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促就業
易地搬遷生活美
教育扶貧強根本
健康扶貧暖民心
生態扶貧實現增綠增收
大寧縣地處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和呂梁山生態脆弱區,轄2鎮4鄉,84個行政村,總面積967平方公里,總人口6.9萬人,農業人口5.2萬人,建檔立卡初期貧困發生率35.9%,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省深度貧困縣,在全國主體功能規劃中為限制開發的國家生態建設區。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6385戶17397人,已脫貧6314戶17226人,剩余71戶171人,貧困發生率為0.4%,2020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
近年來,大寧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學習“三篇光輝文獻”,深入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轉型綜改先行先試任務及省委、省政府攻堅深度貧困“一縣一策”決策部署、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從抓黨建促脫貧切入,以購買式造林為突破,奮力深化農村改革,探索出了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10條有效實現途徑,走出了一條物歸原主、還權于民攻堅深度貧困的特色路徑。
黨建領航 群策群力
“五個到位”凝聚脫貧摘帽奮進力量
大寧縣把攻堅深度貧困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在思想認識上高于一切、在工作安排上重于一切、在紀律要求上嚴于一切,凝聚力量沖刺脫貧摘帽。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全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出臺了《大寧縣聚焦深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改革創新、產業支撐、技工推動、生態保障”“五位一體”脫貧攻堅新路徑,確定了創建“有機大寧、園藝大寧、土種大寧、誠信大寧、文明大寧、幸福大寧、慢生活大寧”的“七彩大寧”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健康促進示范縣”“全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六縣同建,確保脫貧攻堅的正確政治方向。
二是責任落實到位。堅決落實“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要求,縣委書記、縣長率先垂范,跑遍全縣6個鄉鎮80個貧困村督促指導、推動落實;30名縣級領導分片包聯、一線辦公,2612名省市縣三級幫扶單位干部進村入戶、結對幫扶,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全覆蓋。縣、鄉、村三級全部建立了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制,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到鄉到村到戶到人,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落實體系。
三是推進措施到位。堅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周例會制度,聽取匯報、分析形勢、研究問題、確定舉措。建立了脫貧攻堅戰時機制,成立了7大戰區,人大、政協一把手和縣委常委擔任指揮長,組建了15個工作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全縣各級干部“5+2”“白+黑”“無公休”,瞄準“兩不愁三保障”“51314”貧困退出指標和“三率一度”,精準施策補齊短板,掛號督辦解決問題,全力推進任務落實。
四是黨建引領到位。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旗幟鮮明支持紀委監委監督執紀問責,強化脫貧攻堅作風建設,2016年以來查結扶貧領域案件96件,黨紀政務處分61人,組織處理37人,問責36人,移送4人,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政治和紀律保障。
五是資金保障到位。暢通財政投入、金融投入、社會投入渠道,2017年以來統籌整合各類財政涉農資金10.98億元,積極推進“政府+銀行+保險+實施主體+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向3270戶貧困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1.63億元,向涉農企業(合作社)發放貸款1.30億元,全縣總計投入脫貧攻堅資金25.28億元,實現了扶貧資金投入總量和增幅雙增長,為脫貧摘帽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解放思想 改革創新
“三條途徑”探索脫貧摘帽大寧路徑
大寧縣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共享發展的理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遵照省委、省政府攻堅深度貧困“一縣一策”決策部署,改革創新,擔當作為,敢闖敢試,攻堅克難,努力探索攻堅深度貧困大寧特色路徑,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一是探索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途徑。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施了以購買式造林為主的林業綜合改革,全縣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37個,貧困戶不少于80%。林業局規劃設計,合作社通過競價議標,自主投資投勞造林,當年驗收合格支付30%工程款,第三年驗收合格后支付余款。2016年以來,全縣完成購買式造林21.67萬畝,共使參與群眾獲得勞務收入6573萬元。以購買式造林為基礎,探索總結出購買式造林,資產化管護,生態效益補償,資產性收益,建立森林市場、林業碳匯扶貧,創建“園藝大寧”,創建“有機大寧”,賦予股份經濟合作社資源開發權,構建農村“三級市場”,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互助合作10條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途徑,把綠水青山蘊含的自然價值、生態價值轉化為群眾的經濟收入和民生福祉,書寫了貧困山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答卷。
二是探尋深化農村改革,物歸原主、還權于民攻堅深度貧困新方法。將購買式造林的成功經驗推廣到農村道路、水利、貧困村提升等領域,實施了“深化農村改革、振興鄉村經濟”工作。全縣80個貧困村總投資1.5億元,群眾獲得勞務收入3475萬元,參與工程建設的3096戶10588人戶均增收8897元、人均增收3282元;帶動村集體增收908萬元,村均11.35萬元,實現了物歸原主、還權于民。
三是嘗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成立了全省首家鄉村振興研究院,聘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擔任名譽院長,中央黨校徐祥臨、中國人民大學周立等32名教授擔任顧問,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等11家研究機構為共建單位,下設“三農”政策、生態經濟等5個研究中心,引進了智囊團,在全域旅教、有機農業等領域進行了探索實踐,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產業就業 齊頭并進
“四個全力”夯實脫貧摘帽經濟基礎
