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謀福祉
——記市人民醫院駐隰縣寨子鄉坪城村“第一書記”杜凱群
“第一書記”實地查看梨果情況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為農民開啟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門,為村民帶來了福音;他堅持產業扶貧與智力扶貧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以實際行動讓農民感受到了黨的關懷和溫暖,他就是隰縣寨子鄉坪城村“第一書記”杜凱群。
真心扶貧 解燃眉急
該村有243戶、788口人,耕地面積2500畝,果樹面積1300畝,村民以梨果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去年玉露香收成良好,但由于農民缺乏銷售渠道,他們只能眼看著梨堆在地頭,干著急。杜凱群上任時,恰逢梨果采摘期,看到這種情況,他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于是多方聯系買家,多渠道進行銷售,在自己工作的單位——臨汾市人民醫院設立了愛心扶貧點、在臨汾萬佳福超市專門設置了玉露香攤位,解決了梨的銷售問題,解決了農民燃眉之急。去年臘月,杜凱群與永和縣閣底鄉奇奇里村“第一書記”郭若橋,將永和棗和隰縣梨一起裝箱銷售,推出了“棗”想和你不分“梨”的新模式,聯手打造農副產品品牌,深受市場青睞。
杜凱群積極發揮工作單位的優勢,組建醫療團隊對該村進行義診,經過3個多小時的診療,累計開處方100余人次,測量血壓200余人次。他也是市志愿者聯合會的一名志愿者,及時將村里的貧困情況反饋給志愿者聯合會,該聯合會聯系服裝廠,捐贈100條嶄新的牛仔褲,去年,他與市志愿者聯合會共同開展“暖冬行動”,向隰縣團委捐贈衣物10000余件,文化用具2000余件,向環衛工人捐贈棉手套200雙,為村民送去了溫暖。
開拓思路 共謀發展
杜凱群召集黨員共謀發展,座談中,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共同研討困境,為出路、發展和前景建言獻策。他以村“兩委”為依托,將成立梨果及土特產銷售公司,著力打造該村的品牌,拓展銷售渠道,并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模式,以利潤最大化、規模標準化來實現村集體收入零突破。去年10月底,他帶領黨員干部、致富能手、村民代表一行17人,前往吉縣東城鄉雷家莊村參觀和學習蘋果樹的管理。期間參觀學習了東城鄉的黨建工作,與當地果農交流果樹管理經驗,還對防雹網的作用和維護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村民不僅打開思路,轉變了思想,還開闊了眼界。
按需培訓 助力脫貧
自上任以來,杜凱群走村串戶、調研民情、走村入戶、跑遍了田間地頭。去年11月,他邀請了市畜牧獸醫局畜禽繁育改良站、襄汾縣果樹服務中心、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等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同時,他制訂了一套完整的培訓計劃,定期邀請各方面專家親臨地頭、屋舍,對農民進行現場施教,得到農民的贊揚,農民希望多組織這樣的培訓。
杜凱群積極發揮人脈資源,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為縣城建局支持垃圾車一輛,增補貧困戶危房改造1戶。為殘疾人協調5輛輪椅、5個座便車,并向縣殘聯申請了對該村未在冊的殘疾人重新評估的請求。在他的多方協調和努力下,電商平臺已經落戶該村,打開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該村的光伏電站已基本完成,在縣電力公司的支持下,更新100kw變壓器,確保了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為解決灌溉用水問題,他積極協調果水配套、引水上塬計劃,可以解決塬上果樹1500畝的干旱問題,實現農民收入翻番。
