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全國各地媒體記者來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學習。百年時光隧道中,山西人民奮斗的足跡,匯集為厚重的紅色歷史。3400延米展線上,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奇跡,讓“山西元素”熠熠生輝。圖為展覽中“山西元素”的呈現。記者孫榮祥攝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中,各個時期都烙下了山西的‘紅色’,看到展覽中家鄉山西元素的呈現,內心自豪感油然而生,這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實物,都是濃縮的歷史,都是精神的傳承。”6月25日,全國各地媒體記者來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學習,在黃崖洞保衛戰殉國烈士紀念塔圖片前,廣西日報記者魏恒感慨良多。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盛大開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正式開展。珍貴的文物實物、翔實的檔案資料、生動的圖片視頻、逼真的復原景觀……走進總面積1.68萬平方米的展廳,如同走進時光隧道,2600多幅照片圖片、3500件套文物實物,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出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
展覽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按照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分為四個部分。在“建立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和“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兩部分中,不同歷史時期都出現了山西聲音、山西身影和山西故事:全國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犧牲在山西的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將軍,平型關戰斗中繳獲的日軍步兵炮,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臂章,“武鄉縣抗日民主政府印”木質印章,閻錫山部隊殺害劉胡蘭烈士使用的鍘刀,以及昔陽大寨生產大隊使用過的鐵鍬等。參觀展覽中,大家不時駐足凝視,交流體會,用文字記錄激蕩百年的風云歲月,用鏡頭捕捉波瀾壯闊的滄桑巨變。
平型關,一座英雄的關。1937年,正當民族危急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于關下設伏,并取得抗戰以來首次大捷,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鼓舞了全國人民必勝的信念。
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展覽方式,將平型關大捷復原場景生動地呈現在參觀者面前。滄桑斑駁的城垣磚瓦,炮聲隆隆的戰斗場面,熱血灑染的槍械彈藥,讓參觀者再次置身于那個烽火硝煙的年代。
進抵平型關的八路軍115師照片,《平型關戰斗詳報》,平型關戰斗中繳獲的日軍手槍、軍刀、鋼盔……為了體現黨史展覽的主題主線,主辦方在選擇展品時,以珍貴、獨特、鎮得住、壓艙石為原則,將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集中呈現。“山西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太行千里,處處雄關險隘,凝鑄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見證了中華兒女團結御侮的不屈歷史。”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洪亞飛說。
8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在陽泉的獅腦山主峰上,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陣陣爆炸聲驚天動地,永載史冊的百團大戰由此打響。在百團大戰展示單元,一組珍貴的照片映入眼簾,八路軍破壞敵交通要道正太路、獅腦山戰斗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進攻榆社戰斗中犧牲的八路軍戰士……一張張珍貴的照片,生動再現了百團大戰的戰斗場景。“充分依靠民眾的磅礴力量,做到兵民一心,這是百團大戰勝利的根本。”現場講解員說。
“現在的陽泉大不一樣了!”在北京工作的山西籍記者閆晶晶曾到陽泉旅游,她說,如今獅腦山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娘子關景區山清水秀,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的游人絡繹不絕,整座山城早已舊貌換新顏。“這里見證了槍林彈雨中黨和人民的團結一心,記錄著黨和人民的心心相印,學習歷史就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奮進新時代,走好新征程。”閆晶晶說。
江西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趙耀在一幅1964年山西省昔陽縣委員會、昔陽縣人民委員會頒發給大寨生產大隊的獎狀前站了許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服輸的大寨人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趙耀告訴記者,大寨這個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能成為全國的典型,不是因為生活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有堅定的信念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山西這塊紅色土地孕育出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其共同內核都是艱苦奮斗,我們要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永葆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續寫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史詩。”
百年時光隧道中,山西人民奮斗的足跡,匯集為厚重的紅色歷史。3400延米展線上,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奇跡,讓“山西元素”熠熠生輝。參觀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這座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里,回望波瀾史詩,感悟百年初心,在銘記歷史中,鑒往知來,繼往開來。
本報北京電
本報記者楊文俊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