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細雨如絲,太行余脈的青翠在山西長子精衛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粼粼波光中搖曳生姿。天剛蒙蒙亮,濕地保護中心監測員黃宇鵬和國網長子縣供電公司員工王日峰、楊曉峰就開始了每天的例行巡查,他們不但要對35千伏精衛供電線路進行巡查,還要查看濕地水、草、動物的生存情況是否異常。
“2號桿塔避雷器溫度正常,電纜溝濕度65%,符合運行標準。”小雨中,王日峰舉著紅外測溫儀,水珠順著安全帽落在監測屏上留下水痕。300米外的蘆葦蕩深處,38個4K紅外攝像頭穿透薄霧,時刻捕捉著濕地的畫面。這套智慧監測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正是他們腳下沿巡護道深埋的電纜。
楊曉峰蹲下身,輕輕撥開一叢太行花,露出偽裝成枯木的電纜終端盒。“昨晚這場雨下得急,得重點檢查桿塔基礎和電纜接頭。”這種特制的防護裝置,不僅能有效抵御潮濕,表面的仿生紋理還能防止鳥類筑巢時觸電。黃宇鵬湊近監測終端屏幕,驚喜地發現兩只黑鸛正銜著枝條飛向12米多高的核桃樹——那是去年新發現的黑鸛繁殖巢,巢中隱約可見雛鳥的身影。“畫面好清晰,多虧了供電公司的‘綠電方舟’。”黃宇鵬不禁想起兩年前常因供電不穩罷工的傳統監測設備,“原先人工巡檢擔心驚擾黑鸛,現在的風光儲一體化方案徹底解決了我們的困境。”
王日峰的思緒也回到了去年12月21日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零下15℃的低溫中,他和同事岳浩蹲在電纜溝旁,當時測溫儀顯示線纜溫度快降到0℃,再降下去電池就會罷工。危急時刻,岳浩想到用變電站廢棄的保溫材料做防凍艙,“保溫隧道”成功將溫度穩定在5℃。岳浩曾在工程日志里寫道:“我們鋪設的不僅是電纜,更是候鳥回家的經緯線。”
為不驚擾鳥類,王日峰和同事們將儲能設備做成仿樹樁造型,觀測塔偽裝成枯木,連充電樁外殼都用蘆葦纖維壓制。為避開 17處珍稀植物群落,他們用無人機航拍繪制三維地圖,精準規劃線路,僅太行花保護區一段就多繞了3公里。
細雨還未停歇時,三人又來到我省首座生態友好型充電站,鳥巢造型的光伏頂棚十分惹眼。“這些充電樁充電時會播放鳥鳴降噪。施工挖出的黃土我們也用草方格固沙技術處理了,湖岸不會出現水土流失了。”王日峰指著不遠處已長出稀疏芨芨草的沙丘說。
如今的精衛湖,生態監測與電網技術已深度融合。監測平臺將黑鸛的振翅頻率轉化為電網調頻信號,AI系統解析出黑鸛羽翼劃弧與風電葉輪旋轉的相位同步率達0.73。當風機保持這個轉速運行時,既能高效發電,又能最大程度避免干擾黑鸛的飛行節奏。黃宇鵬點開平板電腦上數字孿生地圖,三維實景中,35千伏線路如綠色絲帶穿梭濕地,每處桿塔都標注著與珍稀物種的安全距離。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精衛湖濕地鳥類增至64種,黑鸛繁殖巢從3處增至8處,其中一處正位于去年繞開的太行花保護區邊緣。
雨漸漸停息,陽光穿透云層灑在湖面。黑鸛展開修長的羽翼掠過水洼,翼尖劃出的弧線與遠處風車葉片的旋轉軌跡完美重合。“走,下一站風光互補發電裝置。”王日峰、楊曉峰收起測溫儀,向蘆葦深處走去,工具包上的“綠電方舟”徽章閃閃發亮。他們身后,監測系統正將黑鸛雛鳥啄食太行巖蒿的畫面實時傳回保護中心,為科研團隊研究生物多樣性提供依據。
本報記者張麗媛 本報通訊員許少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