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學普通話那會兒,覺得新鮮,回到家與家人交流時,也總愛顯擺顯擺,可畢竟周圍接觸的環境都是在說土話,所以,說普通話時又夾雜著土話,人們稱之為“撇洋腔”。由于有時普通話與土話中的某字讀音相同而字意完全不同,如果“撇”不好,就要鬧笑話了。
一天,化學老師剛講完課,小甲便和同桌小乙用普通話嘀咕了起來。
小甲:老師講的,我一句也沒xie(解)下。”小乙:哦,這是我寫的筆記,你看看。”小甲:我也寫筆記了,就是xie(解)不下。”小乙:那你換支筆嘛。”小甲:不是換不換筆的事兒,是老師講的我根本就xie(解)不下。”說著,小乙拿著小甲的筆記認真看了一遍。
小乙:老師講的,我見你的筆記都寫的挺清楚啊,還要寫什么呢?”小甲:反正就是沒聽懂。”小乙:你把筆記再認真看看,很好懂的。”小甲:哦,我xie解)下了。”小乙:一會兒能寫下,一會兒又寫不下,真不明白你要干啥……”解xie11玉篇》:釋也。”《集韻》:“曉也。”《聲類》:悟心曰解。”即懂了,曉得了,明白了。本地方言:老師講的我們解(xie)不下。”他講的閩南話,咱一句也解(xie)不下。”注:本文注解參考《臨汾方言詞匯考釋》)記者亢亞莉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