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記者牛牧瑤)6月30日至7月1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山西行首站走進古都大同。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網絡名人代表和媒體代表深入云岡研究院、大同古城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大同市博物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等地,實地感受古都大同的多元魅力。
作為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大同曾是兩漢名郡、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歷史文化悠遠深厚。
網絡名人和媒體代表在云岡研究院沉浸式體驗文物數字化成果
在云岡研究院,網絡名人、媒體代表一行實地參觀了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信息系統構建、數字化采集等項目。近年來,云岡研究院以洞窟數字化為基礎,利用虛擬現實、數字復原、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賦能文物保護,讓原本殘缺的石窟重現昔日的恢弘,讓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活起來”“動起來”。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研究員昝曉亮告訴記者,借助文物保護領域尖端科技手段,目前80%的洞窟實現了全數字化保全。隨著“數字檔案”不斷完善,文保人員可及時把握文物的形態變化,一旦文物受損,可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在這里,一尊尊精美造像,正在突破時空束縛,在數字世界里實現“永生”。
大同市博物館外觀
網絡名人和媒體代表在大同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
仲夏傍晚的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各式非遺體驗店、現代展陳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一睹大同文化魅力、傳統文化風采和現代藝術精髓。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依托明清古建群落,以“修舊如舊”的理念打造了集文化體驗、休閑消費、沉浸夜游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網絡名人、媒體一行漫步在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感受古城歷史與現代文化在街巷中的融合與碰撞。
網絡名人和媒體代表參觀大同市博物館
隨后,采訪團一行來到大同市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大同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魅力。北魏時期,平城(今大同境內)是當時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據大同市博物館講解員李志勤介紹,大同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余件,藏品以彰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陲重鎮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稱,集中表現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別是北魏、遼、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譽。
網絡名人和媒體代表參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沿著太行山一路向南,網絡名人、媒體代表又來到位于靈丘縣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現有陳列面積2134平方米,客觀形象地反映了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歷史,是較為全面系統展示平型關大捷這一經典戰斗的專題展館,展廳內藏有實物展品240余件。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的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神的神話,極大的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博主@作家張傳文在微博中感慨說:“這個紀念館是一部立體的抗戰史詩,一座喚醒集體記憶的情感磁場,在這里,跳動著民族精神的脈搏。來這里的人們,都會被這種精神深深感動。”
云州區唐家堡村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
金色七月,黃花盛開。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區的田間地頭,朵朵黃花生機勃勃。網絡名人、媒體代表走進云州區唐家堡村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忘憂小鎮。據了解,截至目前大同市黃花種植面積達26萬畝,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40億元,“小黃花”變大產業,大同“中國黃花之都”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責任編輯: 吉政