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擅長講故事的“華爾街日報體”越來越受到媒體重視,尤其是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與一線、基層緊密相連的“小人物”在報紙、電視上層出不窮。也許正是因為“小人物”的采寫量大面廣,容易讓人麻痹大意,很多人在新聞實踐中往往墜入“陷阱”。這不僅影響了采寫的質量,也影響了傳播的效果。本文將從實踐出發,分析“小人物”通訊采寫中常見的“陷阱”及其原因,探索破解之道。
采寫中常見的“陷阱”
陷阱1:“小人物”遍地都是,誰都可以寫。人物不加選擇,交談幾句,拼湊一點場景,就“加工”成一篇通訊。沒有典型細節和故事,文章寡淡無味。
陷阱2:因為是“小人物”,所以什么事都可以寫。文章充斥著浮光掠影的所謂“細節”,但中心散亂,主題不明確,人物“立”不起來。
陷阱3:把“小人物”寫成“高大全”或者“技術人”。這種通訊要么讀起來像光榮榜,讓人覺得可信度不夠;要么只關注報道對象的專業領域,見物不見人。
落入“陷阱”的原因
1.記者的“功力”不夠。與“大人物”跟時代特征天然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同,“小人物”與時代的呼應點往往需要深入思考和仔細觀察去開掘、去發現。倘若記者平時缺乏對時代、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和思考,在遇到“小人物”的時候,就只能看到膚淺的表象。
2.受傳統“典型”報道思路的影響。把報道對象定格在“完人”的層面,而不是客觀反映人物特點。而事實上,“小人物”的特色恰恰是他們的“不完美”,這是特定歷史條件、特定環境、特定身份共同作用的結果。真實地反映“不完美”,才能引發讀者對那些時代、環境和身份的共鳴,體現出人物的代表性。
3.采訪作風漂浮。采訪前做的功課不夠,采訪中想到哪兒就問到哪兒;在采寫的技巧和手法上,有的記者不注意采訪現場的觀察,視、聽、嗅覺功能不靈敏,放棄了捕捉典型細節的良機,寫的時候就“細”不下去。
避免“陷阱”之道
1.從新、從奇,精心挑選“小人物”。“小人物”要吸引眼球,如果不與重大事件搭上關系,就必須從新、奇上打開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捕捉到人物性格和經歷中的特別之處,切入視角新穎,展現方式不落俗套。
2.從細、從微,刻畫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美國著名記者修·馬利根說:“生動的細節可以使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們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的情感中去。”一篇人物報道的感染力,是由生動的細節來呈現的。在采訪的時候,記者應該是一臺高速運轉的“四維”記錄儀器,把跟報道中心有關的所有視覺、嗅覺、味覺等客觀感受傳達給讀者。
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通訊跟文學作品是相通的。福樓拜在教導莫泊桑寫作時,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當你走過一個坐在自己店門前的雜貨商面前,走過一個吸著煙斗的守門人面前,走過一個馬車站面前時,請你給我描繪一下這個雜貨商和這個守門人,他們的姿態,他們整個的身體外貌,要用畫家那樣的手腕傳達出他們全部的精神狀態,使我不至于把他們同任何別的雜貨商人、任何別的守門人混同起來。還請你只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來匹是不一樣的。”
除了外貌,還有語言、動作等,比如英國作家杰克·倫敦就說過:“直接引語使稿件生動并賦予它更大的權威性。”這種生動和權威,是因為語言中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方言、語氣、神態等,使讀者通過文字如見其人。
獲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人物通訊《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記優秀共產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中的主人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一個人,一匹馬,為了送郵,在崎嶇艱險的山路上一走20年。文中使用了大量生動感人的細節。例如,王順友送郵一走半個月,有一次,他的妻子韓薩病了。“她已經說不出話來,望著丈夫,只有眼淚一股股地往下流……”王順友借錢把妻子送到醫院,照顧了三天之后,又要上路了。“握著韓薩的手……輕輕地說:‘人家還等我送信呢!’善良的女人點點頭……”正是通過這些細節,人們看到了一個既有情有義又忠于職守的王順友。
3.提煉、思考,展現人性的魅力。因采寫張海迪一舉成名、報道過無數著名科學家的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郭梅尼曾深有感觸地說:“并不是每一個科學家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到報紙上宣傳的,什么時候宣傳什么樣的科學家和科技人物,要看時代的需要;看是不是群眾和社會所關心的;看是不是現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老記者們在選擇報道對象、思考報道的社會價值時花的時間和精力常不亞于采訪后的寫作,這種思考的深度往往最終決定了報道的分量。郭梅尼寫張海迪之前做了深入細致的采訪,在確定主題后,大量細節例如張海迪怎樣學習縫紉等,盡管生動鮮活,卻最終舍棄了。最終通過2/3軀體病殘的張海迪依然發奮學習,為人們做好事的種種現象,展現了“一個人能發揮作用,能把學到的知識奉獻給人民,就是最大的歡樂”的偉大主題,在物質追求甚囂塵上的改革開放之初,為迷失的信念點亮了回歸的燈塔。
因此,人物外在的“新”和“奇”只是吸引注意力的“藥引子”,好文章必須通過剖析“新”和“奇”背后的原因和歷史,挖掘出精神的根源。最終令讀者動容的,是報道中所展現出來的美好的、堅韌的人性,在這個層面上,無論小人物還是大人物都是一致的。
所以,要逃脫“小人物”報道的“陷阱”,《南方周末》的一句廣告詞同樣適用:“造就一篇好新聞的不只是光怪陸離的事件本身,背景、角度、細節、思考和追問,樣樣都不可或缺。”(作者系《科技日報》記者)
談琳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重視“小新聞”的采寫和編發
下一篇: 編輯如何防范虛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