杜凱群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沒有滿足,他將繼續撲下身子,帶著真情,真抓實干,用實際行動早日讓坪城村的百姓過上好日子,奉獻自己的力量,力爭做一個不愧于農民的“第一書記”。
根植農村 情暖百姓
——記市氣象局駐隰縣陽頭升鄉賀家峪村“第一書記”劉建華
“第一書記”向貧困戶講解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相關政策
她,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她,以村為家,以民為親,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她,全心全意踐行宗旨的風采在黨旗上熠熠生輝;她就是市氣象局增雨辦主任、駐隰縣陽頭升鄉賀家峪村“第一書記”劉建華。她被隰縣縣委評為“2015年感動隰縣十大人物。”
以村為家 扎根農村真扶貧
“2015年8月13日,隨著久旱之后第一場雨的降臨,我以賀家峪村‘第一書記’的身份進村。”劉建華回想起了初次踏入這片土地時的情節。從此,她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征程,與這里的農民、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該村地處隰縣西南,與永和接壤,農民收入主要以玉米、谷類等農作物為主。自那時起,劉建華一心把根扎在村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農忙時幫農民在地里干活,種糧大戶、困難戶、老人、殘疾人她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一邊干活,一邊談心,成了她做思想工作、了解情況的一個絕招。農民把她當成了朋友、親人,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和她說。該村有6個自然村,為了掌握農民的情況,390多戶農民的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以民為親 八方求援解危困
走訪村戶與百姓拉家常是劉建華的工作常態。村民寇金燕年近七旬,是位五保戶老人,老伴患有強制性脊柱炎,生活無法自理,整日依靠板凳前行,年邁的寇金燕不僅要照顧老伴的日常起居,還要靠種植為生,“他們家中家徒四壁,勞力很是缺乏。”提及這位老人時,劉建華潸然淚下。深知這樣的情況時,劉建華經常用自己的工資給寇金燕家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去年的中秋節,她還購買60多份月餅和慰問品,發放給全村的貧困戶和孤寡老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四處跑募捐、拉贊助。幾個月的時間里,她跑遍了臨汾市團委、民政、婦聯等部門,為貧困戶籌資籌物。
想民所想 千方百計謀福利
“劉奶奶,我們特別喜歡和您在一起玩,很開心。”該村留守孩子楊帥拉著劉建華的手說。一提起村中里的留守兒童,劉建華一陣酸楚:“村里的孩子平常都寄宿在學校,一放寒暑假,村中的坡上、河里、樹上到處可見到留守兒童的身影,他們就好像流浪兒一樣,隨之而來的,就會牽扯到孩子們的學習、安全等問題。”劉建華經過走訪調研,得知村里有6名假期回鄉的大學生,于是她努力與回鄉大學生進行溝通,不久,大學生變成了孩子們的暑期輔導老師,這些孩子度過了一個充實、平安而愉快的暑假。
賀家峪村是一個處于兩山夾縫之間的溝渠村,一條小河綿延盤亙于村前。多年來,許多農民將生活垃圾棄于河岸,致使河水污染,河道臟亂不堪。為改善這一現狀,一有時間,劉建華就會親自下河清理垃圾,在她的帶動下,農民也積極響應,很快就將河道垃圾清理干凈。
急民所急 危難之中見真情
特困戶藥四女右眼失明,左眼白內障,老伴癱瘓多年,子女眾多卻因離異而各奔東西,兒孫滿堂卻因無人照看而整日以淚洗面。劉建華心疼之余,生惻隱之心,主動為其捐贈,并幫藥四女聯系好省城眼科醫院。醫藥費不夠,她就聯系自己的親戚朋友贊助。在劉建華的幫助下,藥四女得以重見光明,這個貧困家庭獲得了新生。
劉建華,用一腔熱血和這一責任、一片愛心,滋潤著這片土地,溫暖著這里的人民。村民個個伸出大拇指為她點贊!
