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
近日出臺的《山西省“十四五”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我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戰略規劃。《規劃》錨定“為山西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一根本目標,堅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聚焦“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技能富民戰略、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五大領域,設定了23項主要指標,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省人力資源開發和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兩類四型”推動全省高校分類發展,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撐
《規劃》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服務山西轉型發展,服務產業結構,布局調整人才需求。
“制定《規劃》時,我們堅守了三條原則:緊扣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省教育廳副廳長李金碧表示,“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本增值賦能的主陣地,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在制定發展指標時,是以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為重點,統籌推進資質教育和學歷教育,以此來加快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隊伍建設,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動力源泉,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具有戰略性地位。《規劃》提出了完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體系,對此,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規劃專家霍小霞博士表示:“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對于高校特色發展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國家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框架和山西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現狀,我們構建了‘兩類四型’發展體系,‘兩類’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四型’指研究型高校、研究應用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技術技能型高校。”
李金碧介紹說:“根據‘兩類四型’說,我們在制定《規劃》時,把全省高校分類定位、對號入座,提出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和中北大學爭先進位,率先發展,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打造山西高校發展的‘領頭雁’‘旗艦店’。第二個層次,是支持其他具有博士學位授權高校,強化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建設成為在產業、行業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大學,即研究應用型大學。第三個層次,是其余的本科高校,也叫應用型高校,要求貼近產業、行業發展,以培養留得下、用得上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成為服務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生力軍。高等職業院校是第四型,按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對接行業、企業和工作崗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類教育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力量。”
“作為率先發展高校,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扛起改革發展、示范引領的重任。”山西大學副校長馬杰表示,“最近,學校與北京大學共建了山西碳基薄膜電子研究院,同時立項建設了基于量子光源的地基引力波大科學裝置,新建了云岡學研究院、山西省黃河實驗室等,通過這些大平臺,學校正努力成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的重要‘方面軍’,也為山西省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通過給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助力他們成才,為我省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和高層次人才供給基礎。”
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山西提出定根在地方、定位在應用、定標在高水平,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如何避免同質化?李金碧表示:“我們圍繞‘一校一面’特色發展提出了3個轉變:一是要堅定不移地向地方轉變。通過服務地方、立足地方來破解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的短缺問題。二是要實現由以量謀大向以質圖強轉變,重點是要加強內涵建設特別是專業內涵建設,提升優質高等資源供給量。三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大而全’向‘小而特’轉變,把低質、錯位、過剩的專業停招或直接撤銷,使各個高校在‘一校一面’特色發展上有所突破。”
“在破解同質化的過程中,除了學校內部相關聯學科之間的合作,還鼓勵高校勇敢打破邊界,同其他院校即通過校際合作進行專業集群建設,打造山西專業集群化高地。”霍小霞說。
在全國率先進行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全力破解產教“兩張皮”問題,對接服務轉型發展更加精準
山西在全國率先啟動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工作,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共撤銷停招本科專業277個,撤銷陳舊專業方向100個,新增設并安排招生專業187個、專業方向14個。在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帶動下,全省高校專業增設不再盲目“追熱”“追全”,而是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力破解產教“兩張皮”問題。據悉,經過專業優化調整,全省本科高校與我省轉型發展蹚新路密切相關的新興應用專業766個,占比61.77%,提升了10.2個百分點,對接服務轉型發展更加精準。
太原理工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就是該校2020年新獲批開設的專業。“學校給學生們配備了相關導師,一個導師帶3至5個學生,通過在課堂上的培養,以及在特種機器人工作室的實訓培養,打通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到應用的環節,為山西省乃至全國機器人相關技術的發展培養后備力量。”該校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研究院副院長王濤介紹說。
中北大學去年剛成立的半導體學院今年迎來了首批新生,該學院對接產業需求,下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為更好地培養相關領域專門人才,中北大學還建成了電子測試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教學平臺,并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在半導體產業、集成電路方向共同發力,積極籌建集成電路一級學科。
高校教育培養人才需要一個周期,如何緊緊抓住每個戰略機遇期,讓培養出來的人才保值甚至增值?“讓人才保值甚至是增值,根本上還是要加強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李金碧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定期發布專業增設指南,引導鼓勵高校增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相關的專業,填補空白的專業;二是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堅守三條紅線即‘錯位的專業、低質的專業、過剩的專業’,堅決撤停;三是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專業升級換代,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把專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要實現培養的人才保值增值,高校發展的布局應該是超前的。超前布局,要有國際視野、山西情懷。高校一定要大膽‘走出去’‘請進來’,同國內外的高水平大學,同省政府及其他兄弟省市地方政府進行合作,來提升人才培養能力。”霍小霞說。
培養一大批“三晉工匠”后備人才,打通人才培養通道,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規劃》提出,實現職業教育全面振興,實施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分別建設10所和60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中職院校,遴選認定200門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著力培養一大批“三晉工匠”后備人才。
今年3月,由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整合成立的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正式揭牌。這是山西第一所省屬公辦本科職業大學,也是全國第一批通過獨立學院與高職院校合并組建的新型本科層次高校之一。如何培養高技能人才,真正讓此類職業大學成為鍛造大國工匠的搖籃?李金碧強調:“一是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發展路徑,讓大學和市場、產業緊密結合起來;二是要建立崗、課、賽、證‘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要想成為鍛造大國工匠的搖籃,核心還是要圍繞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中職—高職—職業本科高校—應用型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這個人才成長通道必須打通,否則就會存在人才培養的‘天花板’效應。”霍小霞說。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教育改革是關鍵一步,“十四五”時期,山西將緊扣“質量”和“需求”兩個關鍵詞,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創新技術和智力支持。
本欄目內容源自山西衛視“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透視”
本報記者李林霞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