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張鵬 陳沛)由“漫灌”到“滴灌”,由“輸血”到“造血”,近年來,蒲縣創新扶貧機制,建檔立卡實施精準扶貧,圍繞縣上主導產業,連片開發,實施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和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計劃,扶貧模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片區扶貧連片開發。如何打好扶貧攻堅戰斗?該縣從當地馬鈴薯、核桃兩大特色優勢產業入手,制訂“兩個十萬畝”發展規劃,通過片區扶貧連片開發,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good!”不久前,一位來自亞洲國家城鄉協調發展與減貧官員研修班的學員在參觀該縣馬鈴薯產業扶貧項目后豎起了大拇指。蒲縣馬鈴薯產業扶貧項目區位于蒲縣縣西,涉及蒲城鎮、薛關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5個鄉鎮、35個行政村,涉及農戶5314戶,農民20439人。涉及貧困村委22個,貧困戶數3032戶,貧困人口12676人。該項目總投資4000多萬元,主要包括現代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5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千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合作社和龍頭加工企業扶持以及薯農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五大部分,涵蓋種薯培育、高產技術示范、大田種植、專業合作組織培養、產品深加工、產品存儲等各個方面,形成了“馬鈴薯種薯生產——馬鈴薯大田種植——馬鈴薯深加工——馬鈴薯及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曾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按10萬畝馬鈴薯基地計算,僅種薯成本一項一年就能為全縣薯農節省上千萬元。
建檔立卡精準扶貧。邁入2014年,一場聲勢浩大的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工作徐徐展開。5月20日,全縣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動員大會召開;6月6日,縣、鄉、村三級300余人參會全縣建檔立卡工作培訓;6月中下旬,鄉、村兩級先后召開了宣傳、動員、培訓會議落實政策,發放《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宣傳資料》4萬余份;7月上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識別工作于正式開始。歷時兩個月,共計識別貧困人口26899人,識別出貧困村27個……“光建了檔案,下來還管不管我們?”曾有貧困戶發出這樣的疑問。該縣很快作出了解答。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該縣組織“千人百村惠萬家”工作團、工作隊,聯合相關部門瞄準扶貧對象,落實幫扶措施,按照專項扶貧措施與建檔立卡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的要求,分析扶貧對象致貧原因,落實幫扶單位。為了切實打通扶貧“最后一公里”,該縣逐村逐戶制訂幫扶計劃,落實幫扶措施,采取項目直補、產業覆蓋、就業培訓和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使扶貧對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同時,加強扶貧統計監測工作,跟蹤監測到村到戶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按照農戶家庭收入變化情況,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精準扶貧提供真實依據。
因地制宜找準脫貧路。喬家灣鄉張河川村地處蒲縣東北,離縣城有近40分鐘車程,2010年前耕地面積僅有580畝,78戶304口人,人均占有耕地1.6畝,以種植玉米為主,人均年收入僅為1329.92元,“有田無人種,有人無田種”,“多種不能,少種不行”人地矛盾較為突出。針對該村發展能力不足的實際,當地政府因地制宜,依托百企千村扶貧開發工程,扶持河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專業合作+農戶”模式,以土地集中流轉為路徑,建設12個家庭農場,每年產出的玉米由河川農業開發公司飼料工廠全部收購,生產的飼料除用于銷售外,還可用于肉牛養殖項目,形成了全循環的產業鏈條。截至目前,張河川村已流轉平整土地1400余畝,先后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千頭育肥牛養殖基地、養羊基地、20萬噸飼料加工廠、300噸小雜糧石磨面粉廠,當地村民不僅可從土地流轉中得到租金,還能進入合作社當工人、領工資,甚至年終分紅,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大大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耙郧叭兆硬缓眠^,現在過上好日子!”村民趙紅英如是說。
這僅僅是該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扶貧的一個縮影。從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到深入推進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再到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計劃、教育扶貧等,未來讓人充滿期待。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