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橋北街保晉巷,兩排磚木結構的瓦房正在修繕。這兩排看起來并不起眼的老房子,是陽泉市委市政府舊址。1947年5月4日設立的陽泉市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同期】
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劉玉林
1947年4月初,晉察冀軍區部隊發動正太戰役,陽泉、平定就是在正太戰役中解放的。5月4日,中共冀晉區黨委、行署把陽泉(集)鎮及附近3個村從平定縣劃出,設立了陽泉市,由智生元任第一任市委書記兼市長。
我們黨為什么選擇在陽泉設立人民城市呢?首先,陽泉的交通便捷,1906年正太鐵路通車,從陽泉穿境而過,設立了車站。第二,資源豐富,陽泉有豐富的煤、鐵、(硫)磺,是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制造彈藥的重要資源,也可以供應軍需民用。第三,陽泉有悠久的革命傳統,也是百團大戰的主戰場之一。
【解說】
陽泉建市后,在發展生產、恢復工商業、安定群眾生活、管理城市、穩定物價等方面都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建市之初就來到陽泉的劉芝田,今年已經90歲。說起陽泉市初建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同期】
退休老干部 劉芝田
當時陽泉市很小,市政建設很簡陋,沒有柏油路,也沒有水泥路,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
我是1948年8月份來的陽泉,1949年1月份分配的工作,分配到陽泉市總工會當了一名文書,刻蠟板印文件。當時沒有印刷廠,出報紙的時候,每次把稿子準備好,背上去石家莊印,印好以后再背回來。
當時實行的是供給制,沒有工資,冬天發棉衣、夏天發單衣,每月有六斤米的零用費。下鄉是自己背著鋪蓋走。當時的生活比較艱苦,每天是小米飯,一周能吃一頓饅頭,就是改善生活了。到1952年改成了薪金制,掙上了工資。
【解說】
為了做實、擦亮、叫響“中共創建第一城”的紅色品牌,陽泉市正在對“陽泉市委市政府舊址”這一見證了建市歷史的建筑進行修復。對于舊址的修復,77歲的老黨員、鐵路退休職工杜逢泉十分認可。
【同期】
鐵路退休職工 杜逢泉
陽泉市委市政府、(城區)區委區政府給咱們陽泉人民辦了好事,把這個舊址修復了。這個工程爭取5月份完工,7月份開放。要讓后代都知道陽泉市委市政府是怎么走出來的,那么艱苦的歲月,怎么帶領陽泉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建成現在這樣的陽泉。
陽泉建設一天比一天好,可以說日新月異。現在如果外地有人(朋友)說,“你是老陽泉人了,帶我去看看吧”,我找不見了,變化太大了。前兩天,我到礦區、郊區轉了轉,過去的山上都蓋起樓房了。
【解說】
杜逢泉一家四代都是鐵路人。在杜逢泉記憶里,鐵路和煤占了很大一部分。
【同期】
鐵路退休職工 杜逢泉
小時候沒事就去看火車,那時候是小火車,拉二三十個車皮,是蒸汽機車,主要是拉煤。到我上班那會兒,陽泉往出運煤,基本上十到十五分鐘就有一趟火車往東邊運煤。
【解說】
豐富的煤炭資源為陽泉市帶來過快速發展,也留下了不容回避的轉型陣痛。
如今,“中共創建第一城”陽泉市,這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已站在了一個新起點,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大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集群,以全產業鏈思維打造“七大產業板塊”,向著“傾力打造晉東區域中心城”的目標,奮力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
策劃:劉云伶
監制:王俊玲
拍攝:吳銀冰 續敏
剪輯:吳銀冰
新華網山西頻道 陽泉市新聞中心 陽泉廣播電視臺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