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著紅格子圍裙的李翠云師傅正將新鮮豬肉放入鍋中,“這豬肉肥瘦相間,最適合給老人們做拿手的豬肉飩土豆。”案板上剛擇好的豆角、茄子、菠菜、辣椒等各種新鮮蔬菜,泡發的香菇在清水中舒展身姿,小食堂鍋碗瓢盆的協奏曲,拉開了這個謝士莊村溫暖的一天。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花園屯鎮謝士莊村這座灰白相間的“幸福食堂”,已成為留守老人們共同的“家”。臨近中午,謝士莊村幸福食堂里飄出陣陣飯菜香氣。“開飯嘍!”隨著賴師傅的一聲吆喝,幸福食堂開飯。一份份熱氣騰騰的飯菜從廚房端出。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邊吃“幸福餐”邊聊家常。15位老人們圍坐在餐桌邊,每個人的餐具里有豬肉飩土豆、饅頭、大米、綠豆湯,村“兩委”成員和食堂工作人員圍著老人們熱情周到地服務著,幫助老人們端菜、盛湯。老人們嘮著鄰里家常,吃著熱騰騰的午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幸福食堂里的幸福味道(新榮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多好啊,不用自己忙活,還能有人說說話,一頓飯才要2塊錢,兩菜一湯有肉有飯,干凈又衛生,真是感謝黨、感謝好時代!”謝士莊村85歲魏淑蘭在食堂吃著飯,難掩心中的喜悅。一頓熱乎飯解決了兒女們的后顧之憂,也讓老人品嘗到了幸福味道。
謝士莊村位于大同市東北部,距城區25公里,戶籍人口890余人。隨著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里留下了眾多留守、獨居老人。據了解,謝士莊村常住現有70歲以上老人140位,子女多外出打工,老人們就經常拿熱水燙燙早上的剩飯吃,有的老人一天干脆只吃早晚兩頓飯,如何解決農村留守老人最為頭痛的就餐和精神孤獨問題,成了村“兩委”們一直掛念的大事。
“不能讓老人守著冷鍋灶!”謝士莊村“兩委”干部和村特聘黨建指導員李永昌積極協調區民政部門爭取幫扶資金,將村委原會議室改造成了標準的老年幸福食堂。食堂內冰箱、消毒柜、電視機、娛樂室等一應俱全,采取政府主導、村級管理、村民自愿、非營利性的原則,強化組織保障、資金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所需資金實行上級撥一點、村里出一點、老人交一點的模式,不僅讓老人們能夠吃上舒心飯,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鄰里溝通、守望相助和休閑娛樂的場所,大大提升了謝士莊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鄉村一角(新榮區委宣傳部供圖)
“下一步,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壯大村集體經濟,立足自身優勢,走產業、生態與文化協同發展的道路,以綠色理念守護生態環境,以深厚底蘊傳承特色文化,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同時將傳統的孝德具體化,讓抽象的教育生活化,以孝暖人心、提素質、淳民風,以孝聚合力、保穩定、促發展,助推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謝士莊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任東充滿信心地說。(來源:大同市新榮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