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從一個小魚塘,到占地800畝的養殖基地,曲沃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首開北方陸基漁業養殖技術先河,大力開展綠色循環養殖,推動漁業生態高效轉型,成功構建起漁業養殖效益和生態效應雙贏的嶄新格局。
近日,來到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滏河3號水庫,6條大型長方形流水槽連成一片,漂浮在水面。一側轉動的水車此起彼伏,平靜的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涌向流水槽,成群的魚兒在流動的水中逆向游動覓食,這就是該合作社引進的循環流水槽跑道養殖模式。
“流水槽猶如巨大的魚缸放置在水庫當中,既提供了集中養魚的場所,也非常有利于水的流動,在其中‘不停運動’長大的魚兒,肉質更出眾,口感更鮮美。”曲沃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晨剛介紹,“3號水庫水域面積有50畝,以前的魚產量每年只有1.5萬公斤,增加了循環流水槽跑道養魚項目之后,能增加魚苗9萬尾,年產量增加7.5萬公斤左右,水域養殖總產量達到9萬公斤左右。”
增加的數萬尾魚苗,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將會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水體一旦污染,高產量便不可持續,還要承擔巨額治理成本,這使得曲沃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必須探索出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
流水槽周圍分布的生物浮床,便是該合作社解開養殖效益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密鑰。浮床上培植的空心菜等綠色蔬菜,從水體中吸收養分,極大地降低了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凈化后的水體更加適宜養殖,從而形成了“魚菜共生”的生態養殖模式。
與循環流水槽同期建設的水下沉淀池,對魚類排泄物進行有效收集,避免了水體大面積污染。收集的排泄物變成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通過排污管道供給農田,使蔬菜、糧食、苗木等作物良好生長,既保護了水庫的養殖環境,又提高了農田的種植效益。
循環流水槽跑道養殖模式使水域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魚菜共生”生態養殖的優越性,促進了漁業可持續高效發展,為現代漁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推動作用。
同時,曲沃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還開展了大棚帆布包水池養殖,實現每年兩茬收獲。氣溫下降時,將養殖轉移至大棚內,12個直徑12米的帆布包水池,每包可養成魚1.5萬公斤,水溫、氨氮含量、pH值等數據均實現了實時監測調整。大棚內配套了尾水處理系統,通過現代化環保設備對水體進行凈化處理,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保證了漁業生產優質、高效、生態發展。
“循環流水槽跑道養魚和大棚帆布包養魚,在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的同時,分別采用的‘魚菜共生’模式和尾水處理系統,實現了養殖廢水零排放和魚類排泄物再利用,漁業生產更加綠色高效,很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達到了生態環境和養殖效益雙贏的目的。”孫晨剛說。(董曉峰 吳 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