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侯琎報道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古建筑是否就是一曲曼妙的古典樂呢?5月1日,由山西博物院主辦的“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正式與觀眾見面。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們在新時代語境下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共同解讀山西古建筑文化,奏響了一場古與今的藝術交響。
眾所周知,山西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古建筑資源,這些矗立在三晉大地之上的瑰寶,仿若時間長河里一篇篇綿延的樂章。“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根植于山西豐富的古建筑藝術,匯集了20位海內外優秀的藝術家,在新時代語境下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共同解讀山西古建筑文化。
展覽開幕式上,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介紹,此次展覽首次以山西古建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鏈接,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意在探索中國古代建筑精神與在當下藝術表達之間的傳承、融合與創新。展覽從強調視覺與色彩表現的“龍躍千年”“方寸蒼穹”“光韻重構”3個區域出發,到關心過去與現在、鏈接國際與未來的“再現構筑”“再織文脈”“再造生態”“再通身感”四大板塊,遴選出的20余件參展藝術品,涵蓋雕塑、繪畫、裝置、數字影像、交互藝術、混合現實、人工智能藝術/AIGC,以及其他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類別。
一步入展廳,一條綠色巨龍形態的紡織裝置藝術騰空而起,構成“龍躍千年”區域。策展人鄭曉宇介紹,“這條充滿生命力、活靈活現的巨龍創意正是源自龍城太原最著名古建筑——晉祠。”另一邊,8個彩色正方框依次擺放,從正中心望去,好似小朋友最喜歡的大型萬花筒,其創作靈感則是全部源自山西著名古建筑中的藻井。遼代善化寺、華嚴寺,金代凈土寺大殿天宮樓,元代永樂宮三清殿,明代永祚寺……“在這一方天地間,觀眾可感受山西古建筑中多元交織的歷史與藝術。”鄭曉宇說。
“這些作品呈現出人文與思想、藝術與科技的交織和聯動,同時也呼應藝術實踐與新質生產力產生關系的未來趨向。”趙志明表示,“藝術家們的創作鏈接傳統意涵,又敏銳捕捉時代議題,承古思今,駐足當下,探索未來。作品在強調觀賞性、互動性、思辨性等多維感知之下力求啟迪觀眾,激發人們對文化的探究與熱愛,增強大眾美育下建構文化自豪感的脈絡體系。”
據悉,此次“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展覽展出至10月31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