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家解析玉米高產“密碼”
臨汾新聞網訊 量株距,比每畝玉米的畝株數;掰玉米、看顆粒,比玉米的灌漿程度、千粒重;拔根系,比現階段玉米外形成因……9月7日上午,一場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托管玉米高產模擬考試”在浮山縣北王鄉梁家垣村開考。
聽說了梁家垣村“玉米比誰家更高產”,來自十里八鄉的百余名農民趕來看“熱鬧”,他們也恰好當上了“主考官”。此次的“考生”是當地玉米托管的負責人方杰。他所創辦的方杰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接全村1000畝土地托管。而“評卷人”自然是為合作社注入“科技能量”的專業人士,來自臨汾市農業農村局的高級農藝師段峰和臨汾創想農業公司的專家候文兵。
10時13分,測試開始!只見農民齊刷刷地站在對比田外,仔細觀察,大伙兒紛紛議論“方杰托管的玉米地桿子壯實,葉子油綠發亮”,“未托管的玉米地桿子像是生了病都枯黃了”“我覺得兩塊地玉米都差不多,沒啥不一樣”。這頭村民看得起勁、說得火熱。那頭高級農藝師段峰開始在話筒里喊話,“先量株距,對比托管地與未托管地每畝玉米的留苗量。”段峰話音剛落,工作人員報出數據,在兩塊地均縱向測量3.9米距離,托管地的玉米栽苗量是16株、未托管是11株,由此數據推測,托管地的玉米留苗量是4000多株,而未托管土地的玉米栽苗量是2800多株。
緊接著工作人員隨機掰玉米、看顆粒,比玉米的灌漿程度,稱每穗玉米的重量。縱向行走在托管地里七八米距離,仔細觀察不難看出,每株玉米的穗頭都基本均勻。相較之下,未托管的玉米穗頭則大小不一。
工作人員隨機掰下托管地里一穗玉米,量其長度19厘米,總重量323克,秸稈重量49.3克;未托管地里的一穗玉米,其長度23厘米,總重量405克,秸稈重量70.8克。
對比之下,托管地中的玉米灌漿程度較好。而未托管地中的玉米因前期雨水多,已出現較為明顯的大斑病和青枯病,玉米已停止灌漿,后期玉米的產量有明顯降幅。
這邊工作人員展示數據,那邊村民個個點頭贊同,并頗有感觸地表示:“這不比不知道,以為今年雨水好,秋收一定產量高呢!”“沒想到這每畝預測的產量,竟有約200公斤的差距。”
那么,究其原因,為何緊挨著的兩塊土地,托管土地的玉米還青壯有力,未托管土地的玉米則由下向上的枯萎發黃。“拋出玉米看根系!托管土地的玉米根系勻稱、長且茂盛,未托管地的玉米根系不均勻、短且稀疏。”段峰一語道破,“根深則苗壯,托管土地采用免耕深松分層施肥的播種技術,該技術的使用再配合玉米良種,自然會形成產量高,增產潛力大、抗倒伏和抗病性強的特點。”
聽完高級農藝師段峰的點評,圍觀的農民這才恍然大悟,原先種玉米單純注重“個頭”,以為只要個頭大就有好產量。
經過一上午的初步測產,目前,合作社采用的玉米高產模式每畝節約用工5個,畝產超過850公斤,增產200公斤。文杰還告訴記者:“今年托管的1000畝玉米地就是最好的試驗。”這次大家共同見證了科技的力量。通過這場“產前模擬考”,已經有未托管的農民找到文杰,要參加來年托管。
“生產水平和效益偏低、農機農藝融合度不足,是長期制約我市玉米生產發展的瓶頸。”段峰介紹,綜合上述玉米托管模式的核心技術是:優良品種、增密種植、條播深松免耕、多層施肥。這一舉措是實現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今后應將糧食增產綜合技術集成和生產模式落到實處,為糧食安全穩定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 祁欣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