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以前總說行路難,難在路不通、難在路不順、難在路不好,長期以來受交通條件限制,老百姓出不了山、致不了富。
現在常說路好走,好在一條條連接十里八鄉的農村公路猶如蛟龍蜿蜒伸向遠方、通向幸福。日前記者走入蒲縣看到,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逐漸被消除,老百姓脫貧有了盼頭、致富有了奔頭。
路通了,一通百通
“嘀嘀嘀”,每天早上九點,一聲汽車長鳴劃破蒲縣紅道鄉耳里村寧靜的早晨。晉L23707發車了,十幾分鐘后,它將到達終點站——蒲縣縣城。
這趟城鄉班車開通后,村黨支部書記亢全保多了一個身份“快遞員”。村子里的勞保用品生產專業合作社經常往縣城各大超市和小賣鋪銷售手套,幾雙、幾十雙、上百雙都發貨。銷量少的時候,專門開車或騎摩托跑一趟不劃算。現在方便了,班車每天往返兩趟,亢全保把手套裝好,標記上數量和地址,班車順帶就捎進城了。
網購興了很多年,耳里村的村民們卻很少網購,“快遞車不來,我們還得去城里拿,路也不通暢,跑一趟麻煩。”一條路,擋住了村民享受網購的便利。去年10月份村里通班車后,班車每天在縣城把村民們的快遞捎回村里,亢全保再挨個打電話通知大家到村委辦公室取。
這個“快遞員”,亢全保當得樂在其中,“大家高興我就高興!”
除了乘客和快遞,晉L23707班車上還載著滿滿的愛和溫情。耳里村很多老人的孩子在城里上班,老人們平常沒事帶著蒸的饅頭和院子里種的菜,早上坐班車進城,下午再坐班車回來。天氣不好老人不想來回跑,直接把東西放班車上捎進城。亢全保學著老人們的語氣說道,“方便著哩!”
路通了、班車通了、物流通了,農村公路“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目前,蒲縣88個建制村已全部實現“三通”,“出門硬化路、抬腳上班車、電商物流網、四好來保障”已成為蒲縣“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生動寫照。
路順了,一順百順
經營養殖場多年,蒲縣黑龍關村的王三芳最不喜歡下雨天。
“下雨路泥得不能走,坑坑洼洼。”當初選址,王三芳看準了宋家溝村山腳下一塊空地,“空氣好,地方寬敞,適合養殖。”思來想去卻沒有把交通條件考慮進去,導致路不順成了“老大難”問題。
每到雨水多的季節,王三芳天天看天氣預報,一天能看好幾遍。“看見有雨就發愁,拉雞的車和運飼料的車都上不來,還得出錢找裝載機推。雞出欄時更發愁,運不出去咋掙錢?”因為天氣原因,雞斷過幾次糧后,王三芳尋思著以后多備點,但飼料有保質期,這也不是個長遠的法子。
一年又一年,王三芳盼望著:這路啥時候能走得順當呢?路順了,我的養殖場也就順了……
今年春天,王三芳終于盼到了——蒲縣交通運輸局投資178萬元新修的長1.206公里、寬4.5米的“產業路”正式通車了。門口坑洼不平的舊土路被平坦的柏油路取代,王三芳也有了新打算,“擴場地!路順了就敢擴,我不好好干都對不起這條路。”
如今,王三芳的養殖場年出欄25萬只雞,先后帶動貧困戶23戶,兩年累計分紅14萬元。明年擴大養殖規模后,王三芳將帶動周邊更多農戶一起順順當當干養殖。
鋪就一條公路,帶富一方百姓。這樣的“產業路”,從2016年到現在,蒲縣共新修了23條,猶如延伸至大小村落的毛細血管,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路好了,一好百好
正是土豆成熟的季節,西坪垣村何保海和家人一上午在地里刨了400公斤土豆。裝好土豆、扎好袋子,何保海坐在土豆堆里笑,“這都是‘金蛋蛋’啊!”
三輪車一個拐彎,從何保海田地里駛向柏油路。提起前些年的路,他連連擺手,“嗐,以前開三輪車拉土豆,還沒走就翻了,路不好。”說起現在的路,他連連稱贊,“路好了,又寬又平,隨便跑。”
為了群眾的一句“好”,蒲縣交通運輸局從修建公路的第一個環節入手,創新成立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管理“五人小組”,實行AB崗運行模式,負責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管理工作。A崗請假或因公外出后,由B崗代為執行。
“五人小組”在建好公路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多大,作為施工方的霍榮明最能體會到。太夫至腰后村村連村公路改造工程項目開工沒幾天,霍榮明就遇到了設計變更的問題。
如果按以往的流程,環環上報、環環溝通、環環修改,解決這個問題,少說5天、多則10天。“結果‘五人小組’第二天就和設計方、質監站等相關人員一起來了。大家現場研究,第三天就拿出了修改方案。”霍榮明坦言,“在其他地方沒見過這種工作方式,責任到人,極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縮短了工期,好。”
三分建、七分養。路要好,養護是關鍵。蒲縣交通運輸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全面推向市場”的模式進行了養護改革,公開擇優競聘了9個承包隊伍,對全縣農村公路進行全方位養護。
軍地村到山中村這條路,尚生期走了幾十年。以前走,也看路邊,看的是樹、是莊稼。現在走,還看路邊,看的是雜草和垃圾。自從成為公路養護員,48歲的尚生期有了干勁,“自己的路自己管,怎么管都管不夠。路好了,大家過日子心情也好。”清理邊溝、鏟除雜草、修整路肩、打掃路面,尚生期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農村道路建設是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和生產生活的民生工程,是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看如今的蒲縣,一條條通村公路在城鎮和鄉村間縱橫延伸,條條大路都串聯著老百姓滿意的笑臉。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