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09:14:00 來源:
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韓斌)連續3年蟬聯省、市科協和全縣科學普及工作先進單位的浮山縣槐埝鄉,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出了一條“產業富民,科技興農”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浮山縣槐埝鄉是一個雨養型農業鄉。歷屆鄉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工作,先后制定了槐埝鄉“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他們立足當地實際,山下10個行政村在種植業上做文章,山上3個行政村在養殖業上做文章,無論種植還是養殖都大力推廣和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科技貢獻水平。
幾年來,他們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培養了一支農民科技隊伍。為了一步一個腳印地搞好科技工作,該鄉2005年成立了由鄉長任組長、科技副鄉長任副組長的科技領導組。在科技局、科學技術協會和農業局的全方位支持下,該鄉政府建立了科技培訓基地,實現了“三有”,即有場所、有教師、有課本。鄉、村兩級制定了培訓計劃,把年齡在18歲至59歲之間的長期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作為培訓對象,培訓科目包括土壤測試、深耕、施肥、薄膜覆蓋、病蟲害、防疫、噴藥等實用技術,并主要采用集體授課、電化教學、現場操作的形式進行。截至目前,全鄉共培訓專業農民3.8萬人次,通過長期培訓和參觀交流,切實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和適用技術能力。二是打造了5個鄉村農業品牌。該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三二一”調產思路,結合農民調整積極性空前高漲的實際,探索出了“傳統產業品牌化,品牌產業優勢化,優勢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全鄉依托傳統項目,打造了“月山嶺牌”小麥、“喜富牌”西瓜、“山槐牌”核桃、“燕云牌”中藥材和波爾山羊5個品牌,都擁有品牌標識。多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精心謀劃和科學指導下,全鄉的小麥、西瓜、核桃、生地、波爾山羊五大產業優勢日益凸顯,從而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建立了綠色小麥示范基地。2011年、2012年槐埝鄉連續兩年被確定為國家農業部萬畝小麥創高產工程。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統一耕地、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覆膜、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的“六統一”標準,進行規范操作。在技術配套上,按照DB141027-T003-2006《綠色食品旱地優質中筋小麥生產規程》,嚴格把握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普及優種、葉面“三噴”、防治病蟲害六項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去年,地膜覆蓋小麥畝產300公斤,比對照田提高40%;今年,萬畝創高產小麥平均畝產310公斤,已經達標。尤其是南西坡村高產示范田優勢特別明顯,一類平均畝產450公斤,二類平均畝產400公斤,三類平均畝產350公斤。2010年、2011年,分別召開了全縣小麥地膜覆蓋槐埝現場會,全縣小麥播種農機手培訓槐埝現場會和全縣小麥“一噴三防”槐埝現場會。南西坡村于2009年被省科協命名為“山西省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四是開展科技示范村、戶活動。從2010年8月開始,槐埝鄉開展了科技示范村、戶活動,把南西坡、槐埝、呂寨、燕村、靈中、北莊、掛南等村確定為科技示范村,重點發展綠色小麥、西瓜、核桃、三櫻椒、蘆葦、韓國大辣椒、養豬等科技項目,并在全鄉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示范村、戶進行了表彰獎勵。今年靈中村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大力引進蘆筍種植新技術,進行示范推廣,全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的模式,累計栽植蘆筍1100畝,使217戶農民直接受益。同時,該鄉組建了綠圃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辦理了產權專利,適時為種植戶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這不僅使蘆筍種植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合作社的服務能力。今年5月,該鄉從絳縣引進了先進技術,對全鄉7個行政村的核桃園和地梗核桃進行了嫁接,共嫁接20722穗。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