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現年62歲的興縣羅峪口鎮張家坪村衛生室鄉村醫生王明亮從醫40多年,獲得了“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省優秀鄉村醫生”、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呂梁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助人為樂獎等多種殊榮,所在村衛生被呂梁市衛生局評為“全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跡在當地傳為美談。
勤學苦練醫術精勤能補拙,一分辛苦一分收獲。王明亮從事鄉村醫生40多年,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每天不管有多忙,不論到什么時候,必須要抽1-2個小時進行學習,他的學習筆記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本。盡管從醫多年,在別人看來早該是倚仗經驗吃老本得過且過的時候了,但王明亮對于市、縣、鄉所舉辦的鄉村醫生培訓從未缺席過一次,他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道理,尤其是科技社會的發展使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停止學習可能就要在時代中落伍,他還多次去市、縣醫院學習進修,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他常常感悟:醫生不僅僅是對生命負責的職業,更承擔著人類賦予的神圣使命和責任,特別是鄉村醫生更應該立足于農村,服務好農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40多年的鄉村醫生職業生涯,他一直起早貪黑、風雨無阻、任勞任怨、敬職敬業,從沒發生過一次醫療糾紛,更沒有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
行醫40多年來,鄉親們都記不清王明亮多少次背著冷鏈包挨家挨戶為適齡兒童進行免疫接種,每到接種時間都能看到他瘦小的身影。“再不聽話,就叫王醫生”成為當地父母哄唬小孩子的一句流行語,他的事跡在當地群眾中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因如此,他們村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傳染病報告等醫療衛生基礎工作一直是全縣的先進典型。
敬業奉獻醫德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40多年堅守在治病救人崗位上,等于大半輩子都獻給了這份在王明亮看來最神圣的職業。王明亮時刻心系群眾的疾苦,無論嚴寒酷暑還是白天黑夜,只要群眾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大雪紛飛,天氣寒冷,晚上11點多, 電話鈴突然響起,原來村里的一位大爺由于劇烈的牙痛不能入睡,希望王明亮幫助減輕病痛。他二話沒說,拎著出診包抄小道就走,處理完時已是深夜12點多了。
為了安全他沿公路大道返家,剛走到一個轉彎處,突然聽到路旁有人呻吟,他定神走近一看,是一個小伙子倒在雪地里抱著腿躺著,幾米外還丟著一輛自行車。原來小伙子騎車路滑把腿給摔傷了,他二話沒說就背著小伙子回到自己的家里進行診治。經仔細檢查,小伙子傷得不輕,左脛骨開放性骨折,幸好天冷,失血不太嚴重,但自己家里的條件無法救治,必須馬上轉院。他急忙讓妻子通知病人家屬,并湊好兩千元錢,自己立即為病人作應急處理。半小時后,病人的父母哭喪著臉匆匆忙忙地跑來了,先是責怪孩子不小心,轉而為籌錢相互抱怨,王明亮將預先準備好的錢塞給孩子的父親,并一起將病人護送到縣醫院手術室,而他一直在樓道里等待,直到病人做完手術安全回到病房,他才于第二天早上悄悄地返回家。病人出院后,家人多次上門致謝,又是給錢又是送物,但王明亮只收了自己所墊付的錢,其余的錢物均婉言謝絕。王明亮行醫40多年來,像這樣的事他不知做了多少次,像這樣真實而感人的故事也不知發生了多少個。久而久之,王明亮成了當地的名人,不僅本鎮的群眾知道他,就連周邊鄉鎮的群眾也知道張家坪有個王明亮。每每談起,大家都由衷地稱贊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是個好醫生。
勇于擔當醫風好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40多年的鄉村醫生,令王明亮最難忘的就是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大疫當前,廣大群眾驚慌恐懼,舉國上下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人員全力投入抗非第一線。作為一名鄉村醫生,王明亮義不容辭地選擇了擔當。面對肆虐的疫情和家人的擔憂和恐懼,他沒有退縮,沒有畏懼不前,而是迎難而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在充分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后,背著藥箱,帶著行李,到鎮衛生院主動請纓,參加抗擊非典第一線。為了讓群眾早日了解非典,掌握預防知識,他對分散的住戶進行挨家挨戶宣傳,能第一天宣傳到位的,就絕不等到第二天。
為充分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和勸阻回鄉工作,他想盡了一切辦法,真情所至,金石為開,終于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配合。有了過去的經驗,有了群眾的信任,在面對2010年的手足口病、甲型 H1N1 流感等疫情時,他再次積極行動,全力以赴,挨家挨戶向群眾宣傳防病知識,及時消除了群眾對疫情的恐慌。
“杏林春暖”、“懸壺濟世”、“橘井泉香”的典故說的是“醫者父母心”,能把患者看成子女而加以治療,這是何等偉大的善舉。王明亮作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鄉村小醫生,而努力追求“大醫精誠”,在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務上追求全心全意。他無愧于“一個崇高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本報記者任昱 實習記者王衛斌)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