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006年從功能科的一個檢查室獨立出來,并迅速成長為市級重點專科;
從5個人2臺彩超機、一臺B超機,擴大到37人30臺高端彩超機;
從常規超聲檢查,到一站式特色檢查……
市中心醫院超聲科從一個普通的檢查科室一躍成為技術一流、專業過硬的重點科室,在疾病檢查和治療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張報告單
提起超聲科,許多人當即反應:“不就是做彩超的地方嗎?”這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通過彩超、超聲造影、介入超聲、術中超聲等方式,超聲檢查對疾病的發現及良惡性判斷有很高的準確率。”市中心醫院超聲科主任王莉一言以蔽之。
詢問病情,檢查調試機器,一手拿探頭、一手操控各種功能鍵盤,一雙“火眼金睛”緊盯屏幕直到鎖定“目標”,留存好標準切面圖像,再根據圖像附以文字描述,一張超聲報告單就這樣出來了。這張報告單,架起了患者與臨床醫生之間的橋梁。
2006年超聲科從功能科分離出來后,有著17年臨床工作經驗的王莉通過半年進修學習轉戰超聲工作,成為一名超聲科大夫。
“當時的設備少而簡陋,做檢查的大夫也少,經驗的獲取、技術的提高都要靠實踐來完成。”每次做完檢查,王莉都要跟進病人的手術結果,對病人隨訪,她想知道自己呈現出的這份超聲報告單跟臨床檢查、治療的實際結果是否一致、出入在哪。
對醫生而言,醫學知識學無止境,超聲醫生也不例外。為了使每張超聲報告單都能準確反映病癥,他們不僅要學超聲科的知識,其他臨床知識也要有所掌握。“掌握全身疾病發病特點、正常解剖結構、超聲圖像特征等更能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超聲檢查面對的是全院的臨床科室,王莉給記者舉例說明:“婦產科要做宮頸環扎檢查,肝腸科要做肝周膿腫是否跟肝腸有關,如果不了解這些醫學知識,對臨床醫生判斷病情起不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多個特色檢查項目
市中心醫院目前常規超聲檢查包括腹部、甲狀腺、乳腺、婦科、產科、泌尿系統等,而對顱內外血管一體化評估、甲狀腺、乳腺結節風險評估等更是其特色檢查項目。
“2015年,我們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引進了甲狀腺、乳腺結節一站式風險評估技術。”王莉坦言,從彩超、造影再到穿刺,市中心醫院超聲科已經具備了甲狀腺、乳腺結節的良惡性一站式診斷水平。既可以為患者節約診斷病情的時間,爭取提早治療的機會,又省去患者外出就醫的奔波與花費。
甲狀腺、乳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絕非易事,拿造影來說,造影劑注射到患者體內后跟隨紅細胞到達全身各個器官,10分鐘就會完全代謝,而在體內留存的對超聲醫生診斷病情的有效時間也僅僅只有3分鐘,“我們常規訓練要求在90秒內診斷出病情,這對醫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王莉所說的挑戰,在超聲科其實無處不在。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則是超聲科用“小針”解決“大病”的又一項技能。“患者腹痛難忍,輕度意識不清,年齡75歲……”病情就是命令,王莉和醫生范瑞龍推著超聲機向病房跑去,打算進行床旁穿刺置管引流術,把膿液引出后,患者的疼痛也得到了緩解。
“第二天早上我們去病房看望老太太,她已經能下地走動了。”王莉向記者闡述了引進這項技術的目的,“像很多年齡較大的患者,病情緊急,但身體狀況又不允許馬上進行手術,可是不及時緩解疼痛又會有生命危險,這時候就需要用到這項技術了。”
無數次“課后作業”
超聲是動態影像,每一張圖像都來源于醫生的操作技巧,而手法技巧是否高超就體現在對病灶的發現上。所以,作為一名超聲科大夫,不僅要有廣博的醫學知識儲備,在操作技法上還要更精進。
把圖像轉換成文字,超聲檢查的最后一環就體現在此,用簡明易懂的話語描述結果,讓臨床醫生和患者看得懂,這對超聲科大夫也有很高的要求。市中心醫院超聲科的迅速成長,正是源于抓住了這兩個關鍵點,進而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考核機制。
范瑞龍為記者詳細列舉了王莉“逼”他們成長的“證據”:每月第一周周三下班后,開規培生帶教老師教研會,大家在一起學習,分享近期查閱的文獻資料;周四下午開疑難病例討論會;第二周周四下午開超聲質量控制會議,確定下個月的改進方向和評比主題……手術隨訪病人的分析總結、超聲報告文字描述有無錯別字、每月一次閉卷考試,這些都是王莉要嚴格檢查的“課后作業”。
而對待病人,王莉又極盡關懷,“很多超聲檢查都需要空腹,餓肚子總是不好受,所以我們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工作,能讓患者少等一會兒是一會兒……”
在醫院,超聲檢查無處不在,所以超聲醫生也無處不在。上周,值班醫生吳蘇文一晚上穿梭于各個科室檢查了38位病人,就是超聲科用心架起患者與臨床醫生之間這座橋梁的最好見證。
記者 李衛紅 荀丹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