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武永賢受邀做客《山西農民報》,同去的還有襄汾縣民間文學家劉潤恩、縣新聞中心副主任鄧文斌,還有筆者本人。總編王濤先生主持了這次座談會,報社全體編輯記者都聆聽了武永賢對“大討論”的認識和思考。
在座談會上,武永賢講了自己的觀點。他直言講道:“‘以孝治村’不是他的全部做法,準確地講,他是用國學經典凝聚全村民心,是通過學習傳統經典讓村民修身立德。”他說:“如果每一個人都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修身,那他一定是個道德高尚、智能超人、情趣高雅、包容心強的人。”他還說:“創建和諧社會,農村應當從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莊做起。”“縱觀歷史,橫看現狀,中國傳統文化能培養國民的平和、向善的狀態,進而建設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穩定,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態環境的四位一體的全面發展。而沒有經濟的發展做基礎,社會肯定難以和諧。”
對孝心和孝力的理解,他說:“孝心在先,孝力在后。孝敬老人關鍵是要有一顆孝心,有了孝心,無食可以覓食,無錢可以千方百計籌錢。子路為母‘百里負米’,王祥‘臥冰求鯉’,黃香‘扇枕溫衾’,是孝敬老人的典范,他們并不是有錢人。而如今,缺失孝心的不是缺錢人,倒是一些為富不仁者、為富不孝者。過去天倫之樂,樂的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現在‘三代不同堂’或者‘同堂不同鍋’,‘兒子孫子住樓房,老頭老婆兒住門房’,‘兒子兒媳取暖用空調,老頭老婆兒燒柴火’。為富不仁者大有人在。”
武永賢在那次座談會上亦以一句話做結論:我這個人很倔,認準的路輕易不會改變,讀經誦典,傳承儒家學說,我還要堅定地抓下去。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經典,近年來,武永賢已達到癡迷的境界。
對儒家學說的癡迷,增強了他潛心學習的興趣。他深知自己文化底子薄,對國學只是一知半解。于是,在花甲之年,他不遺余力地投入到國學經典的學習之中。
教育人者首先要接受教育。近年來,他多次自費到外地學習優秀傳統經典。
2010年9月,當他聽到山東省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在濟南辦一期孝心示范村工程講師培訓班時,他千里迢迢來到泉城濟南,在這里進入封閉式學習,每天早晨6時起床,全天學習10個小時,至晚上10時才能睡覺休息。每天都是聽講“弟子規”,一句一句背誦理解。培訓班上他結識了冠縣一位酷愛儒學又喜愛書法的王先生,結業時,諸寶楷先生為他贈墨寶一幀,上書:“武訓興學志不摧,永樂聲聲弟子規,賢德庇蔭一方土,明理行道盡朝暉。”此詩不僅巧妙地嵌進了武永賢的名字,而且張揚了武永賢的當代武訓精神。
2011年春節,武永賢在央視《百家講壇》看了時任山西省和順縣常務副縣長楊治國與國學大師易中天對話《孟子》。楊治國是因寫了一部《小人物對話孟子》而被易中天發現的。當武永賢看了這個節目后,對楊治國產生了敬慕之心。于是,他費盡周折找到了楊治國的電話號碼,在電話里他道出了想拜訪楊先生的愿望,楊先生痛快地答應了。這年3月30日,武永賢攜四位對國學鐘愛的好友,驅車到和順縣,當天下午,楊治國先生接受了他的訪談。這一次,他收獲最大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對孟母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三遷居址,希冀對孟子有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此行為他以后辦母親培訓班打下了思想基礎。
2012年9月上旬,他又風塵仆仆,來到山西省大同市,在那里參加了一個慈善機構辦的“行孝道睦家庭”講習班。此行更堅定了他將孝道文化傳播下去的決心。
經過多次外出學習,提高了他對國學重要性的認識。在國學熱中,他從賈罕村走進襄汾縣城,先后在臥牛廣告公司辦了兩期《弟子規》講習班,在縣黨校辦了兩期國學講習班。
他還自費或化緣,翻印了《弟子規》《女兒經》《道德經》等國學圖書,還印制了6000多份“百善孝為先”掛圖,購買了幾百件“國學經典講座”軟盤,無償送給受眾。
他還經常隨身帶一些國學讀本,遇到對此有興趣者,就贈送人家一本。一次,他到臨汾市講學,在公交車上一個年輕人主動給他讓了座,他道了聲“謝謝”,還從挎包里拿出一本《弟子規》,贈給那位讓座者。
武永賢說:我發現,凡是真正的孝子,都是遵紀守法模范,都是勤勞致富模范。因為他們認識到,自己犯了法,父母最不安,要孝敬父母就不能干違法亂紀的事情。他們也認識到,只有勤勞致富,才能有孝力孝敬父母,懶漢是成不了孝子的。
一個模范就是一面旗幟,樹旗幟就是弘揚正能量。他說,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批好人,有“保安哥勇斗歹徒”、“火燒哥舍身搶救落水兒童”、“公交司機忍受痛苦救旅客”、“女兒割皮救父”、“四川少兒奉母”……這里呈現的已不是偶發的個例,而是一個勇敢、善良、無畏、崇高的群體。他們感動著億萬人民,照亮了人心,溫暖了社會,凝聚起一個時代最強大的正能量。他們用平凡的行動和高尚的品格,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們見賢思齊,奮發向上。中國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由“修身齊家”至“天下大同”,在每個人的修身立德中凝聚推動社會的正能量。
他說,我們應當用孟子的“性善論”來教育國人。三字經里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化人們固守性善,不做惡事。因為你是一個人,不是動物。要做人不做禽獸,你就必須是好人,不是好人就不是人。所以孟子有一句話“人皆可以成為堯舜”,還有一句話“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
武永賢和筆者談話的結論是:弘揚國學,傳承經典,凝心聚力,齊做好人,從孝敬老人做起。
他引用收錄于光緒版《太平縣志》,由貢生田云撰寫的“孝順歌”,詮釋“孝”的社會功能,“孝至父母兮,父母順焉;孝至兄弟兮,兄弟宜焉;孝至子孫兮,子孫法焉。”孝有感應作用,孝之快樂兮,妙不可言。
他說:“人類社會中的道德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中國傳統社會,歷來注重啟蒙教育。因‘文化革命的浩劫對文化的褻瀆’,當今社會,特別是農民,缺少的就是啟蒙教育。應當重新開展啟蒙教育,而啟蒙教育首推道德教育。”通訊員 曹文敏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