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在2010年第4期《中國地市報人》雜志撰文就《做具有職業精神的新聞工作者》一文中認為: 在新聞行業里,只有以正確的新聞職業道德為基礎,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新聞職業精神。
對記者來說,職業精神是一個新概念。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保衛教授對“新聞職業精神的內涵及實質”有過精辟的論述。他給出的定義是,“新聞職業精神”包括對新聞傳媒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和理解,也包括對新聞從業者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作風的認識和理解。結合自身體會,我認為,新聞職業精神是在工作中時時體現出的專業性和職業性。
你不可能是所有領域的專家,但可以在做這個選題之前,成為一名速成的專業人士。寫春耕,大體要搞清楚選種時節和本地主要農作物;寫合作社,至少要了解相關法規和大致程序;寫交通,一些專業名詞要知道講的是什么;如此等等。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是不說外行話,保證寫出的文稿,不會淪為笑柄。第二個好處是寫起來有重點,不會自己先搞得一頭霧水,寫得不知所云。第三個好處是長自己的本領和知識。我們所面對的采訪對象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如果功課沒有做足,就不能得到采訪對象的認可和尊重,相信沒有人會對一個糊涂蟲有興趣認真地說什么,這樣沒有質量的采訪,寫出來的稿件可想而知會是一堆怎樣的垃圾。所以,具備一定的專業性,是養成新聞職業精神的基礎。不專業,就上升不到職業的高度。
再說職業性。社會對新聞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要求?因為社會和普通民眾對媒體、對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信任。就像病人信任醫生、家長信任老師,這種信任實質上也是責任。認識到這一點,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生由衷的熱情和激情,用專業術語說,是有了充沛的職業情感。有了這種職業情感,才會養成嚴謹的職業作風。
職業化的記者首要的是敬業。我尊敬的一位業內前輩說過,“記者是最好的職業,因為你的工作是為自己而做,不是每項工作都像這樣,署上自己的名字,打上自己的標簽。”對作品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就是認真對待每一次采訪,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這就是記者的敬業精神。
職業化記者的第二條是奉獻。只要有需要,記者的所有時間都會是工作時間。這沒什么不好,充實的人生比虛度的年華有意思得多。樂于奉獻的人,在奉獻的過程中,得到了心理滿足的回饋。這種樂趣不足與外人道,自己做到就會明白。
敬業和奉獻,不是說說而已,是真的要做到如鄭教授所說的”擁有自覺獻身新聞事業的職業情感和職業作風”。這一點最后還是要落到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上。
社會對記者的道德要求,一向高于尋常人。記者被認為是伸張正義和辨明事非的人,所以必須要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
綜上所述,職業技能水平再高,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具備高尚的職業精神,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記者。還是那句老話,記者是社會的良心,良心發黑的人再會寫,也提供不了有價值有意義的社會參考。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走出正面宣傳的誤區
下一篇: 虛假新聞已成“新聞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