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章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戰略部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會面臨各種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按照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提出的要求,在維護安全穩定上體現更大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數據顯示,我國人民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平安,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山西作為平安中國的一域,近年來推動平安山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連續九年被評為平安中國建設(綜治工作)先進省份,創造了全省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良好局面。
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尤為凸顯,必須加快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山西毗鄰京畿,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當好首都“護城河”、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銅墻鐵壁,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加強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要以“五安聯創”為抓手,健全國家安全、法治、政策和風險監測預警等體系,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堅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山西作為能源大省,要堅決扛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責任,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更多山西力量。
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毫不放松抓好全省煤礦、食品藥品、生物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和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目前,全省117個縣(市、區)已全部推開“全科網格”建設,四級綜治中心建設正在步入規范化軌道。但仍需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努力將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要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既是民生所盼,亦是發展之基。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作為頭等大事,持續提升平安山西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貢獻山西力量。
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