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果、菜、藥”3個百萬畝特色現代農業工程,在蔬菜產業以基地和園區建設為中心,以設施蔬菜發展為重點,大力開展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積極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發展,全市蔬菜生產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市蔬菜播種面積55萬畝,總產量126萬噸,總產值15.5億元。設施蔬菜生產面積達14.29萬畝,總產量75萬噸。設施蔬菜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政府扶持 調動農民建棚積極性
“要想富得快,就種大棚菜。”這句民諺如今在霍州廣為流傳。霍州市陶唐峪鄉辛莊村的菜農楊元杏,有2畝大棚,每畝大棚蔬菜年收入達兩萬元以上,老楊告訴記者:“是政府幫著我建大棚,我才有了今天的好光景,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掙到‘活’錢,黨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
今年,霍州把蔬菜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書記、市長親自抓,成立領導組,出臺扶持政策,掀起了新一輪蔬菜發展熱潮。該市明確規定:農戶每建一畝日光溫室可獲5000元補助,每畝大拱棚補助1000元,并給予一年的貸款貼息。在扶持政策的作用下,農民建大棚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該市已建成溫室大棚2500畝。3年后,該市將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2萬畝,新建設施蔬菜3000畝。
各縣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相繼出臺發展設施蔬菜的優惠措施,加快大棚蔬菜發展。曲沃啟動“千棟大棚、百日會戰”工程,將新建第五代大棚1116棟,縣財政拿出800萬元扶持資金。同時出臺規定,每個建棚戶可享有縣農機配置卷簾機補助1700元左右。堯都區落實財政支農資金300萬元,協調信用社發放貸款扶持設施蔬菜的生產,給予政策、資金上的扶持。古縣采取財政貼息的辦法,幫助白素村發展設施蔬菜的農戶貸款150萬元。洪洞縣秦壁村新建日光溫室由財政負擔貼息和技術人員工資,每個溫室貸款5萬元,村集體投資127萬元新建服務于蔬菜產業的場所,完善電力、道路建設。
同時,一些企業也開始投入設施蔬菜發展。臨汾廣奇實業有限公司今年成立農業發展公司,承包300余畝的農業園區,發展日光溫室。堯都區馬戰林從煤焦行業轉 向設施農業,投資興建375棟大棚,實施西紅柿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洪洞縣萬安鎮曹家莊村德運煤焦公司董事長王麥生成立了維民生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加農戶形式,由公司牽頭新建81棟日光溫室,目前主體已經完工16棟。
“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調動千千萬。”如今,全市設施蔬菜生產如火如荼,廣大農民建設大棚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今年,全市已新增設施蔬菜9600畝。
強化服務 引導農戶為“賣”而產
根據我市確定的“在平川建設百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發展思路,我市強化科技支撐,大力實行標準化生產,全力推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市按照入市產品品牌化、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的要求,大力引導農戶為“賣”而產,成立專業生產協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協會(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促進了大棚蔬菜產業持續發展。在生產過程中,大力推行設施蔬菜標準化栽培技術,組織編發《綠色食品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綠色食品蔬菜生產技術規范》等技術資料,制定《技術操作一覽表》,使農民對生產規程一目了然。同時,由技術人員牽頭,建立田間管理檔案,詳細記錄生產的全過程,實行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控,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我市積極推進無公害蔬菜認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襄汾縣5萬畝“襄園”牌無公害蔬菜、5萬畝“襄綠翠”牌無公害蔬菜及曲沃縣4萬畝“沸泉牌”無公害蔬菜均已通過認證,填補了我市沒有無公害蔬菜認證的空白。
為解決農民大棚蔬菜的管理難題,我市通過舉辦培訓班、散發科普資料、科技趕集等方式,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各地也加大力度,創新工作,全力為菜農提供周到的技術服務。堯都區成立莊稼醫院,為菜民提供技術培訓、病蟲害防治及標準化生產規程等方面的服務。翼城實行分片指導、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實地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并通過電視臺“田園風”欄目提出指導意見,擴大技術服務的覆蓋面。曲沃專門編印了蔬菜生產管理記錄本,免費為菜農發放。襄汾、霍州等地技術人員常年開展技術承包和蹲點服務,積極進行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試驗示范。如今,那些過去只懂種糧、略知種菜的“糧農”已逐漸轉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菜農”,溫室大棚的效益日益顯現。
典型帶動 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
我市注重培育典型,樹立樣板,重點抓好20個蔬菜示范園區建設,著力打造精品亮點,充分發揮示范作用,讓農民看得見、學得實、用得上、得實惠。曲沃北董大蒜基地、堯都雙孢菇生產基地、襄汾趙康三櫻椒基地、曲沃張范村日光溫室蔬菜園區、侯馬旱地蓮園區等規模化區域,極大地帶動了農民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曲沃縣星海日光溫室園區、襄汾縣景毛大棚園區,蔬菜收入占到了種植戶總收入的80%以上。洪洞秦壁村70%的農戶種植蔬菜,播種面積達到5500畝,全村人均蔬菜收入3600多元,占到總收入的70%以上。今年,曲沃張范村日光溫室蔬菜園區被農業部確定為“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園區。該園區現在日光溫室121棟,面積600余畝,日光溫室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5%,人均收入達5000元。
去年,侯馬市上馬辦事處張少村的水泥池井水蓮菜一經上市,就因色澤白亮、口感脆甜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目前,旱地蓮菜產業前景看好,該村蓮菜已發展到300畝,而且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和縣市發展這一產業。
堯都區賀家莊鄉根據當地溝多、坡多的地勢,首創出土窯洞種植雙孢菇的生產模式,為丘陵區農民增收致富探索了一條新路子。目前,該鄉共發展400余個,種植面積達10萬余平方米,年產量可達600萬公斤,產值達3000余萬元。
翼城縣番茄、茄子、菜豆、黃瓜、草莓六大蔬菜園區,連片種植、各具特色。洪洞縣新增大槐樹鎮秦壁村、萬安鎮曹家莊村兩個五代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堯都區在段店萬畝蘆筍基地的帶動下,蘆筍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僅縣底鎮今年新增3000畝;襄汾縣在東李村的帶動下,全縣大棚黃瓜發展到1.5萬畝;洪洞縣秦壁村帶到了周邊鄉村萬畝菜豆發展……
縱觀全局,我市大棚蔬菜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日益突顯,設施蔬菜已為廣大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相信,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將成為全市農民增收的又一新途徑。
(記者 田青松 范韶華)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