農民的貼心人
——記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駐鄉寧縣昌寧鎮麥田村“第一書記”羅平安
“第一書記”和村民交流光伏發電項目情況
“他來了之后,村委會電通了,為我們照明;水來了,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他上任后,壯大了我的養殖合作社,使我的農副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了出去,效益顯著。”“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他依然走村入戶、調查民情,讓我們很受感動。”……在鄉寧縣昌寧鎮麥田村村口,當談起“第一書記”羅平安,村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羅平安,一位來自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合作指導科科長,現任鄉寧縣昌寧鎮麥田村“第一書記”。初春時節,山區的風依舊有些凜冽,但他沒有怨言,挽起袖子,依舊詢問著農民關于春季土地灌溉的事情。他說自己做的都是平凡事。然而,平凡中見證著諸多的不平凡,多少個日日夜夜,他舍去與家人陪伴的時間,舍去與朋友聚會的時間,一心撲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也就是羅平安常說的:“既然來了,就要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唱好基礎黨建重頭戲”
“我們村是典型貧困村,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以種植、養殖為主,平時還做些零工,村中119戶村民、339名貧困人口,他們幾乎是靠天吃飯。”羅平安介紹著該村當時的情況。
要想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抓好基礎黨建工作是羅平安這個“第一書記”面臨的首要任務,半年多來,他堅持在村“兩委”開展理論學習,不斷強化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理念。同時,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制訂村“兩委”工作民主化、制度化,以黨支部為核心,形成“黨支部決策,村委會執行,黨支部把關,村委會干事”的基本規矩。加強村級班子的團結,發揚民主精神,強調協作,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
“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
“只有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才能拓寬山區的扶貧路。”羅平安說,“在‘電商’沒有進村之前,這里的農副產品幾乎是在‘沉睡’當中,銷售途徑閉塞,收入較低。”去年,羅平安參加了全市扶貧培訓班后,萌生了“電商”這一致富門道,后經多次前往侯馬市“馬上購”電商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如今,“電商”進村了,農民不但能將農副產品銷售出去,實現了訂單農業,也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還能足不出戶交上水電費、買車票、寄包裹取快遞等,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節約了成本,方便了辦事,還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通過“電商”扶貧平臺,已向農戶預訂了10畝的朝天椒,這樣一來,農民會獲得更多收益。
“扎實做好建檔立卡‘回頭看’”
精準識別是實施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的前提和基礎,此次建檔立卡“回頭看”關系著未來5年“幫誰、怎么扶、誰來扶”的重大問題。羅平安用了一周的時間,開展了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回頭看”先期試點工作。按照“八不進”的原則,將不符合貧困條件的農戶清出,按照貧困戶動態管理綜合評價辦法,深入農戶、調查了解,取得150份綜合評價打分結果,根據綜合打分結果,確定貧困程度,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依據進行登記,最終確定了119戶村民,339人為貧困戶。
站在群山環繞的山坡上,看到滿山種植的核桃樹、花椒樹、辣椒等農作物,羅平安滿懷欣喜地說:“這里將是農民三年后的成果,那時他們會腰包鼓起來、揚起笑臉樂呵呵、文化更豐富、生活更幸福。”
辦鄉親們想辦的事
——記市委政研室駐古縣南垣鄉駝腰村“第一書記”張震
“第一書記”走訪建檔立卡農戶
他撲下去、扎下根,深入百姓中間,打牢群眾基礎;他尋村史、摸實情,多方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他搞活動、找市場,推銷糧食產品,幫助農民增收。他就是古縣南垣鄉駝腰村“第一書記”張震。
深入百姓中間 打牢群眾基礎
駐村以來,為了真正掌握村情民意,凡走訪到的家戶,房屋幾間,地有多少,收支如何,困難在哪兒,張震都做了詳細的了解與記錄。張震與樸實溫和、率真可愛的鄉親們之間,發生了很多值得回味的事情。現在,和村民們坐到一起,誰都能把話匣子打開。路上,只要遇到農民,都會熱情地拉著張震去家里吃飯。不過,無論在誰家吃飯,張震都沒有白吃過。怕交伙食費顯得生分,張震每次去農民家里吃飯,都要在集市上割幾斤肉、剁幾斤排骨帶過去。短短的時間內,他和農民漸漸熟悉了起來,對村情也有了較深入地了解。他深切感到,要真正融入百姓中間,至少要做到“五能”:能和鄉親們拉家常話,能吃了鄉親們家里的便飯,能喝了鄉親們倒的茶,能抽了鄉親們遞的煙,當然最關鍵的是要能辦了鄉親們想辦的事。
多方調查研究 理清發展思路
淘項目、籌資金等是“第一書記”分內之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和村“兩委”班子一起找一條長遠的發展思路。科學的發展思路,在于對村里的自然條件、發展歷史及現狀等方方面面,進行充分深入地調查研究。為了探尋該村的歷史,張震多次咨詢鄉鎮和村里干部,問遍了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先后走訪了浮山縣地方志辦、浮山北韓鄉與南垣鄉相鄰的村子,以及駝腰周邊的村子;同時,通過不同層面的走訪,多種方法考察、多個渠道調查,對駝腰村致貧的綜合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該村的發展思路:以國家食品安全保障為導向,以小雜糧為重點,以市場為牽引,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綠色糧食產品,促使該村成為一個精品綠色糧食產品貿易小基地。
