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力推進特色農業扶貧,夯實脫貧根基。
統計顯示,全省58個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靠特色產業帶動脫貧127.69萬人,58個貧困縣均培育2項—3項脫貧主導產業,全省貧困村全部建立“五有”產業扶貧機制,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1563個、合作社43689個,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均掌握1-2項產業技能。
一業在手 脫貧有了“好靠山”
“現在趁冬閑,趕緊抓緊時間學習怎么能在網上更多‘圈粉’,把我們武鄉的好小米直播出去,讓大家都知道‘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1月20日,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村民魏寶玉跟記者說起自己的新年打算,還是離不開“小米”和“直播”兩個關鍵詞,小米這個產業讓他脫了貧,直播這項技能讓他致了富。
2017年,魏寶玉播種谷子的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首次直播后,點擊量超過60萬人次,一夜間“圈粉”23萬人。隨著魏寶玉的“田間地頭直播”影響力提升,他的小米銷售量也日益攀升,而且有不少是預訂。以前一年種地、秋天賣糧,現在邊種地邊賣糧,米還沒出手,錢就到手了。
為使產業扶貧做得更扎實、走得更遠,近年來我省制定出臺了《山西省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關于設立山西省扶貧周轉金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意見;組織編制了“十三五”山西省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58個貧困縣特色產業扶貧規劃和10個深度貧困縣農林主導產業培育規劃,形成了“1+58+10”的產業扶貧規劃體系,構建了“東藥西薯、南果北雜、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業鄉村游”的脫貧產業格局,支持貧困縣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34個(次)、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個、農業產業強鎮7個、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7個、封閉示范片37個。貧困縣發展產業扶貧基地10141個,58個貧困縣都培育了2個-3個特色主導產業。創建“五有”示范村129個,特色蔬菜等產業扶貧示范村268個。
“現在來參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的人絡繹不絕,各地客商爭著來我們這里下訂單。種黃花、賣黃花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1月23日,大同市云州區志海黃花專業合作社監事楊旗說起黃花產業深感驕傲。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對云州區黃花產業給予充分肯定,指示“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楊旗說,根本沒想到自己一個普通農民能夠見到習近平總書記。
科技傍身 產業有了“硬支撐”
“每次回家鄉看到村旁院后堆積的蘋果樹廢棄枝條,就一直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后來利用出國機會,找到了這項蘋果樹枝農業廢棄物循環加工項目。”山西潤年同創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科技人員謝職剛說起家鄉吉縣,總是充滿深情,對于果樹廢棄枝條,他也幫鄉親們找到了出路。
謝職剛所在公司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工有機肥,經過省農科院檢測,有效有機質高達60%以上,已在蘋果主產區推廣和應用。
過去,“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現在,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增收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樣的產業不同的管理就會有不一樣的收入。對于臨汾市浮山縣東張鄉堯頭村的村民來說,村里自從來了“智囊團”,蛻變就悄然開始。
1月24日,正在果園為村民講解桃樹修剪技術的駐村工作隊隊長吉東發說起村里的變化興奮不已:“春日里站在地頭看,滿眼都是粉嫩嫩的桃花;秋日里,樹枝上‘九九桃王’十里香,遠近客商都來‘搶貨’。”吉東發是臨汾市果桑站原站長、高級農藝師,他讓村民們依靠種植桃樹脫貧的信心更足了。村民祁永軍成立浮山縣堯盛桃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市場+合作社+貧困戶”的運行模式,帶領桃農“抱團”闖市場。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硬核”。近年來,我省在貧困縣建立產業發展技術專家組、聘請專家、選派科技特派員、選聘首席專家、成立有機旱作專家指導組、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精準落實科技支撐。累計培訓貧困村致富帶頭人2.53萬人、貧困人口150余萬人次,貧困戶都掌握了1項-2項現代實用技術。2020年我省在58個貧困縣開展農技推廣特聘計劃,陽高縣閆振國獲得了“最受歡迎的特聘農技員”稱號。
岢嵐縣是全省絨山羊優勢產區,牧坡草場廣,水土光照資源豐富。山西晉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3年內聯合貧困戶養羊9萬只,帶動人均增收2500元。通過協議帶動當地規模化精細化養殖,每年新增絨山羊5萬只,通過精細分割和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500元/只,實現羊產業上下游各個產業鏈、各個環節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目標。
從扎實研究果業技術到創新開發農村互聯網服務平臺,從打造“有身份證的水果”品牌到果品質量溯源體系在各大果區落地,從建設數千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水果示范園到自建數千畝現代果業基地……以楊良杰為首的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先進果業技術推廣和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形成了幫助農戶有效脫貧的“中農樂技術扶貧模式”。
群策群力 拔出窮根“謀振興”
臨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紅棗之鄉。如何讓優質紅棗、核桃等農特產品走出去?臨縣國洋農特亨電商園區通過多方考察與實地調研,建成了臨縣首個電商網購平臺——陽府井App。
從2017年1月15日上線運營以來,主推臨縣紅棗、棗芽茶、小米、核桃、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3年來先后銷售各類臨縣農特產品3600多噸,銷售額近2億元。來自石白頭鄉柳家山村75歲的脫貧戶柳有奎激動地說:“沒有陽府井電商,我家的紅棗就沒人要了,一年下來就白辛苦了。”為了表示感謝,老人給公司送來一幅“紅棗扶貧得民心,重金難買陽府情”的錦旗。
近年來,我省強化財政金融扶持,農業資金累計向貧困縣傾斜安排78億元,各縣(市、區)累計在農業扶貧方面投入財政資金72.82億元。2020年,我省下達貧困縣高素質農民培訓資金6894.55萬元,安排貧困縣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任務16239人,安排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農民培訓任務31497人。
線上線下、省內省外齊發力,區域公用品牌、山西功能農產品品牌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有力支撐。我省依托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樂村淘等企業開展“山西品牌網上行”等活動260余場,舉辦山西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讓農民增產增收。
經營主體帶領著鄉親們走出了堅實的脫貧之路。多年來,我省貧困縣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75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4個。繁峙縣農民企業家劉六六,以“現代化養殖基地”為產業鏈支點,憑借“現代化、產業化、信息化”等創新產業模式,全面實現“肉牛養殖+中藥材養殖+研發”的全產業鏈循環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讓當地更多鄉親們脫貧增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我省在1市10縣(區)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試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組織隰縣、沁源縣等4個貧困縣開展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銜接調研。以“有機農業+生態旅游+村莊改造”為發展模式的靈丘縣下車河村,成功走出了一條“升級版”的產業脫貧路子,有效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產業強村的華麗蛻變。
今年,面對新情況新任務,我省將繼續精準把握“特”“優”稟賦特點,依托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五大平臺”建設,推進摘帽縣“一縣一業”,大幅提升主導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