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羊舍,一組組光伏;一個個日光節能溫室,一間間扶貧車間……雁門關外,桑干河畔,朔州市打造農牧融合發展高地,建設“北肉”平臺生產區、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培育“乳業、肉業、糧油、蔬果”四大全產業鏈,發展壯大肉羊、奶源等六大優質生產基地,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兜牢底線 群眾生活得到保障
“我是股骨頭壞死,妻子去世早,去年兒子考上了山西醫科大學,女兒上了職業高中,村里給我辦了低保,還給我發放了資產收益分配5400元,每年還有1.2萬元的收入,我的日子過得美著哩。”2月25日,右玉縣康平村村民劉明發告訴記者。
朔州市鞏固脫貧成果,兜牢民生底線,健全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和保障機制,嚴格推行“黨委政府全面負責、專項小組專門負責、鄉村振興部門具體負責、駐村隊伍人人負責、鄉村兩級守土負責”的機制。對脫貧戶常態化動態監測,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戶”密切關注,持續跟蹤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狀態,常態監測不留死角、動態幫扶不留空檔,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對脫貧戶除給予發放最低保障金、安置部分脫貧戶在鄉村公益崗位就業兜底保障外,還利用建起的光伏電站、扶貧車間、日光節能溫室等產業項目,多渠道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讓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屋頂上都安裝了光伏,我們靠著這些‘致富板’,鼓起了錢袋子?!庇矣窨h威遠鎮牛家堡村村委會主任田茂森笑著告訴記者。牛家堡村有21戶44人,原來有9戶18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村集體投資29萬元安裝了32.5千瓦光伏,并引導村民家家戶戶都安裝了光伏。2021年,村里給脫貧戶發放低保金與村集體收益分配后,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380元。
全市還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就地辦起扶貧車間,多渠道促進返鄉在鄉脫貧勞動力就業。寺兒溝村地處應縣深山白馬石鄉,該村因地制宜,2020年投資53萬元建起了黃芪加工廠,年生產加工黃芪30萬斤,安置了50余名村民就業,成了脫貧戶增收的主要渠道。至2021年底,全市扶貧車間共31家,就業人數3225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就業489人,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穩崗就業 技能在手致富不愁
“我家4口人,兒子和女兒都在上學,妻子袁建花在東進陶瓷公司當修坯工,我是公司的車間主任,每月我與妻子能收入1.2萬元?!痹趹h天美陶瓷公司,段國義高興地告訴記者。
技能是群眾致富的法寶。為穩崗就業,多措增收,去年朔州市開展了就業培訓服務,加大培訓力度,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因人施策制訂培訓計劃,培訓了林木管護、技術護理、幼兒護理、面塑制作、手工編織、家政服務等社會緊缺專業和工種,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該市還通過就業培訓,精心打造勞務品牌,打造了“朔州保育員”“朔州林業工人”“朔州陶瓷技師”等勞務品牌,培訓脫貧勞動力、農民工48714人,使脫貧勞動力和農民工人人持證,靠技能發家致富。全市還對脫貧戶優先安置就業,許多脫貧技能人員在不同崗位上崗就業。2021年天然林保護、國家公益林管理、未成林管護項目,全市的脫貧縣聘用了1640名護林員,為了讓脫貧戶有穩定的崗位、穩定的收入,光脫貧戶、邊緣易致貧人員就聘用了1109名,占比達68%。
“我原來在村里種地,每年有吃的沒花的,與妻子經過技術培訓后,到了正東陶瓷公司打工,現在在城里已經買上了樓房?!睉h正東陶瓷公司工人海潮浪告訴記者。應縣有陶瓷企業21家32條生產線,有1.5萬名脫貧戶在離家不遠的陶瓷企業打工,他們都經過“陶瓷技師”技術培訓后才上崗就業,脫貧戶在家門口就掙到了錢。
不少脫貧戶還學到技術離開家鄉外出務工。全市發展勞務輸出,將持職業技能證的技能人員輸送出省、出國,讓他們憑著“技能”吃飯。去年4月份,21名脫貧務工人員經過愛心職業培訓學校為期3個月的技能培訓、語言培訓后,被輸送到了日本工作,脫貧戶掙錢掙到了國外,發起了“洋財”。2021年全市實現了省外勞務輸出3062人,完成全年目標人數的107%。全市脫貧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17479人。
產業帶動 多業并舉強農富民
“看看,這些牛都吃得膘肥體壯,養得多好?!痹谄紧攨^牧源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牛效軍高興地告訴記者。記者看到,300頭西門塔爾母牛正在牛棚吃草。該公司投資9000萬元,種植牧草5萬畝,集飼草種植、加工、收購、銷售為一體,年加工草產品10萬噸。“公司現有脫貧戶708戶1778人入股和就業,帶動了脫貧戶穩定增收?!迸Pк娬f。
平魯區首辰農牧、山里紅農牧合作社引種湖羊養殖,向陽堡、榆嶺、高石莊等鄉養殖豬、牛、羊,全區大產業帶動,脫貧戶參與,養殖產業遍地開花,呈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圖景。
不只平魯區,懷仁市、右玉縣和山陰縣也加快畜牧業、農副業發展。2021年,懷仁市全市羔羊養殖棚圈面積達到了131.8萬平方米,養殖專業合作社有425家,年飼養肉羊420多萬只,年產羊肉6萬噸,羊產業加工企業22家,年屠宰加工能力達600萬只,全市從事羊產業的農民達5萬人,被譽為“中國養羊第一縣”。
朔州市堅持“特”“優”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家庭手工業,培育生態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和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全力打造農牧融合發展高地,建設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北肉”平臺生產區、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培育“百億元乳業、百億元肉業、五十億元糧油、五十億元蔬果”四大全產業鏈,壯大“肉羊、玉米、奶源、牧草、雜糧、蔬果”六大優質生產基地,積極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多業并舉強農富農。2021年,全市引進湖羊能繁母羊2萬只。新擴建日光溫室2050畝,新建鋼架大棚7000畝,改造老舊日光溫室700畝。建成光伏扶貧電站29座,總規模79284千瓦,總投資5.8762億元,收益惠及200個脫貧村7729戶脫貧戶。發展鄉村旅游點63個,建設農家樂49家、鄉村文化室(館)45個,開發采摘賞花、民俗體驗、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線路23條。全市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勢頭強勁,農民正大步奔向幸福生活。
記者 馬占富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