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驟然來襲。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牢牢守住“山西陣地”,不計代價支援湖北,有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扛起入境進京分流責任,全面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三晉兒女用信念、忠誠、擔當、奉獻經受住了這場大考,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艱難時刻見人心,大考之中見真功。
這場抗疫斗爭的偉大實踐,有力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生動展現了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在三晉大地匯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而堅定的話語,是方向指引,更是有力感召,我省城鄉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五臺縣西米市社區共有3358戶13573口人。在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秀珍看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要把群眾安危視為第一責任,加強防控不能有半點疏漏。
張秀珍迅速組織社區全體黨員、工作人員對16個小區110棟樓所有住戶進行摸排,封閉小區主干道,設卡登記,24小時輪流值班,確保排查不漏一戶、宣傳不落一人、防控不染一人。
高風險地區返鄉人員感染危險性高,張秀珍不顧個人安危,聯系專車并送往隔離點;在社區的垃圾池、排水溝等易感染區域,她身先士卒,噴殺消毒……嘉園小區一戶居民從武漢回來后,她一邊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一邊及時送去白面、大米、蔬菜、肉類等生活物品。解除隔離后,這戶居民給社區送來了一面錦旗,感動地說:“疫情無情人有情,感謝黨、感謝政府!”
每天從早忙到晚,腳腫得像面包一樣,張秀珍一直咬牙堅持,帶領社區干部、居民用辛勤付出換來了社區的安寧——無一例疑似、確診病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對平遙縣杜家莊鄉蘇家堡村來說,任務更為艱巨。
蘇家堡村共2613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245人,是平遙縣武漢返鄉人員最多的村。全縣36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包括首例在內,共有13例來自蘇家堡村。
臘月三十,發現首例確診患者后,蘇家堡村黨支部連夜召開會議,研究“村民不出家,外人不進村”整村隔離方案。大年初一,對96戶武漢返鄉人員進行了徹底隔離,將全村300余戶常住居民居家封閉,劃分4個網格,24小時值班值守,公安民警隨機巡查,筑起嚴密的“防控網”。
從早7時到晚7時,村里的喇叭循環播放居家隔離“六個一”防控舉措等內容,宣傳防控知識,穩定村民情緒。村黨支部書記劉興平動過癌癥手術,身體免疫力降低,但他每天休息不足4個小時,連續60多天和其他黨員干部值守在卡口。村黨支部還組建了民生保障微信服務群,把生活、醫療用品送上門,協調接送產婦,保障村民常見病不缺藥、慢性病不斷藥。
“人民至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根本體現。聞令而動,遵令而行,一盤棋作戰,才能戰勝危機,奪取抗疫斗爭的全面勝利。
3月21日起,太原機場被確定為北京國際航班指定第一入境點后,防疫壓力陡增。太原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治策略和部署要求,將國際、國內到達廳進行了隔離,設置專用停機位、專用廊橋、專用車輛;重新劃分國際到達區域和檢測區域,設置了紅、黃兩類旅客的專用轉運通道;設置了救護車和轉運車輛等待區域,以及工作人員洗消區域;制定健康監測、口岸通關、個人防護等“九個專項保障流程”;為海關提供10個采樣間、洗消區等臨時檢疫設施。
與此同時,派出12輛大巴車為旅客轉運提供保障,為60多名紅區現場保障工作人員安排集中住宿、集中開展核酸檢測工作,目前未發生一例工作人員感染。截至目前,太原機場圓滿完成美國、俄羅斯、印度、波蘭、埃塞俄比亞等共28架國際航班保障任務。
民之所向、我之所往,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么什么代價、什么后果都要擔當。”
省委書記樓陽生在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看望患者和醫護人員時明確指示,在疫情防控這場遭遇戰、阻擊戰、攻堅戰中,要盡最大努力實現確診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目標,決不放棄一例危重癥病例,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分努力!
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小組、一日一會診……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每一個生命。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堅決扛起集中救治主陣地的責任,科學施策,精準施治,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目標。
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范夢柏17年奮戰在公共衛生應急陣地。從1月21日接診山西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到應對境內與境外輸入疫情,連續在負壓病房工作近4個月,他說:“快到退休年齡了,要爭取時間多為黨工作。”高強度的工作使他三次心律失常,心率最快高達每分鐘186次,有一次早晨交班差點暈倒在負壓病房。痛風發作,腳疼得不能走路,一瘸一拐的他仍然咬牙穿梭在病房間。
生命至上,精準施治。范夢柏每天早、中、晚最少3次在病人觀察窗或進入病房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對重點患者通過微信、電話24小時隨時溝通。他提出了新冠肺炎肺泡脫水治療的“山西方案”,降低了呼吸衰竭的發生率,患者治療時間短、花錢少、肺部纖維化少,實現了患者“零死亡”。
2月14日9時,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王美霞接到通知,進駐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參加危重型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隨身的白衣是她唯一的行囊。9時30分,她直奔戰場。
聽說一位患者病情極度不穩,生命危在旦夕,王美霞立即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監測各種數據。她守在病床旁,處理、觀察,再處理、再觀察,直到患者病情趨于平穩才離開。此時已是深夜,看到一連串未接來電,她才想起還未告知家人自己的去向。
在湖北抗疫形勢最嚴峻的緊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堅決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總攻令。以最快速度集結最強隊伍,舉全省之力支援武漢、支援湖北,貢獻山西智慧,書寫山西擔當!
