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秒!拳王泰森擊敗挑戰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冕戰。85秒!1300萬美元盡入腰包。”
這是 1989年7月21日新華社華盛頓電《泰森:85秒衛冕成功》的導語。這條導語雖然十分簡短,卻包含了四個信息:1.拳王擊敗了挑戰者;2.比賽僅用85秒;3.這是歷史上的拳王戰中用時最短的比賽;4.此次勝利為拳王贏得1300萬美金的巨款。信息量是很大的。而且,它把這次比賽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色全部概括了出來。
然而,這條導語是編輯改寫的。它的原稿卻不是這樣:
“世界重量級拳王邁克·泰森今晚以85秒鐘的時間,擊垮挑戰者卡爾·威廉斯,創造了歷時最短的一場拳王衛冕戰。”
這條原導語循規蹈矩,無可指責,因而也平平常常。從字數上看,它比新導語多9個字,共50個字;從信息量上看,它少交待了1300萬美元這層意思;從抓特點上看,她抓住了85秒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但是給人的印象不深;從效果上看,它很難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原導語中,用了7個字來交代85秒這個事實。而新導語中重復三次85秒,也僅有6個字。當然,原導語還可以減少,但最多也只能減到“以 85秒”,只比新的導語少3個字。可兩者所產生的效果卻有很大差別。更何況,由于用了三個“85秒”作重復,使導語中其他的句子有如詩一般的凝練,比用簡單的敘述句更減少了交代、過渡性字句,整個導語的字數減少了,動感、節奏感反而加強了。
可見好導語要提煉,要推敲,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 】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今天,我們需要幾個“W”?
下一篇: 郭玲春的導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