推銷糧食產品 幫助農民增收
“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抓黨建、促增收、保穩定”。張震認真抓好“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召開會議,規范會議記錄。組織該村全體黨員學習中央、省市新精神和新規章。制訂落實每月一次的黨員活動日,把全體黨員集中進行學習和勞動。
由于去年天旱,玉米減產40%,核桃掛果也不多。農民的希望是,要收得多,賣得好。為了使農民減產不減收,張震經過多方聯系和協調,把農產品的銷售直接引入了公益活動和終端市場中,依托臨汾UCC騎行俱樂部,組織來自全市各行各業的80余名騎友,往返騎行130公里,到該村開展了“騎行助貧,齊奔小康”公益活動。活動當天,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當天銷售核桃350余公斤,后繼銷售200余公斤,部分騎友還和農民提前預訂了村里種植的小雜糧。通過此項活動,村里賣核桃收入了1.1萬元,農民增收近4000元。他還與臨汾市家福樂超市進行了接洽溝通,檢驗樣品,以小米每公斤10元、晉谷每公斤9元的較高價格,把萬斤小米送進了超市,突破了過去農產品初端銷售的傳統模式。
一件件、一樁樁、真情幫扶,村民們感到無比溫暖,他著實為鄉親們辦實事,得到村民的交口稱贊。
貼心為民辦實事
——記市直工委組織部駐大寧縣曲峨鎮古驛村“第一書記”劉斐
“第一書記”走訪農戶
“我是古驛村人,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能夠為群眾做點實事是我的光榮……”劉斐常常和村民這么說。2015年8月任大寧縣曲峨鎮古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劉斐,到村任職以來,迎難而上、勇于創新,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維護了全村的和諧穩定,為進一步實施“精準扶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調研學習 服務農村
進村開展工作后,劉斐扎根在農村,吃住在農村,走進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及在縣城務工人員的家中,把自己當成古驛村的一員。他走遍了古驛村所轄的7個自然村,詳細了解了全村的地形地貌,可耕種土地面積,走訪農戶100多戶,了解了該村農戶的生產、生活等基本狀況。他積極向派出單位匯報,申請救災救濟款5000元,向10戶受災嚴重、患有重大疾病的農戶發放賑災救濟款500元,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作為“第一書記”,劉斐憑著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勇于擔當的工作態度,很快進入了工作角色。他與村干部一起研究商討,進一步確定了發展思路。即:緊緊圍繞產業帶動,強化支部建設、隊伍建設、規范建設,有效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加大專業技能培訓,鼓勵農民勤勞致富,引領全村農戶脫貧致富。
支部引領 規范建設
剛一進村,他先后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召開會議,為黨員講黨課,帶領黨員干部學習十八大、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等。帶領黨員干部積極貫徹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要求他們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勤勞致富,爭做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到村后,他把強化基層黨支部活動陣地建設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突破口,扎實推進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夯實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陣地保障,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劉斐還積極向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申請,在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對村級活動場所進行了維護、修繕,制作了宣傳版面、制度版面、宣傳標語、開辟了學習園地,使“兩委”辦公有場所,黨員活動有陣地,村民培訓有教室,大大提高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勤勞致富 精準脫貧
鼓勵青年人學習專業技術,逐步向技術型務工轉變;鼓勵種植、養殖戶科學管理,不斷擴大規模,帶動其他農戶共同致富;鼓勵在校學生,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鼓勵在外從事經營項目的農戶,積極參與農村建設,積極為農村發展建言獻策。
到村后,劉斐得知河堤、崾頭兩個自然村由于飲水管道年久老化,導致兩個自然村村民無法飲水后,他積極向曲峨鎮黨委、政府匯報,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了維修,并通過派出單位扶貧工作隊協調資金3萬元,對河堤村供水水窖進行了維修,保證了村民飲水問題。該村的光伏發電站已經通過初步審查,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5萬元,為古驛村早日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保證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精準高效,劉斐不辭辛苦,白天走訪農戶了解情況,晚上記錄到次日凌晨,兩評議、兩公示、嚴格按照“應進必進、應出必出”原則。
劉斐到村任職以來,憑的是立足基層、真抓實干、抓鐵有痕的精神,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見了困難、矛盾不繞道的作風,贏得了群眾的支持,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