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舒
作為表達觀點的新聞體裁,人們更關心新聞評論提供了什么有價值、有啟發的認識,因而評論作者往往在價值判斷上更下工夫,努力探求事實背后更為本質的規律性認識。然而近年來,由于事實判斷缺失或失誤導致價值判斷出現偏離的情況屢屢出現,給新聞評論發揮社會功能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事實判斷失真的表現
概括說來,新聞評論中事實判斷失真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不加判別,事實把關缺位。
當前,在媒體刊發的新聞評論中“時評”占很大比重,“時評”多將經過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作為評論的由頭。對于評論作者來說,新聞報道提供的是“二手”甚至“三手”的事實,必須進行二次把關。如果評論者不加鑒別,就會讓那些越過記者把關的虛假信息進入評論,其后果就是使評論成為毫無意義的“偽命題”。
虛假信息之所以能輕松越過“把關”,往往與貌似權威的信息來源和專業性的內容不無關系。2011年8月12日,兩家專業會計網站發布了所謂的“《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7號公告)”(下簡稱“47號文”)。8月13日,南方某報刊發了《9月起年終獎計稅方法調整 避免獎金越多所得越少》,對47號文進行了詳盡解讀。媒體報道引發廣泛評論,占主流的觀點是為這一“減負”措施叫好。8月15日,國稅總局發文辟謠,稱有人盜用了國家稅務總局的名義對外發布了47號文并作解讀,嚴重誤導了納稅人。在權威的信息來源(國稅總局和主流媒體)面前,正是由于評論作者辨真偽意識的淡薄,導致了“偽評論”的產生,而這些“偽評論”又進一步助長了假新聞的傳播。
評論作者必須習慣于質疑,要對評論對象進行嚴謹、細致的事實判斷,特別是要對新聞報道提供的事實進行二次把關,只有去偽存真,價值判斷才能有可靠的邏輯起點和推理依據。
迎合“成見”,臆測代替事實。
在進行事實判斷時,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提出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排除任何主觀臆斷。不可否認,在現實中確實存在著種種問題、矛盾,一些問題、矛盾還具有普遍性。這些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影響著社會認知,使人們在認識上形成了某種慣性(比如說起“富二代”就容易作出負面的聯想,等等),一些習慣性認識并不符合客觀實際,但評論作者卻難免受其影響。
2011年,一家長帶新生兒到深圳兒童醫院就醫,醫生診斷稱需花數萬元做手術,家長拒絕后將孩子轉到另一家醫院治療,并聲稱花八毛錢就治好了病。這使得深圳市兒童醫院和當事醫生一時成為眾矢之的,不少評論作出了“醫院亂診斷亂收費”的論斷。可不久后孩子病情再度惡化,家長將孩子帶到武漢的醫院,診斷結果與深圳兒童醫院完全一致,處置方法也基本相同。家長因此向此前受到輿論沖擊的醫院公開道歉。事實的真相與之前媒體作出的判斷相去甚遠。
圍繞“八毛門”的大量評論之所以在事實判斷上“失真”,與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在某一方立場上不無關系。在當下醫療衛生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尚不那么令人滿意的情況下,評論者帶著“抨擊醫療亂象”的預設,未付諸任何調查和專業評判,將“亂診斷亂收費”的主觀臆測等同于客觀事實。結果是,錯誤的判斷把本已敏感脆弱的醫患關系進一步撕裂。
“成見”對認識活動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評論作者要做的,就是充分認識并盡可能地避免“成見”在“事實判斷”中的消極作用,力求對事實作出實事求是的判斷,以免造成對輿論的誤導和對當事者的傷害。
框取局部,所見未必為真。
客觀世界是復雜的,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評論者如果無法掌握全面情況,僅僅依托局部事實進行判斷,即便這個局部是真實的,也會帶來認識上的謬誤。
在一幅張海迪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照片中,張海迪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報告,她坐的輪椅停在過道上,她與挨著過道的一位女同志共用一張寫字臺。于是某媒體根據照片提供的事實,以人民大會堂“沒有殘疾人專用座位”為由頭發表評論,呼吁社會應保障殘疾人的權益、樹立關愛殘疾人的意識。事實上,照片反映的張海迪坐在輪椅(而不是殘疾人專用座椅)上開會的情況是真實的,但取景框里的事實并不能說明取景框外整個人民大會堂沒有殘疾人座椅。兩天之后,該媒體又刊發了人民大會堂管理辦公室的來信《人民大會堂設有殘疾人設施》,做了事實的訂正。可見“以點見面”“以小見大”的確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但這“見”的過程中包含了邏輯推導,如果邏輯錯誤,推導出來的結果便無法作為議論的基礎。
在事實判斷中,容易誤將“局部真實”“具體真實”等同于“總體真實”的原因在于,那些具體的事實往往是人親眼所見。如果“眼見”的不是事實的全部,依靠直覺或簡單類推進行的判斷很可能就要“失實”,只有通過深入、全面地了解才能知道真相。
強化事實判斷的途徑
強化意識,注重鑒別“事實”。
當評論作者以媒體既有報道提供的事實為評論對象時,務必要強化意識,對“二手事實”進行審慎的鑒別。對于那些因為“異常”而成為新聞的事實,特別要從符合常識、合乎常理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判斷。
一些事件經由媒體的廣泛傳播和評論,不但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更形成了幾乎一邊倒的輿論傾向,干擾了正常的社會認知。在一番沸沸揚揚之后,媒體需要反思,如何才能為公眾提供真實的新聞、負責任的言論。從新聞評論的角度來說,特別要做好事實判斷,避免任何“預設”,剝去種種表象和偽相,讓人們了解真相,進而做出有價值的判斷,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主動開掘,善于發現“事實”。
許多老評論工作者經常強調多看、多聽、多想,強調調查研究,把選題建立在對客觀實際真知真解的基礎上。然而,由于近年來媒介競爭節奏的加快和評論機制(評論部人員有限,發稿周期短,評論隊伍社會化)的束縛,評論工作者深入基層去發現有價值論題的做法越來越少了。
總之,“真”是新聞評論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評論作者要像重視價值判斷一樣重視事實判斷。唯有如此,才能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觀點,踐行時代賦予新聞評論的責任和使命。 (據人民網)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第四十六講 專欄——立體化版面的重要“零配件”(上)
下一篇: 2011年全國報紙語病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