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供給側改革,山西農業怎么“改”?

2016-03-19 09:18:57 來源:新華網

   春風起,農事忙。眼下,靠種田吃飯的莊稼人又開始了忙忙碌碌的春耕備耕。但是,有一件事卻讓他們總是很費心思,那就是今年的地該怎么種?種什么?因為2015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明確要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改革勢在必行。那么,具體到山西,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如何改?改什么?此事牽動著種田人的神經。好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給出了明確答案。

穩:努力穩定小麥產能


    小麥是我省最重要的口糧,努力穩定小麥產能是供給側改革必須做好的一件大事。首先,小麥是我省夏糧的絕對“主角”,小麥生產直接決定著夏糧生產,而夏糧生產又決定著全年糧食生產。換句話說,小麥生產是山西糧食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麥安全直接關系山西的糧食安全。其次,小麥既是百姓最重要的口糧,也是山西結構性短缺的糧食,全省年產量大約在25億公斤左右,而每年全省的消費量卻在50億公斤左右。也就是說,本省所產小麥僅能滿足自我需求的50%,還有一半的缺口需要由省外或國外調入來彌補,小麥在山西屬于供給嚴重不足的農產品。第三,我省作為國家夏糧主產區之一,是因為一直保持有1000萬畝的小麥面積,如果這一面積減少,山西就將被退出全國的夏糧主產區。
    既然穩定小麥產能意義重大,那么,又該如何穩定呢?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冀俊強認為,穩定小麥產能就必須穩定小麥面積,扭轉小麥面積減少的勢頭,堅決守住1000萬畝這個底線,努力使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具體說,重點穩定運城、臨汾、晉城3個中熟冬小麥優勢區的種植面積,努力恢復和擴大長治、晉中、呂梁3個晚熟冬小麥區的種植面積,鼓勵北部有條件的地區適度種植春小麥,以此促進小麥面積穩中有升。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小麥高產創建行動,通過加快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開發,優化小麥品種結構,提高小麥單產,穩步提高小麥產能。

減:適度減少普通玉米種植


    玉米是山西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近年來總面積一直在2500萬畝左右。毫不夸張地說,玉米在山西糧食生產中占了一多半的比重,是山西糧食總產量中獨一無二的“大塊頭”。
    但是,2015年秋天以來,玉米市場價格大跌,比2014年降低了30%還多。定襄縣雨潤家庭農場場主胡梅花說,“2014年每斤玉米賣1元,可2015年卻僅賣了0.66元,每斤少了0.34元。”這樣的價格,使種植玉米的收益大大“縮水”。而造成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原因就是,近年來國內玉米單產量和總產量增長較快,庫存量較大,同時還有價格較低的“洋玉米”大量進口,三重因素疊加形成了玉米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市場給出的信號十分清晰:適度減少玉米種植。
    前不久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根據市場需求,在非優勢產區適度調減普通玉米的種植面積。具體而言,就是要重點調減我省北部和東西兩山高寒冷涼地區、黃土丘陵干旱嚴重地區的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將調減下來的耕地,在北部用來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甜糯玉米,在東西兩山用來發展馬鈴薯等效益較好的經濟作物。
    那么,種植其他作物的收益會怎么樣呢?實踐證明,只要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就會有錢可賺。2015年,我省在朔州市開展“糧改飼”試點,拿出50萬畝耕地種植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用朔州市朔城區三家店村養殖戶王華文的話來說,2015年自己種植青貯玉米(飼草),結果是一畝青貯玉米(飼草)比普通玉米能多收入300多元。

擴:積極擴大特色農產品供給


    山西是農業小省,但又是特色農業大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山西農業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
    山西的小雜糧赫赫有名,素有“小雜糧王國”的美譽。“沁州黃”是山西小米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品,它早在清代就被皇室選定為貢米,還由此被康熙帝賜名。山西紅蕓豆,被譽為“中華紅蕓豆之冠”,每年的出口量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還多,是暢銷國際市場的佳品。
    山西中藥材更是非同一般。復雜多樣的小氣候,造就了品質絕佳的道地中藥材。渾源黃芪,以其上乘的藥用價值,在清代就是進貢朝廷的皇室用藥,如今又是外貿出口的名貴藥材。晉東南的潞黨參,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介紹,有黨參之王的美稱。
    山西處于世界黃金蘋果帶上,適宜的地理條件使所產蘋果品質優良,以個大、色艷、汁多、味美、質優而享譽國內外。2015年運城蘋果代表中國蘋果,首次登陸美國這樣的高端市場。
    既然特色是山西農產品的優勢,那么,面對當今市場的不斷變化,面對迫在眉睫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到底該如何行動呢?我省的安排是:在優勢產區,積極發展小雜糧、馬鈴薯、果菜、中藥材、油料等特色產品,加快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具體講,就是突出發展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等優勢作物,通過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面積。逐步改造中低產果園,提升果品品質,適度增加果園面積。發展蔬菜產業,以增特色和增面積提升蔬菜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在太行山、太岳山、晉南丘陵區、恒山四大優勢區建設規模化的中藥材基地。通過上述措施擴大特色農產品的供給,擴大自身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提:加快提升農產品“三品”


    供給側改革,說到底就是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滿足需求并創造需求。
    我省農產品雖然有著特色優勢,但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就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怎么改呢?按照全省農村工作會議要求,要在“提”字上給力,即在提升農產品“三品”——品種、品質、品牌上下功夫。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進一步拓寬山西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因為只有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提升行動,才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效益。
    品種改良至關重要。2015年我省紅棗豐收,但臨縣、永和等沿黃河6縣卻遭遇了“賣棗難”。臨縣曲峪鎮瓦窯卯村村民高秀珍說,“紅棗四五毛錢一斤居然沒人要?!倍c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臨猗縣廟上鄉關仁村村民田巧霞,每畝冬棗卻賣出了兩萬元。兩者差在了哪里呢?差在了品種上。前者產的是最普通紅棗,后者產的是新品種冬棗。
    品質改進不可小覷。同樣都是種植蘋果的果農,絕大多數人是論斤賣蘋果,而臨猗縣角杯鄉上豆氏村農民吳忠定卻是論個賣,他的每個蘋果賣到了8—10元。憑啥呢?老吳的蘋果品質牛。他搞的有機精品果園,采用高光效樹形、紙膜雙套袋等綜合高新技術,種出的蘋果營養價值高。
    品牌提升更是十分迫切。省農業廳市場信息處處長梁建剛說,現在山西農產品品牌不少,但知名大品牌稀少,市場影響力小,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供給側改革必須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本報記者 魏貴富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莲花县| 磴口县| 新乐市| 于田县| 淮南市| 龙门县| 海丰县| 辉南县| 东丽区| 和林格尔县| 永定县| 贵州省| 河东区| 阳春市| 东丽区| 桐乡市| 神农架林区| 周宁县| 贡山| 罗山县| 隆林| 章丘市| 吉隆县| 南和县| 庆云县| 阿图什市| 海林市| 石门县| 盐源县| 西宁市| 东乡族自治县| 高淳县| 孝义市| 营口市| 沙湾县| 思南县| 余姚市| 石家庄市| 昔阳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