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村,看上去不像一個村莊。灑水車在街道上歌唱,街心公園有音樂蕩漾,工廠區機器隆隆作響,大小車輛穿梭來往,村里還有文化廣場、劇院、醫院、展覽館、老年公寓……目光觸及之處,皆是現代化城市手筆。
幾十年來,河津市龍門村以黨建為統領,通過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組合拳,穩扎穩打,壯大集體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了村里產業興旺、村民生活富裕、村級治理有效,龍門人正在用勤勞和智慧演繹一個現實版魚躍龍門的新傳奇。
堅持黨建引領
集體經濟紅紅火火
龍門村位于黃河岸邊,明清時曾是重要渡口,一度商賈云集,店鋪林立。“靠著碼頭,龍門村曾經很是繁榮興盛。”龍門村黨委書記原貴生看著一幅民國初期古龍門的全景照片感嘆道。
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龍門村地位開始下降,村子也成了無資源、無地利的傳統農村。至今,原貴生仍清楚記得剛上任時村集體經濟衰敗沒有收入的窘迫日子。
北靠荒山南靠灘,西臨黃河沒有川。村里3800多口人,靠著年產2.5萬噸的焦爐和1179畝莊稼地何時才能富起來。
有經商經驗的原貴生開始謀劃引進企業,靠在村里發展建材等集體企業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原貴生還鼓勵村民按個人能力投錢到企業入股,每年享受分紅。
掌舵龍門20多年,原貴生帶著村民一路披荊斬棘,從單一粗放型企業,到如今的煤焦化、精細炭黑、發電、建材、鐵路發運、房地產、旅游七大支柱產業。除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聯戶經濟和個體經濟外,還新增加了混合經濟模式,從原來的“四輪驅動”轉為“多輪驅動”,2019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2.8億元,利潤2.15億元,村集體資產積累16億元,村民純收入突破3萬元。曾經一度靠河灘地討活法的龍門村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工業的嬗變,已發展成為生態優美、共同富裕的“全國文明村”。
龍門村每年投資項目多如何決策,“多輪驅動”繁瑣如何協調同步……這些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原貴生早給出了答案。
“黨組織建設好了,各種矛盾自然就能處理好。”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是掌舵人原貴生為龍門村這艘航船選的壓艙石。
“我們龍門村一直執行的就是‘四議兩公開’,清楚、明白、直觀,不僅杜絕了‘一言堂’現象,更減少了大事的決策失誤。”龍門村黨委副書記原娟珍一語道出了村里產業順風順水的真諦。
原來,在發展初期,原貴生就定了一條規矩: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干。“在龍門村做任何事,讓民知情是首要的環節,所有的黨務、村務、財務、廠務全部在電視上公開向村民交賬。”作為龍門村宣傳委員并負責“電視節目”拍攝的原建發頗有感觸。
做好民生文章
幸福生活甜甜蜜蜜
每個月的8日,都是龍門村60歲以上老年人的節日,到了這一天,大家便會三三兩兩相跟著去村委會領養老補助。在村委會門口,74歲的侯青葉捏著到手的500元錢,臉上盡是自豪的笑容:“養老醫療保險全部由集體繳,村民住院看病在國家城鄉居民醫保報銷的基礎上,剩余部分由村集體全部報銷,逢年過節還有福利,老年人的錢根本就花不完!”
龍門村有座得過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巨型拱門,跨度達80多米,上面鐫刻著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活了一輩子,侯青葉老人從未見過鯉魚躍龍門,但龍門村的“躍龍門”卻是親身感受。
在龍門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用村民的話講“這里簡直就是‘天堂’”。
龍門村分紅,由來已久。每年1月10日,是龍門村人最為開心的日子。這一天,龍門村會把年終人口分紅發放到村民手中。2019年村集體為村民年終人口分紅每人4100元,合計金額1600余萬元;自1996年以來,龍門村連續24年累計分紅達11299.1萬元,村民人均分紅3.25萬元,分紅數額從1996年的每人300元增長到2019年每人4100元。
“今年村里承諾,年終人口分紅會增至5100元嘞!”集團電力經理李佩峰雖不是龍門村人,卻也享受著和村里人一樣的待遇。“進了龍門村,就是龍門人。這里的人不欺生,只要你連續工作10年以上就是‘榮譽村民’,就能享受村民同等待遇,包括分房、分紅。”這是龍門村人丁興旺的又一法寶。
如今,走進村子,一個千米長、近百米寬的街心花園,綠樹、草坪、雕塑、樓臺、亭閣、噴泉、假山錯落有致。花園兩邊一線排開32棟美麗樓房,本村加上外來務工人員共1600多戶全部入住,實現水、電、暖、煤氣、熱水、寬帶、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八通”,龍門客棧、文化中心、展覽館、民俗館、黨建館、圖書館等一應俱全。
培育核心價值
群眾心里亮亮堂堂
集體有了錢,龍門村人在物質上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精神方面,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不但要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還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每個人都活得充實,活得有價值。”原貴生對龍門村小康的要求,有著更高的標準。
隨著龍門村的圖書館、警示教育館、民俗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紛紛落成,黃河景觀區和禹門口公園也修繕一新。“硬件”有了,“軟件”也得跟上,評文明戶、訂村規民約、開展講座,每逢春節、“三八”“五一”“五四”“重陽”等節日,村民都要自編自導組織文藝活動、開展各種競賽……隨之,龍門村的新風尚、新風氣、新理念正在不斷樹立。
“在龍門村,黨建不是一種形式、一句口號,而是緊緊與老百姓的生活相連。”原貴生說。
每天晨曦初露,村民還在夢中時,一支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義務清掃馬路的隊伍便會出現在龍門大街,他們以地為琴,揮舞掃帚,奏響悅耳音符。
“作為一名黨員,能為大家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是應該的。”侯青葉言語從來都是樸實無華,和侯青葉“并肩作戰”的還有65歲的宜金枝、74歲的衛青娥……被龍門村人親切地稱為“八朵金花”。
在“八朵金花”經年累月的影響下,龍門村的街正演變成為村民追求精神高境界的舞臺,他們當中有黨員,還有青年積極分子、老年協會成員、普通婦女,大家揮動著掃帚,掃走灰塵。
除了義務掃街,還有植樹造林、修剪樹木……村里處處流淌著這100多名義務勞動大軍辛勤的汗水。
圍繞民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民生,正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行動,使得“積極為公、文明和諧”的風氣在龍門村蔚然成風。
編后
傳說中,東海鯉魚逆流而上,奮起躍過龍門,化魚為龍,從平庸到顯耀。在神話和現實的交相輝映下,龍門人堅持黨建引領,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演繹出新版鯉魚跳龍門。今天的“龍門”二字愈發響亮,它已不僅僅是個村名,更是理想、是追求、是一種精神的象征。
本報記者周明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