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建會)晚上七八點鐘,村里的文化廣場華燈初上,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唱紅歌、打腰鼓,跳廣場舞……
這樣的情景,在趙康鎮的每個村子,幾乎天天上演。
農民是需要文化的,快樂是可以培養的。通過政府引導、農民自發組織,兩年來全鎮誕生40多支農民合唱團,農民的夜生活多姿多彩。
農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地處襄汾縣西南的趙康鎮,近年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是,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比較單調,村民們一到晚上就無所事事。
如何讓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如何讓健康文化占領農村陣地?2009年8月,趙康鎮以南柴村為試點,組建全鎮第一支農民合唱團。該村支部村委籌資為合唱團購置了音響、服裝和道具等,并從中小學校請來音樂舞蹈老師,與合唱團員結成對子。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村民們心里頭開始慢慢活泛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了合唱團。短短兩個月,趙康鎮第一支農民合唱團的成員就達到106人。南柴村新建文體活動廣場成了村民們的快樂大本營,許多村民在這里高聲唱出了生平第一支歌、跳起了生平第一支舞。
一支合唱團就是一粒酵母
“南柴村的人能唱,我們憑啥不能唱!”許多村莊的“文藝骨干”開始自發地組建合唱團,有的還湊錢置辦起行頭,大有一較高下的勁頭。不到兩年時間,趙康鎮農民合唱團遍地開花,近萬名農民參與其中。唱紅歌、扭秧歌、打腰鼓……每個合唱團都有自己的拿手戲。南柴村黨支部書記劉新生、村委主任楊寶鎖說,以前送科技下鄉,村里要補貼五塊錢,農民們才會來。而如今,合唱團像磁石一樣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村里的社會治安變好了,支部村委開展工作也順手多了。
實踐證明:農民合唱團是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一種載體、是農村文化機制創新的一種體現。
最近,全鎮各村用多種形式鼓勵群眾性文化活動中表現突出的農民。趙康鎮各個農民合唱團都在檔次和品位上下工夫,他們已經在2012年5月份鎮政府成立“趙康鎮三晉文化研究會”之時大顯身手。現在,趙康鎮各個農民合唱團又鉚上了勁,都在創造性地發展自己的合唱團,準備在2013年襄汾縣舉辦“趙氏孤兒忠義文化戲曲節”時,亮劍出鞘,神通再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趙康鎮就是以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辦法,激發了農村的文化活力,打造了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亮點。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