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6月6日第7版截圖
近日,中國北部的山西省首次發現東方白鸛筑巢繁殖。這一現象充分證明了該珍稀物種數量的增長,以及當地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繁殖地有限,全球估計種群數量在7000至9000只之間,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5月9日,61歲的大同市云州區野生鳥類攝影愛好者兼保護志愿者柴潤在桑干河北岸拍攝時,發現兩只東方白鸛在一座高壓輸電塔頂端筑巢。
這種涉禽通常棲息在湖邊的淺水區,主要以魚蝦為食。柴潤表示,雖然東方白鸛喜歡在懸崖等高處筑巢,但在全國范圍內,它們在輸電塔上筑巢的趨勢日益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它們覺得這樣更安全。
大同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是許多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隨著環境的改善,公園內棲息著100多種鳥類,包括黑鸛、東方白鸛等7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
東方白鸛是遷徙性鳥類,繁殖地主要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越冬地則在中國黃河三角洲等地。它們每年10月抵達中國南方,次年3月向北遷徙。
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和過度捕獵,東方白鸛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然而,通過棲息地保護和人工巢臺建設等專門措施,它們的數量已逐漸恢復。
63歲的大同市野生動物保護救助志愿者郭忠在得知這一發現后迅速趕到現場。憑借豐富的觀鳥經驗,他意識到東方白鸛筑巢的重要性,立即開始對其進行觀測。
同樣身為鳥類攝影愛好者的郭忠提到,雖然他在春秋遷徙季節經常觀測到東方白鸛,一年最多能看到8次,但這是他首次在該地區看到它們筑巢繁殖。
“為了避免打擾它們,我向專家請教了東方白鸛的生態習性,并使用長焦鏡頭在約200 米的安全距離外記錄它們的活動,盡量減少近距離干擾。”郭忠說。他觀察到,這兩只東方白鸛分工明確,輪流孵卵和覓食。
筑巢當天刮風,一些樹枝被吹走。東方白鸛迅速銜來新巢材,合力修復和加固它們的家。
擁有12年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和救助經驗的郭忠,最大的心愿是能在當地建立一個野生動物救助站。
東方白鸛筑巢是柴潤等志愿者在日常巡邏中發現的。鳥類專家收到監測報告后,確認了該物種。
專家推測,最近觀測到小群東方白鸛,是由于其種群數量增加和傳統棲息地的變化。
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東龍告訴《大同日報》,鳥類新繁殖地的發現通常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改善和當地鳥類保護工作。
從事鳥類研究40多年的郭東龍證實,東方白鸛此前在山西主要為旅鳥,僅有少數個體偶爾在當地越冬。
柴潤已經在巢中觀察到一只幼鳥。“隨著東方白鸛種群數量穩步恢復,這個家庭未來可能會選擇留在這里。我會繼續守護它們。”他說。
(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記者 朱興鑫 |馬靜波 楊生貴|大同日報)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