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永樂宮緊鄰黃河,擁有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10月15日,“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成員走進永樂宮。站在壁畫前,仿佛穿越千年,感受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氣象。而歷時10年的永樂宮搬遷成就了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一大奇跡,更體現了黃河邊上勞動人民的智慧。
永樂宮坐落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縣,北依條山,南鄰黃河,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出生在這里。元朝全真教發展到鼎盛時期,為紀念新道學祖師呂洞賓,在他的家鄉建起這座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創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間,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同北京白云觀、陜西戶縣重陽宮并稱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 永樂宮原建在芮城縣西南20公里的永樂鎮,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被規劃在淹沒區內,從1957年至1966年,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縣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這項搬遷工程同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廟”的移筑,并稱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遷的兩大奇跡。文物異地搬遷保護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保護類型,是極少采取的一種保護方式。永樂宮遷建工程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創舉,開創了我國文物史上大體量建筑和大面積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遷移后的永樂宮,不僅是藝術瑰寶的殿堂,更承載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工程建設者、文物保護者和所有參與建設的勞動人民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回首60多年前的永樂宮遷建工程,留下的不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國寶文物,在遷建工程所呈現出來的“黃河文化”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跋乱徊?,要加大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進一步把預防性保護做到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中;要注重文物的本體保護向文物的周邊環境保護轉變,保護好文物的原生態環境。”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如是說。 (記者周昱麗 張琳潔)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