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使昔日的“磨盤疙瘩”成了遠近聞名的“金疙瘩”。
臨汾新聞網訊 提到西海村——這個曲沃縣史村鎮的下轄村,許多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磨盤嶺。
磨盤嶺的名氣很大。近二十年來,當地在嶺下大力發展蔬菜主導產業使之聞名三晉,亦因在嶺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而聲名遠播。
從廣種薄收的荒山禿嶺,到綠意蔥蘢的觀光園區,磨盤嶺由“土疙瘩”變“金疙瘩”的背后,實際上是西海村趟出的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融合發展之路。
“住的水晶洞,種的旱坡地。水從門前流,還要渴死牛。”在老支書李根喜的記憶里,彼時的西海村處境尷尬——村名雖有“海”,但大部分土地分布在“九溝十八嶺”上,其中尤以磨盤嶺為最,七星海溫泉水近在咫尺,卻難以灌溉嶺上的田地,“種一骨碌打一瓢”的坊間俚語里寫滿了無奈。
改變這種窘況,西海村民們熱盼著,也讓李根喜思謀著。1990年,時任村委會主任的他曾帶領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希望靠建設蔬菜大棚,搞規模化生產,然而這一想法終因資金問題未能如愿。2000年,李根喜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內心蟄伏多年的夢想再次被喚醒。在有關部門的扶持下,他于翌年開始著手規劃建設大棚,利用河槽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的優勢,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
所謂“好事多磨”,這一計劃付諸實施起初并不順利。今年62歲的村民韓來印回憶,當時自家地里種著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雖說產量不高,但總還是有收獲。要是建大棚,種出來的黃瓜賣給誰?”有這樣顧慮的不止韓來印一人,村中甚至一度出現了“要想倒灶快,來種大棚菜”的順口溜。“由于建棚牽涉到占地搬遷問題,一位村民把八旬老父親推到了地頭進行阻攔,一位上年紀的村民干脆躺到了水渠邊以示抗議……”面對洶洶口水、重重阻力,李根喜和村兩委班子天天開會研究、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直至村干部帶頭置換土地才使問題迎刃而解。2001年,西海村統一規劃建成了31棟大棚,第二年又趁勢建成了80棟。經濟效益的不斷顯現,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也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要想發財快,快種大棚菜”成了村里流傳的新順口溜。截至目前,全村248戶村民共有蔬菜大棚234棟,且輻射了周邊2000多棟。
大棚蔬菜拓開村民致富路的同時,西海村利用村中丘陵地較多,及其土質的特性和條件,大力栽植抗逆性強、耐瘠抗旱的日本甜柿,并在甜柿樹下間作油菜,以達到立體開發、穩產高效的目的。此外,還利用獨有的溫泉水養殖羅非魚……產業興旺,使“人均百棵樹,戶均一棟棚。河槽大棚菜,嶺上甜柿園”的目標初步實現,也使磨盤嶺——這個狀如磨盤的“土疙瘩”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
有了菜、果、林、水,有了良好的自然風光和農業生產條件,近年來,西海村又適時發展高效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實現了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完美結合、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相得益彰。
目前,磨盤嶺景區已發展成為集休閑農業觀光采摘園、農耕文化園、民俗文化體驗項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具體而言,西海村擁有的200余棟大棚,在觀光采摘方面已經擁有成熟的市場;農耕文化園的修建和完善,已發展成為少年兒童研學游的絕佳去處,擁有了成熟的市場和穩定的人群;民俗文化體驗方面,每年“二月二龍抬頭”,景區的龍王廟都會舉行廟會,還有沿襲百年的傳統“祈雨”活動。在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園區還有“火燒綿山”“割骨奉君”等情景劇的表演。
據了解,景區目前開辦了多家農家樂,還可以提供洗浴娛樂、垂釣休閑、住宿旅游、會展培訓等服務項目;開發的“聽書品魚”“星海攬月”“登高觀海”“柿柿如意”“玉泉溫足”“金牛耕春”等體驗農家民俗風情和品味農家佳肴的旅游休閑產品已成為強勢品牌。
西海村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使貧困戶韓來印一家成為直接受益者。2012年,韓來印的老伴摔傷了腰,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當時兒子上學開銷大,2015年時他們家被定為了貧困戶。本著“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信念,村里積極幫助韓來印協調貸款,建起了一個占地1.2畝的大棚,并安裝了光伏發電板。在2018年10月至今年6月的生產周期里,韓來印的大棚收入了四五萬元,一家人實現了脫貧。時值盛夏,韓來印正忙著給大棚消毒整地,為9月份的定植做準備,而他的老伴則在景區里擺攤賣水賺取收入……
資料顯示,西海村休閑農業旅游助推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通過將農業+旅游緊密結合的方式,帶動農副產品采摘銷售收入占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10%;景區農家樂的發展解決了村中部分婦女沒有工作的現狀;“忙時種地修整大棚,閑時打零工”,讓廣大村民在種大棚之余又多了一份收入。據統計,磨盤嶺景區年接待游客已達到25萬人次,年綜合收入達到100余萬元,帶動了磨盤嶺蔬菜銷售100余萬元、羅非魚銷售100余萬元。同時,帶動景區住宿、餐飲等收益200余萬元。西海村也因此先后獲得“山西省首批美麗宜居示范村”“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文明示范村”等多項稱號。
談及未來發展,李根喜介紹,西海村仍將以農為龍頭,重點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明年對大棚進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向高端產品進軍,以突破品種單一的瓶頸。以農促旅,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在初步具備吃、住、行接待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在游、購、娛上下功夫。“下一步,我們將以創建4A級景區為抓手,加快推進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進度,全力打造集農業產業示范、田園風光展示、農史農具博覽、旅游休閑觀光、農耕生活體驗、特色民俗接待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園區,為壯大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貢獻一分力量。”李根喜信心滿滿地說。
記者 孫宗林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