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黃花,入秋之后退卻了在田野里的燦爛,開始了天南海北的跋涉。當它出現在你面前時,或許快遞小哥會說,“您的大同黃花到了”;或許飯店點餐的服務員會說,“我這里有新鮮的大同黃花您可以嘗嘗”;或許在超市的展柜里你會發現多個品種的大同黃花;或許你見到的大同黃花,已經成為一種飲料、一種功能性保健酒、一種女士喜歡的化妝品、一種口感獨特的點心……今年以來,大同黃花已經被開發成100多種產品,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8.4億元,特別是在該市的云州區,“小黃花”逐漸變成“大產業”。
種植戶和采摘工最好的一年
初秋的云州大地,成了一片金黃色的晾曬場,一簇簇鮮嫩的黃花扎著堆、抱著團,完成著從農作物到致富“金針”的“使命蛻變”。
8月20日8時許,大同市云州區西坪鎮下榆澗村東的共享冷庫前,村民文淑華送來了今年最后一茬黃花。“今年的黃花就收完了,還沒盡興呢。”47歲的文淑華26年前從四川嫁到云州,如今能說一口地道云州話。面對記者的采訪,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今年是最好的一年!”
文淑華家里種著9畝黃花,今年全部進入了盛產期。進入采摘季后,她每天一早就進地里摘花,然后再把摘好的黃花送到村里的收購點賣掉。現在,黃花產業越做越大,分工也越來越細,種植戶只管種黃花、摘黃花,摘回來的鮮菜直接賣給村里設立的加工點,完全沒有后顧之憂。“今年鮮菜的收購價最高的時候能到2.8元,比去年高1元還多。”文淑華說,她最多的一天賣了將近5000元的黃花,今年大概能收入7萬元。
近些年,靠著種植黃花,文淑華供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還在城里買了房,家里的生活步入了小康。“大同真是個好地方,我越來越喜歡這里,還把老家的外甥女介紹到這邊找了對象。”文淑華快人快語,爽朗的笑聲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臨別,她還邀請記者去她家里喝茶,“看看云州農民的新生活。”
“今年是最好的一年!”8月21日,記者將電話打給黃花采摘工孔曉霞時,又聽到了同樣的話。她已身在山東菏澤老家:“我們的任務圓滿結束,已經滿載而歸了。”
黃花采摘是勞動密集型工作,進入采摘旺季需要大量采摘工。近年來,為幫助農戶及合作社解決采摘難題,每年到采摘季,云州區提前通過網絡、微信、上門招工等多種形式幫助種植大戶聯系采摘工,每年都有河南、山東、陜西以及周邊縣區的幾千名采摘工進駐云州區。孔曉霞去年跟同鄉們來到云州區采摘黃花收益可觀,今年“重操舊業”,再次來到云州。
“白露蒼蒼草上霜,云州黃花遍地香。金針燦燦映笑容,小康路上頌黨恩。”孔曉霞說,這是去年一位來自河北的采摘女工友在黃花地里寫下的一首小詩,讓她記憶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州視察時,囑咐大家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如今我們見證了黃花成為當地百姓‘致富花’的過程,同時也跟著受了益。”
孔曉霞介紹,她們在云州采摘黃花除了有生活和勞動保障,收入也有保證,每天120元保底,摘的黃花按斤收,摘得多就掙得多,“大家你追我趕,累并快樂著”。孔曉霞說:“明年我還去云州摘黃花,今年比往年好,明年一定要比今年好。”
收購大戶最好的一年
“今年是最好的一年!”這幾天,位于云州區唐家堡的大同花傾城田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里車水馬龍,負責人楊旗忙得不亦樂乎。“今年我們針對農戶收購的鮮菜就有140多萬斤,這個數字比往年有大幅提高。”楊旗介紹,今年黃花行情不錯,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來自上海、廣州、福建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訂貨,干黃花每公斤最高時能賣到44元至46元,比去年高14元左右。
從6月開始,楊旗就提前做好了黃花采摘加工準備工作,改造整合晾曬場地,完善配套黃花晾曬大棚及冷庫等設施,并配備好加工人員。自采摘開始以來,平均每天收購都在1.5萬公斤以上,最多時達4萬多公斤。“鮮黃花經過深加工后,就可以按訂單如期給客戶發貨了。”楊旗說,“黃花豐產了,還要賣得出去,這才是真正的豐產又豐收。”
