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推進計劃是省政府首次提出來的,這對我省的輕工業發展意義重大。”省輕工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閻振恒手握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三年推進計劃》和《2015行動計劃》激動地說,兩個計劃或將使山西輕工業“重整河山”。
重工業過重,輕工業較輕——這句話準確地概括了我省工業產業的整體現狀。
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長期以來形成了以能源輸出為主的單一超重型產業結構,輕工業發展嚴重滯后。細數我省輕工業的發展軌跡,現狀不容樂觀。上世紀70年代我省輕工業還占全省經濟的30%,到上世紀90年代就只有10%多了,再到現在已變成百分之幾。
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就業率也比較高……在經濟下行的今天,輕工業成為了吸引資本的一個新陣地。結合山西輕工業的發展優勢,《三年推進計劃》和《2015行動計劃》為其“重整河山”制定了更詳盡的路線圖。
優勢陶瓷酒瓶山西造
精美的曲線,優美的燙金,古樸的紋路……如今,醇香的美酒都要有精美酒瓶的陪襯,你可知,市場上造型美若畫的陶瓷酒瓶,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山西造”。
7月8日,聞喜縣華隆瓷業車間工人為杏花村汾酒廠精心制作陶瓷酒瓶。近年來,聞喜縣華隆瓷業公司與陜西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專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花瓷瓶,中國紅瓷瓶,亞光釉瓷瓶,浮雕色釉瓷瓶,裂紋釉瓷瓶等30個系列1000余個品種的陶瓷酒瓶,暢銷山西杏花村汾酒、新疆伊力特、瀘州老窖等20余家名優酒廠家,跨入了中國陶瓷酒瓶制造十強企業。
日用陶瓷算是我省輕工業中的優勢產業,我省現有產能25億件,2014年實際產量21億件,排在全國第6位,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種和配套較為齊全。已形成朔州、晉城、陽泉三大陶瓷產業集聚區。有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能源優勢,后勁足、發展空間大。
除此之外,日用玻璃、日用陶瓷、造紙、塑料、新興家裝業等行業也日漸成為我省輕工業中的亮點。我省玻璃器皿的產量、質量都是排全國首位的,現有祁縣、聞喜兩大生產基地,太原齊心偉業造紙公司生產的石膏板護面紙也是一枝獨秀,其產量占到全國的1/5。南風化工的日化產品是民族品牌的旗幟,奧瑞特健身器材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的。
數據顯示,我省輕工業有17個子行業,主要優勢產業集中在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新興家裝、造紙、塑料等行業。2014年,全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79戶,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不含食品)。
劣勢重視程度不夠
我省的輕工業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份額比較小,在全國輕工業中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僅占全國輕工(含食品)銷售收入的0.45%,占全省工業比重的6%,如果不包含食品產業的話,僅占全省工業比重的2%。雖然近年來,我省一些輕工產品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在全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發展中表現出的劣勢,更應值得重視。
我省有著豐富而且品質很高的瓷土,但大量的瓷土供應景德鎮、唐山等制瓷企業,而我省的陶瓷企業不僅要與這些地方的企業競爭,還要與本地同類產品企業互相壓價進行惡性競爭。
山西祁縣雖然有160余家企業制作玻璃,被定為中國日用玻璃出口基地,但仍處于小而散的局面。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省輕工業的投資不如一個國有企業化肥廠一期項目的投資。企業里也同樣如此,一些企業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沒有長遠目光。投資跟不上,技術裝備水平普遍落后,有些企業仍然在使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設備,這樣就直接導致有些產品的品種少、檔次低、質量差,缺乏市場競爭力。
除此之外,規模總量偏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建設不力、發展后勁不足等都成為輕工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方向做大做強做精六大產業
發展山西輕工業,首先要將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通過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來帶動行業的發展。
按照計劃,三年內,我省將做大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做強新興家裝、包裝印刷,做精造紙、塑料制品,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知名品牌。2015年——2017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不含食品),年均同比增長5%;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不含食品),年均同比增長11%。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引導和支持省內日用陶瓷、日用玻璃、造紙、塑料制品、日化用品、新興家裝等輕工企業,針對市場需求和裝備的薄弱環節,實施技術改造。優化產品結構,發展綠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鼓勵企業聯合重組,提高資源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發揮龍頭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示范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發展升級。
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園區規劃等,重點支持以朔州、晉城、陽泉為核心的特色陶瓷產業基地,晉中祁縣、運城聞喜為核心的日用玻璃產業生產和出口基地,太原、運城兩大特色造紙產業集群,長治、運城、太原為核心的塑料制品產業集群等9個產業集聚區建設。
今年,我省將推進40項重點項目,培育37戶重點企業,攻關10項關鍵技術,打造9個重點基地,推進我省輕工業發展。
本報記者 丁嶺燕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