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由原來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轉型升級而來,旨在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講誠信、有一定社會責任擔當的現代農民,來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承擔著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從2014年起,我市啟動實施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我市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堅持“政府主導、分類推進、優先支持、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傾斜。一年多來,我市一大批種養能人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一些年輕人回鄉創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撐,我市也逐漸探索出一條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之路。
健全保障體系 創新培育機制
2014年,省政府將新型農民培訓納入五件實事,下達我市1551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其中市農委培訓8660人,扶貧局培訓6000人,農機局培訓850人。
為了扎實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開展,我市精心組織、安排部署,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組,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臨汾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方案》。1—3月份,我市對全市職業農民摸底調查,將培訓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根據省農業廳《關于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宣傳工作通知要求》,確定了我市任務縣信息員,專職負責本區域信息上報工作。組織開展培訓機構摸底篩選工作,對師資庫教師進行調整篩選充實,吸收熟悉農村情況的各類鄉土專家和經過知識更新的農技人員為培訓教師。先后兩次對培訓機構進行面對面培訓,兩次協調扶貧、農機、農廣校、果樹、經作對培訓工作作了協調安排。市職業技術學院、畜牧局、洪洞天澤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市直三個培訓機構召開了培訓工作會議,全市32個培訓機構在臨汾農業信息網進行公示,對所有培訓機構負責人、信息員在曲沃縣進行培訓,擬定了《臨汾市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并轉發了曲沃縣的認定辦法、扶持政策。全市17個縣(市、區)全部出臺了工作方案。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全部完成。
優選培訓機構 配強培訓教師
我市在選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上,要求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農民培訓資質(辦學許可或培訓、推廣職能)的公益性教育培訓或推廣機構(培訓機構實行屬地認定和管理);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設備和專業技術能力;愿意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管部門指導下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遵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及資金管理規定;具備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必要的培訓場所、專業教師、現代教學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以及3年以上農民培訓工作經歷;具備較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組織學習能力和相關培養、管理經驗;要求培訓采取小班化教學,每班不得超過50人,引領帶動型培訓累計不少于10天。
在培訓教師的選擇上,我市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參訓農民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采取聘任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辦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選擇優秀教師。由于新型職業農民具有多層次、多方向、多目標特性,要求培訓師必須重新定位自己,并且重視與職業農民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與農民溝通、施教,從而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臨汾職業技術學院承擔2014年果樹專業200人培訓任務,選配講課能力強、技術操作能力強的“鄉土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擔任教學工作。
在培訓班籌備期間,該院和市農委果樹站多次協商,在市農委和全市遴選具備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熟悉“三農”工作,掌握果樹產業發展和農民技術需求,具有豐富的果樹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特別是熟悉農村情況的鄉土專家和臨汾職業技術學院經過生產實踐鍛煉的專業教師為培訓師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教學計劃,突出特色,做到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踐教學并重?;糁菔修r機培訓站在培訓中,邀請臨汾市農機局高級教授前來講解玉米精煉播種技術和農業機械操作維護專業技能;聘請本市的技術人員講實訓課,重點講解玉米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實用型課程;本單位的工作人員擔任公共課教師,講授現代農業、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概念性知識。
自編鄉土教材 推行興趣教學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中,我市變模式教材為鄉土教材,變滿堂灌為興趣教學,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扎實開展教育培訓,為新型職業農民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霍州市在培訓教材的選用上,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由于下發的或選購的教材針對性不強、與當地實際相差較大,選用這類統一的培訓教材,農民不愿意聽,培訓易留于形式,效果不佳。因此,他們聘請經驗豐富且理論水平較高的老師自編教材,從本地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考慮到參訓農民年齡偏高、文化素質較低、接受知識慢等因素,編撰了通俗易懂、易學易管用的教材。臨汾市畜牧獸醫學會在培訓開班前進行實地調研,設立養殖戶需要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從儲備庫里選取教師,以理解教材為主線,從基礎理論到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邀請國內專家10人、省內專家6人聯合精心編寫了《養豬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教材》。
臨汾市畜牧獸醫學會在培訓過程中摻入“教、學、論”的互動交流培訓方式。首先對學員從普遍性的養殖經驗和認知水平教起,讓學員聽得懂、學得進,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感,讓學員輕松參與學習;其次少講大道理和深奧的東西,將理論與實踐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讓學員真正認識到自身經驗的差距所在和壓力感,增強學員學習的自覺性。五洲昕宇公司培訓教師在講解中,重點的知識反復講,難點知識找技巧,充分運用演繹法、參與式、互動式。巧妙設計了各個環節的教學,每節課有多名學員上臺分享,小組討論氣氛熱烈。整個課堂有動有靜,臺上臺下互動自如。課堂上,不斷出現激烈的討論,不時響起陣陣掌聲。每位老師講完課,都要進行知識小結,將重點知識再次回放,測評學員的掌握程度,然后再次強調重點。學員不再感覺到課堂教學的枯燥,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和技能,學習的興趣異常高漲。
新時代塑造新農民,新農民奠基新農業。正是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市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將在平陽大地吹響發展現代農業的激昂號角,播撒現代農業建設的希望。 記者 范韶華
頭條點評
告別“老把式”種田需“新人”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也是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是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舉措。農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職業的稱謂;農村”不再是“人走村空”,而是生機勃勃;農業”不再靠老人婦孺,而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是“三農”發展進入現階段的新目標、新愿景。農業部門也將對參訓學員進行跟蹤指導服務和定期回訪,讓參訓學員提升素質、壯大產業、帶動一方,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 本版主持人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