在公司的黃花醬加工車間,“全副武裝”的工人們正在流水生產線上忙碌著。隨著黃花產業規模化發展,楊旗將更大的關注度投入到黃花深加工領域。他算過一筆賬,把黃花加工成黃花醬后,如果每50克多賣0.5元,那么折算到一畝黃花的效益就能增加1500元。“深加工環節越發達,黃花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就越強。如果我們能把黃花醬賣到每個村的小賣鋪、每個社區的小菜鋪去,那樣不管黃花市場波動多大,我們都不會面臨太大的風險。”
過去由于缺乏技術和設備,黃花醬需要在外地代加工,到了市場上一瓶要賣到十幾元。如今,公司自己研制了配方、購進了設備、辦下了證照,產品成本大幅下降,不僅如此,楊旗還準備搞直播帶貨,將黃花醬以第一手價格推向消費者。
說起直播帶貨,楊旗已經見過了“大世面”,他曾亮相電影頻道“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首場帶貨直播活動,和黃曉明、李佳琦等搭檔為大同黃花直播帶貨。“目前每天生產2000瓶,可以全部進入市場,到了年底,保守估計推到市場20萬瓶。”
在通往云州區有機黃花種植基地的路上,一塊亮閃閃的“下榆澗村黨支部服務群眾黃花鮮菜收購點”的牌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收購點的負責人叫胡亮,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收購了65萬余公斤鮮菜,加工出10萬公斤干菜。胡亮介紹,村里蓋了共享冷庫,一到天陰下雨,就把黃花放進共享冷庫,到天晴再拿出來晾曬,黃花“鮮轉干”得到最大的保障,保證了質量、拉升了價格、占領了市場。
“明年一定會更好。”胡亮說,之前是開著面包車跑市場,后來換了廂式貨車,照這樣發展下去,需要大卡車上陣了。
黃花產業發展最好的一年
“今年是最好的一年!”8月23日,云州區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一鑫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全區黃花采摘和干菜加工已經結束,黃花產業總產值達到13.42億元,比2020年增長20%。”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數字。
從無人種,到搶著種,再到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多年來,大同市、云州區為了農民的這朵“致富花”下了十足的功夫。
特別是今年,云州區委專門成立了服務黃花豐收指揮部,下設采摘、加工、銷售、宣傳、綜合保障和監督六個工作組,由區級領導分頭掛帥、各司其職,并建立周例會制度,及時研判分析、安排部署,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張一鑫介紹,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的困難和需求,通過與銀行協調貸款,解決資金需求5000萬元,協調5家保險公司為農民和合作社承保自然災害險93903.29畝、價格險71634.39畝;針對采摘用工環節,政府出面與省內外13家勞務機構對接,解決今年全區黃花采摘用工1.3萬人;實行黃花鮮菜和干菜的保護價收購。這些舉措,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
除此之外,區委區政府今年還進一步加大了對黃花產業的政策支持和補貼力度,對2019年、2020年新栽黃花、黃花加工龍頭企業、黃花標準化加工車間、晾曬大棚、烘干機、專用旋耕機、太陽能冷庫等實施政府補貼。
為確保黃花菜的加工品質,區政府組織開展了兩期殺青工技術培訓,培訓120多人,兩期干制黃花菜加工規程培訓,培訓300人,同時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
有了越來越高的市場接受度,再加上政策的全力支持,云州黃花迎來最好的一年。
本報記者趙志成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