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的重要性,對種糧大戶提出了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為我省“三農”戰線廣大干部群眾更深刻領會“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思想動力和行動指南,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干勁,將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上,為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貢獻力量。
政策給力 種糧積極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6月27日,我省夏糧收獲全面結束,814.7萬畝小麥顆粒歸倉,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王圓榮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的回信,既給我們指明了工作方向,更進一步激勵我們要時刻把糧食安全抓在手上。”他表示,農業農村部門要繼續發揚今年科技壯苗勇奪冬小麥豐收的經驗和做法,全面落實種糧農民一次性農資補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助等各項糧食生產支持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扶持農民多種糧;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高性能農機、高標準農田、持證高素質農民相結合,推進糧食生產托管,提升糧食生產現代化、規模化水平;落實玉米、馬鈴薯種植險,探索開展大豆種植險,降低生產風險,保障農民種主糧;深化“三隊”包聯服務,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幫助農民種好糧,確保全年糧食豐收,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今年我省小麥屢破高產紀錄,離不開糧食政策的利好加持,離不開全省上下的齊心協力。翼城縣唐興鎮東關村“耕播優化水肥精量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田,實打實收畝產達855.13公斤,創山西省小麥最高單產紀錄。翼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辛樹盛告訴記者,翼城縣委縣政府因為去年最強秋汛拿出1300萬元保障小麥播種面積,通過托管搶收搶種,播種每畝小麥農戶享受補貼50元;今年縣里再次拿出1000萬元開展三次集中噴肥,通過托管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縣19個服務主體,投入55架無人機,集中配肥、統一調度,確保小麥的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這三個關鍵環節穩中有升,畝均增收80公斤到100公斤,全縣小麥收獲后水澆地平均畝產550公斤,旱地平均畝產350公斤。調查顯示,雖然去年遇災,但是通過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農業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老百姓耕地實現高產,而且今年的小麥價格每斤在1.5元以上,老百姓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夾馬口引黃小樊灌區,永濟市栲栳鎮田村種糧大戶王林今年種植的840畝小麥喜獲豐收,每畝小麥平均收成在1100斤,每斤小麥價格1.53元,今年小麥收入140多萬元。“這些年,黨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糧食直補,種子、機械化、水價等各種惠農補貼,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說句實在話,現在我們種地越種越有勁,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王林充滿信心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專門強調要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這就給我們這些種糧大戶吃了一個定心丸,不僅要搞好糧食種植,而且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積極采用現代化農業技術、設備等,帶動群眾搞一場農業技術革命,真正增強種糧信心和底氣,激發農業生產內生動力,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科技支撐 糧食豐收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集中體現在對耕地、種子、農業生產技術、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保護、創新和發展等方面,既要夯實基礎,又要深挖潛力。”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回信的消息傳到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引起了廣大教育科技人員的熱議。社會服務部部長王宏偉說,在今年“夏收、夏種、夏管”工作的關鍵時期,學校相關單位主動與小麥各產區對接,發揮科研人員的專業優勢,全力以赴搶抓農時搞好夏種,做好抗旱節水搶墑播種、復播作物技術指導,多措并舉進行科技壯苗,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意見、病蟲草害提前預防等生產技術支撐工作,指導農民做好夏收工作,有效促進了小麥增產、農民增收,為今年的夏糧豐收提供了科技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的回信讓我信心倍增。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認為農業發展潛力很大,尤其在機械化種植、多元發展等方面。”王不看是土生土長的沁水縣嘉峰鎮張山村農民,2018年他開始種植玉米,目前共有246畝土地和6臺農業機械,去年糧食產量達到16萬公斤。“嘉峰鎮的農技人員經常來我家田里,在玉米品種選擇、機械精量播種、玉米寬窄行種植、抗旱探墑溝播種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方面對我們進行技術指導,今年的產量肯定差不了。下一步,我計劃流轉更多土地,與周邊的其他種糧戶抱團合作,合力發展現代化種養業。”
今年的麥收時節,我省在芮城縣和洪洞縣舉行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看誰割得好、損失少”。陳世朋是芮城賽場的一名參賽農機手,他說,“現在我們機收小麥都要盡量減少損失,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我們的比賽就是測評機收效率、留茬高度和麥粒損失率。通過提高機收操作水平,降低機收損失率,全力保障夏糧顆粒歸倉。如果每畝小麥收獲時少損失10斤,我們運城400多萬畝冬小麥就能挽回超過4000萬斤糧食,為我省糧食生產作出貢獻。”
豐衣足食 生活幸福
“有了國家政策、科學技術各個方面的扶持,今年的夏糧又是豐收年,我們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的回信,澤州縣金園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張蘇清心情激動。近年來,澤州縣的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它們成了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的領路者。張蘇清驕傲地說,“我們合作社是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去年承擔了7000畝的托管任務。為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我們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種植了黑小麥。黑小麥屬優質專用型小麥,其營養價值不僅比普通小麥高,每畝還比普通小麥增收150元。請總書記放心,我一定帶領大家多種糧、種好糧。”
去年,受連陰雨天氣影響,萬榮縣榮河鎮西師村農民荊向陽家的小麥種植受到了影響,在村黨支部和萬榮縣孝斌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縣里、鎮里的農業技術員到田間地頭指導他們復播、搶收,今年,他家的100多畝小麥實現了大豐收,平均畝產550公斤。“作為一個農民,種好糧、過上好日子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荊向陽說,看到總書記給種糧大戶的回信后,備受鼓舞,也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希望能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再提升小麥種植、管理、收獲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自己繼續在其他農業產業上挖掘潛力,讓全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我心里很溫暖。以前從種到收都需要很多人力,費勁多,效率還不高。現在在農機補貼的支持下,我們大量使用現代化農機,玉米開始規模化種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好政策,讓我們農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錢袋子也越來越鼓,生活更有奔頭了。”安澤縣和川鎮羅云村村民劉兆祥一臉幸福地說,“前兩天把去年的20萬公斤玉米賣了50多萬元。這幾天,310畝的玉米長勢更好,今年肯定又是個豐收年!秋收后,打算進城買套樓房。如今,政策越來越好,我更得多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規模化種植,鼓勵、帶動更多農戶利用我們村的地域優勢多種糧、種好糧,發展我們的農業特色產業。”
本報記者王秀娟 李全宏 張麗媛 范珍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