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地道的農民,自主創業,腳踏實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羊大戶;他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足智多謀,敢闖敢為,成為帶頭致富能力強,帶動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村官”。他就是霍州市人大代表、三教鄉東城村村委會主任、瑋豐養殖有限公司經理王建偉。
當村官實實在在為民辦實事
40歲的王建偉一直在城里搞煤炭運輸,生活殷實。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城村人,他對這片養育他的土地有著樸素又深沉的感情。每次回村,看著鄉親們依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平淡而又辛苦的生活,望著一條條坑坑洼洼、崎嶇不平的山路,他有了一種回村創業的沖動。
2008年,他順利當選東城村村委主任。上任后,他腦子里想著“改革”,心里裝著“致富”,行動上干的是“利民、便民”的事。
王建偉很仁義,幾乎沒跟什么人紅過臉,村里的老少都喜歡跟他交往。
王建偉有膽識,鄰里有什么事都會找他幫忙。擔任村委主任后,找他的人更多。
“大家伙的事就是我的事,鄉親們找我是信任我,我理所應當解決。”王建偉說。
事事時時,王建偉奔波不懈。時時事事,王建偉樂此不疲。
耕地缺水、產量效益低,村民糧食收入不高,王建偉找出問題的實質。他積極與政府部門聯系,組織村民投工投勞,修建了東城村至下辛莊的防滲渠2000多米,可灌溉1000余畝地,糧食增收達1萬多公斤。
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方便,王建偉急在心上。必須盡快硬化道路,搞好全覆蓋。很快,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村委班子硬化街道3公里,巷道1公里。
管道老化,百姓吃水不方便。他與水利部門協調,帶領村民挖溝鋪管,經過兩個多月的加班加點,家家戶戶都通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望著白嘩嘩的自來水,看著鄉親們一張張笑臉,王建偉終于松了一口氣。
平整土路,修橋,栽樹種草,打機井,排水灌溉,旱地變水田,家家接上自來水,村內道路戶戶通,街道安裝照明燈,新建黨員活動室……在王建偉任職期間,五個全覆蓋工程順利完成,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成績的背后,凝聚著他和兩委干部的心血。
先致富帶領村民共同富
東城村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除了1100多畝耕地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資源,一直以來以蘋果、大路菜種植為主導產業,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農民人均收入也就7000余元。如何轉型,讓農民增收致富?王建偉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
結合當地實際,經過市場調查,一個大膽的計劃在王建偉的腦海中浮現,搞規模養殖。
規模養殖,大家并不陌生,但對于收入低、思想保守的普通老百姓來說,要邁出這一步卻很難。
“養羊是項技術活,萬一賠了錢,辛苦一輩子攢下的血汗錢豈不是打了水漂,太冒險了。”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都在觀望。
然而,倔強的王建偉堅信,別人能做成的事,我們也一定能行。
2010年3月,王建偉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籌資100余萬元,整修場地5800平方米,從山東引進了400多只小尾寒羊和杜波綿羊,并專門聘請山東專家,帶頭辦起了養殖場。
村里、基地大大小小的事都離不開他。打那以后,王建偉每天穿梭在基地與村委的路上忙得不亦樂乎,看著每天忙得都沒個人樣,糟磨得又黑又瘦的丈夫,當初強烈反對他辦養殖場的妻子也放棄城里安逸的生活,回到村里與他一起打拼。
但是幾個月下來,由于種羊不適應本地水土等原因,幾十只羊先后死亡。困難沒有打消王建偉的致富念頭,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意志和決心。
為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他購買了一批有關養羊的科技書籍,邊學邊實踐,多次往返山東、內蒙參加技能培訓,認真查閱資料,虛心向畜牧專家請教,經過努力,他終于較好地掌握了羊的品種選擇、喂養、繁殖、防病治病一整套技術。養殖場慢慢步入正軌。看著羊群慢慢長大、長壯,王建偉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養羊不只是為了自己致富,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的示范帶頭,吸引更多農戶加入進來,組成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以規模化來帶領大伙一起致富,并實現科學化養殖。
“其實現在農業的發展前景很好,創業起點低,加上政府對規模種植養殖都有扶持政策,創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王建偉說。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實踐,他正朝當初的目標一步步接近。2012年,他成立了瑋豐專業合作社,引進純種小尾寒羊、黑頭杜波、白頭杜波等品牌,存欄數達到了1000多只,帶動本村及周邊村發展養羊戶300余戶,農民的經濟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
談及今后發展,王建偉信心滿懷:“我們將投資1000多萬元,擴大養殖規模,建設屠宰區、加工區,把瑋豐養殖建成集繁育、養殖、屠宰、加工、包裝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養殖加工基地,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向更加廣闊的明天。”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