作安排部署,梳理果農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創新打造了“農業產業社會化專業服務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全產業鏈聯農帶農興農新模式。
“在示范園建設中把保障農民受益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放在首位,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創新機制凸顯農業農村農民利益優先原則,切實做到聯農村帶農戶興農業。”楊朝輝告訴記者,新合作機制中,專業服務公司運營投入占比30%(其中技術服務占比10%),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設施投入占比20%,果農以土地入股占比50%,形成“農業產業社會化專業服務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3、2、5”投入和收益機制。
“果農‘單打獨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未來一定是依靠科研力量和專業化社會服務,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者和市場對‘名特優’農產品的需求。”作為吉縣蘋果產業培育出來的新型農民代表,曾被評為“果樹管理技術能手”的陳武忠意識到,示范園推廣的矮化蘋果,得益于政府支持、專家蹲點、專業化公司服務和管理,完全解決了果農當下的痛點和堵點。
今年3月1日,陳武忠組建起微信群,把合作社的16戶果農自發組織起來,平整118畝連片土地,和山西壺口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標準建園、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物資采供、統一生產管理,達產后統一包裝銷售,積極參與到了吉縣現代輕簡化栽培高效示范園建設中。
“示范園每畝矮化栽植新品種果樹160余株,通過輕簡化集約栽培,果樹第4年就會進入穩產期,比新栽喬化果樹豐產期提前了3到4年時間,畝產3000公斤以上。由于這些優質蘋果的市場稀缺性,畝產收入都在24000元以上,農戶每畝50%的分紅收益比傳統種植收益高4000余元。”陳武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隨著吉縣傳統果園全面提質升級,果農的收益不斷提高。
吉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牛永福表示,吉縣持之以恒優化產業結構,持續鞏固蘋果產業的主導地位,加快推進吉縣蘋果全產業鏈發展項目,圍繞“栽植新品種、應用新模式、推廣新技術”打造示范園,加快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探索搭建果業協會聯盟,以公司化的管理、市場化的服務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全國優質蘋果(標準)生產地。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對于“蘋果之鄉”吉縣來說,“三新現代果園”的探索,不啻一場自我革命,勢在必行,志在必勝!
記者 孫宗林 鄭紅衛
圖片由吉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