山西白求恩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楊曉靜是一名身患惡性腫瘤、經歷兩次大手術的病愈期患者,她義無反顧踏上了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征程,前往感染風險最高、救治難度最大、工作強度最高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主動承擔了病危患者救治、咽拭子采集等高風險工作,是整個醫療隊進入隔離病房次數最多、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連續6小時在病床旁搶救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連續2小時在病床旁安撫守護情緒躁動患者、多次下班后再入病房參與危重患者救治……高強度的工作使楊曉靜體力透支、體重迅速下降,但面對患者急促的呼吸、紫紺的嘴唇、渴求的眼神,她又迅速燃起了工作熱情,爭分奪秒,給患者家人般的陪伴、親人般的撫慰。
楊曉靜還利用休息時間制定了一系列醫療、院感制度流程,探索出危險因素分層、加強體征監測、并發癥管理等綜合救治經驗,她所在的醫療隊累計收治重癥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114名,實現了“零死亡、零事故、零差錯、零感染”。
民之所向,我之所往,守好山西陣地,決勝武漢戰場,最美逆行者們用堅毅擔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守衛生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
同心戰“疫”,匯聚合力,每一份力量都彌足珍貴
“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在這場與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同心戰“疫”,每一份力量都彌足珍貴。
國有服裝生產企業——山西東華制衣有限責任公司的200余名黨員、400余名職工第一時間集結到崗到位,全力投入全封閉管理生產。該公司總經理劉煤源擔任封閉管理區臨時黨支部書記,指揮防護用品生產,大年三十以來一直堅守在生產第一線。
東華制衣公司投資20余萬元購置新設備、調整9個車間轉產,全部轉型生產防護用品,成為山西省首批獲批防護用品生產許可的企業,為支援全省、全國防疫物資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夜已至深,東華制衣公司車間里的燈光卻依然明亮,關鍵崗位“人休機不休”,開足馬力,最大限度釋放產能。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一個月,該公司創造了日產口罩3萬余只、防護服1200余件的“奇跡”。
1月26日,山西天龍救援隊隊長陸玫第一時間向全省各支、分隊發出聯合防控的通知,全員立刻投身公益抗疫行動,各支、分隊向當地衛健、應急、民政等部門報備,隨時聽候調遣。這支救援隊是從事應急救援的民間公益組織,共有注冊隊員1345名和志愿者1380名。
2月1日起,陸玫帶領救援總隊在太原長風東高速路口配合開展聯防聯控,消毒車輛從每天3000輛到復工復產后的每天近萬輛。此外,他們還完成了太原市240個老舊社區、36所中小學的環境消殺任務。
身背重達20公斤的電動噴霧器,在凜冽的寒風里一站就是一天,陸玫的膝蓋僵直,連打彎都很吃力。許多次完成任務回家后,由于雙腳腫脹,她難以脫下救援靴。在她的帶領下,山西天龍救援隊成為全省參與人數最多、堅持時間最長、服務范圍最廣的公益團隊。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
在疫情全球蔓延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涉外管理處牽頭聯絡外事工作組成員單位,支援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伙伴抗疫工作,先后以省委書記、省長、省外辦主任名義向49個國外地方政府發出慰問,并協調組織對外捐贈外科口罩近120萬只、防護服4010套、手套2.84萬只,以及各類中藥防疫物資,折合人民幣520萬元。
鼎力援助,貢獻山西力量;互動交流,分享山西經驗。他們還參與新加坡、泰國公共衛生領域專家視頻連線;協調組織國際抗擊新冠病毒經驗視頻分享會,與捷克、肯尼亞、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7個友好省州及友好合作伙伴的政府代表及醫學專家分享抗疫經驗,用實際行動踐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倡議,為國際合作抗疫奉獻山西力量。
戰“疫”尚未結束,大考還在繼續。
我們相信,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堅守,“生命至上”的熾熱情懷,就一定能夠奪取抗疫斗爭全面勝利,在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前進道路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本報記者楊彧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