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收獲機正在現場作業。記者 張春茂 攝
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十月,蒲縣迎來了2.3萬畝高粱的大豐收!漫山遍野飄蕩著高粱的清香,農田中處處可見農人忙碌的身影。今年,蒲縣當地人購買的10余臺嶄新的高粱收獲機正式開始作業,為蒲縣收獲高粱提供了有力保證,也帶動了更多群眾種植高粱的積極性。
高粱收獲不再愁
10月13日,蒲縣2022年高粱收獲機械化示范項目暨高粱全程機械化項目現場演示在蒲城鎮曹家莊村下店自然村舉行。縣政府、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心等相關負責人參加,現場還吸引了周邊高粱種植戶及不少村民前來參觀。
現場演示在村民曹建昌的高粱地里舉行,4臺嶄新的高粱聯合收獲機按照有利的作業位置停放在高粱地旁,高粱種植戶及村民紛紛前來觀看,眼神中有好奇更有期待。
“我們蒲縣終于有自己的高粱聯合收獲機了,再也不用為高粱收獲發愁了。”演示開始后,4臺高粱聯合收獲機在曹建昌的田里開始作業,他高興地介紹:“往年收獲全靠外地收獲機,稍不留神就會耽誤最佳收獲時間,今年收獲就方便多了。”
曹建昌是村里的高粱種糧大戶,由于高粱耐旱、易種植、好管理,收益也不錯。今年,經過與種玉米相比較后,他擴大了種植規模,高粱種植面積增加到1300余畝。在蒲縣,還有不少像曹建昌一樣擴大種植面積的農戶。
4臺高粱聯合收獲機的擁有者為蒲縣宏福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5月,注冊資金200余萬元,合作社成員20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服務,服務范圍覆蓋全縣4個鄉鎮60個村的2000余戶農民。
“我們合作社今年響應農機部門補短板、強弱項的號召,通過遴選承擔了縣里的高粱全程機械化作業補貼項目和高粱收獲機械化作業示范項目。”劉艷青介紹,“我們以高粱全程機械化服務為重點,積極引進高粱種植、收獲機械,制定了規范的合作社章程,堅持專業化管理,實現工廠化運作,積極做蒲縣高粱農機作業的先行者,為種植戶提供了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服務。”
高粱地頭換鈔票
一邊收糧,一邊數錢。這是高粱收獲時節,蒲縣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的景象。
“種得多,收得也多,沒有烘干設備,晾曬費時費力,而且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場地,所以我們這邊好多人都選擇邊收獲邊賣。”曹建昌介紹,“今年的高粱長勢不錯,顆粒飽滿,平均畝產在650公斤左右,預計純利潤至少60余萬元。”
“直接從地里收來的是毛高粱,還需要晾曬或烘干、去除雜質等環節,然后銷往四川、貴州等地。”糧食收購商邵彥斌介紹,“方便管理,收益不錯,銷售不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邵彥斌從事高粱收購已有7年時間。當天一大早,他安排的大貨車早早就來到了下店村,對種植戶收獲的高粱進行收購,并現場結算。
“2022年,我縣種植高粱2.3萬畝,為保障高粱按時收獲,顆粒歸倉,我們實施了高粱收獲機械化示范項目暨高粱全程機械化項目現場演示。”蒲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副主任龐宏彬介紹,“主要目的就是宣傳推廣高粱收獲機械化技術,引導農民使用機械收獲,提高收獲效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蒲縣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通過項目資金扶持、合作社投資等方式,蒲縣今年共引進高粱聯合收獲機10余臺,可滿足全縣高粱按時收獲,并實現了高粱產業在蒲縣種植、管護、收獲環節的機械化水平。
政策助力大發展
蒲縣山地連綿,溝壑縱橫,自古以來就有種植高粱的良好條件。這里耕地面積31萬畝,糧食面積23.2萬畝,適宜高粱種植耕地達10萬畝,種植收入高于傳統作物玉米,2022年高粱種植面積達到2.33萬畝。
近年來,為了提高群眾種植的積極性,蒲縣因地制宜,出臺系列政策支持,為當地的高粱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2年,蒲縣實施了高粱收獲機械化技術示范項目和高粱全程機械化作業補貼項目。蒲縣高粱收獲機械化技術示范項目,以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高粱收獲機為重點,以提升蒲縣高粱機械化收獲水平為目標,申請縣財政資金補貼,在蒲城鎮、山中鄉建立了高粱收獲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點1000畝,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開展了項目實施作業并做好各項作業數據的采集和新機具跟蹤考核等工作,并設置了推廣標識,適時開展機具推廣演示。蒲縣高粱全程機械化作業補貼項目,是為解決蒲縣機械化程度低,特別是全靠外縣機械收獲等短板,蒲縣統籌整合資金50萬元,實施了5000畝高粱全程機械化作業補助項目,補貼標準為“機耕+機播+機收”,每畝補助100元。此項目旨在通過實施高粱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項目,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和雜糧全產業鏈生產,補齊補強蒲縣農機發展短板,形成適合本地成熟的技術規范和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在廣大農民中樹立典型,產生示范效應。
“這兩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有力提高了蒲縣高粱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積極服務全縣雜糧產業發展大局,為提高廣大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蒲縣農業機械發展中心主任秦新平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落實上級相關政策和要求,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農業服務組織完善高粱全程機械化裝備,助力全縣雜糧產業快速發展。”
記者 劉靜 張春茂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