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青年記者》刊登了徐志純撰寫的《網絡時代報媒的發展策略》一文,他認為:從MSN 到QQ,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如今的微信,科學技術正快速發展著。從新聞的時效性來說,報媒顯然已無法與現在的網絡競爭。報媒如何在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需要報人認真思考。
積極參與,融入新興科技
自多年前,看著網絡迅猛發展,不少紙媒紛紛上網。如人民日報于1997年1月1日創辦的人民網,如今已成為大型綜合性門戶網站。前幾年微博興起時,人民日報同樣開始了自己的“領頭”之旅。2012年7月22日凌晨4時58分,“@ 人民日報”在人民網、新浪網上同步發出第一條微博,標志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兩大微博平臺正式上線。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截至2014年3月7日,人民日報微博的粉絲已達到1700 萬人,而人民日報發行不過300 多萬份。由此可以看出,網絡時代的來臨,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對于報媒的前途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元匯集,海納百川歸一體
過去,一個新聞事件發生之后,報媒的做法,一般是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編輯之后,才進行發布,這樣一來,雖然在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上有所遲緩,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網絡的發展,讓人們獲得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樣化。但我們同時也看到,這帶來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信息海量化,人們無法更好地甄別和選擇信息。
放棄單一,接受多元、移動與點線面混雜生態現狀,順勢而為
以前,同樣都是報媒,只有早報或晚報的區別、只有版面多少的問題,而現在隨著傳播手段的發展,各家網站紛紛增強了自己的“裝備”。有人在采訪時戲稱:網站的采訪、轉播設備比專業的電視臺都要高級許多。“硬件”裝備對媒體的發展固然重要,但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這種“軟件”裝備的提升同樣重要。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
下一篇: 觸摸新聞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