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趙建軍)垣曲縣東環花苑小區是當地集中安置山區農民的移民示范工程,配套有圖書音響室、紅白喜事綜合廳、衛生所、休閑小游園等公益設施。6月28日,移民戶郭高云說:“沒想到咱這輩子還能從山溝溝,住進高樓里。用水方便了,電視看上了,上廁所都不用跑出去了,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我省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擁有太行和呂梁兩大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環境惡劣,致使農民生產生活困難重重。從1996年開始,我省實施有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0年后,逐步加大了扶貧移民力度,并按照與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舊村開發利用和完善社會保障“四個結合”的原則,多措并舉,幫助群眾跳“窮窩”,拔“窮根”。數據顯示,1996年-2014年,全省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35.18億元,85.8萬群眾搬出了山莊窩鋪。省委、省政府確定,今年新扶持10萬人口實施易地搬遷。
戶型面積不等、房型各有特色、巷道整潔一新……這是沁縣新建的移民搬遷居住點。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創新理念、大膽實踐,采取政府統一規劃、移民戶全程參與的做法,有效激發了群眾的搬遷積極性。農民徐慶方高興地說:“新建房怎么建,群眾自己說了算數,政府是幫辦不包辦!”
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是移民穩得住的關鍵。在實踐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膽探索,逐步形成了城鎮社區型、產業配套型、莊園經濟型、企業承建型、勞務就業型等多種移民搬遷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扶貧效益。左權縣依托移民舊村,發展莊園經濟。截至目前,全縣開發莊園經濟247處,累計完成投資4.2億元,向移民村支付土地使用費800余萬元,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
易地扶貧搬遷在改善貧困群眾安居環境的同時,還有力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忻州市是我省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區。該市改變過去從山上到山下、從溝掌到溝口的搬遷方式,大膽推進城鎮化搬遷安置模式。2012年以來,全市90%以上的移民安置在縣城或城郊,增加城鎮居住人口9萬多人,直接提高城鎮化率3個百分點。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一些地方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也存在補助標準偏低、配套設施滯后、產業配套跟不上等問題。對此,基層干部建議,應出臺針對性更強的政策措施,建立發展后續產業的長效機制,確保遷移一處、成功一處、脫貧一處。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