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區域貧困問題,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一是全力發展有機農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作出的“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的指示,推廣“六不用”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成功創建了國家級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建成了6個高標準出口水果示范基地,布局有機蘋果、蔬菜、小雜糧等示范點2.1萬畝,打造“大寧紅”區域公共品牌,推動農業轉型、農民增收。
二是全力推進招商引資。貫徹省委書記樓陽生“建好產業園區”的指示精神,全面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組建了大寧縣產業集聚區服務中心,確定了輕工業園、煤成氣產業園、循環產業示范園“一區三園”的布局框架,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0家,正在實施的項目6個,總投資21億元,蓄積了轉型發展的新動能。輕工業園:目前已有治誠科技、鑫輝電子、宇良光電等電子科技企業入駐,帶動185人就業。煤成氣產業園:引進投資11.9億元的鴻銳集團一次性防護手套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納稅”;中石油煤層氣勘探項目實現年2.5億方產能;寧揚公司日處理煤層氣液化30萬方項目順利投產。循環產業示范園:實施了投資11.35億元的新大象集團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投入運行1個種豬場、2個育肥場,規劃新建3個種豬場;今年,正在實施投資2.5億元的新大象種豬場、育肥場、飼料廠項目;依托新大象生豬養殖項目,引進了投資2億元的農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
三是全力打造技工品牌。設立“大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農村交通和水利工程施工、養護和造林護林等培訓;依托縣域企業,組織貧困勞動力赴石家莊、太原等地實地培訓一次性手套生產與檢測、花卉培育、光敏電阻、蜂鳴器生產、手機攝像頭研磨等工種;與省交通運輸廳、省路橋集團一道,培育“大寧技工路橋工匠”,組建大寧技工路橋工匠合作總社,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組織起來,開展混凝土工、模板工、鋼筋工、電焊工等兩大類7個工種專業技能培訓,開展勞務派遣,參與路橋集團工程建設,首期培訓的180人已陸續赴路橋集團工地開展工程建設。全縣轉移勞動力1285人,提供購買式服務公益性崗位624個,讓貧困人口通過雙手光榮脫貧、勤勞致富。
四是全力推動群眾增收。2016年以來全縣購買式造林增加群眾勞務和管護收入6573萬元;2018-2019年全縣深化農村改革增加群眾勞務收入3475萬元;縣財政統籌整合涉農資金6369.54萬元,投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量化到戶到人后,由村民自主決定投入新大象生豬養殖、隆泰花卉、紅豐果業合作社、眾幫佳盛農牧業合作社,按8%-10%的比例獲得資產性收益,為貧困群眾分紅1174萬元(包括113戶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入股新大象生豬養殖分紅);以上累計增加群眾收入1.12億元,僅此可使全縣17648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359元。
對標補短 精準施策
“三個全面”提高脫貧摘帽成色質量
大寧縣按照“既不拔高標準、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標準、影響成色”的要求,全力補齊農村水電路網房等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讓人民在脫貧攻堅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基礎設施全面覆蓋。移民搬遷與危房改造同步推進,投資1.99億元,建設集中安置點27個,易地搬遷1539戶4689人,實施危房改造1476戶,實現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投資2.14億元,建設農村“四好公路”296公里,購買客車13輛,實現了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全覆蓋。實施飲水安全工程152處、鞏固提升117處,實現了飲水安全全覆蓋。投資1.2億元,改造農村中低壓線路436公里,實現了行政村和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動力電全覆蓋。投資0.48億元,新建基站98個,安裝信號放大器8個,實現行政村互聯網全覆蓋。新建村衛生室41個、改建34個,配備了基本醫療器具32種以上、藥品50種以上,實現了標準化衛生室、村醫全覆蓋。新建文體活動廣場60個,實現了綜合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
二是社會保障全面落實。縣財政投入資金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繳納基本醫療、補充醫療、意外傷害、大病、長期護理五類保險和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參保率均達到了100%。認真落實“三保障三救助”、“136”、“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服務、“雙簽約”服務等政策,貧困人口“雙簽約”實現了全覆蓋,省內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四種慢病簽約服務管理1621人,救治大病349人,救治率達到100%,有效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推行“兩線合一”,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200元,將符合條件的3689名鰥寡孤獨癡殘特困群眾納入低保(農村低保2682戶3333人),做到了應保盡保。認真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嚴格實行“兩免一補”,開展貧困大學生資助,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全縣1177名重度殘疾人嚴格落實救助、扶助政策,發放護理補貼33.58萬元,發放輔助器具330余件。
三是公共服務全面提升。深化教育資源整合,成立了大寧一中與襄汾中學教育聯合體,改辦19所農村學校為8所寄宿制學校,對初高中進行分設辦學,完成了昕水中學二期建設工程、縣直第二幼兒園、幸福小學建設工程和縣直機關幼兒園改建工作,實行教師“縣管校聘”,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教學質量。大力推進縣鄉醫療一體化改革,組建了大寧縣醫療集團,成立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大寧分院”,建成了國家級遠程會診中心、縣醫院腎透析室,投資1.33億元的大寧縣人民醫院新醫院建設進展順利,努力打造臨汾西山地區區域醫療中心。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美化亮化提升、文明村(鎮)創建、星級文明戶等,貧困村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改善。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下一步,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就業為核心、以扶志扶智為重點、以政策兜底為保障,鞏固擴大脫貧成果,全力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努力在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實現中華民族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征程中走出大寧路徑、交出大寧答卷!
(大寧縣扶貧辦供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